【筆者按】筆者最近在人境網站講解馬克思的《關于費爾巴哈提綱》,《提綱》第六條闡發了馬克思主義的人的本質觀即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講完這一講后,準備結合現實再講幾講有關過人的本質、人性的專題講座。3月9日晚講了《馬克思恩格斯對亞當·斯密人性論的批判》。本月16日周日晚7點準備再講《“人性自私論”為什么是錯誤的?》筆者在職時,曾給在校大學生、研究生講過該題目,很受歡迎!。退休后,對原講稿稍作修改,在紅色網站上發表過。今再做個別修改,重發該文,供網友學習參考!也望網友同志們批評指正!
2025年3月10日
內容摘要:“人性”是人特有的屬性的簡稱。“自私”是把人利益高居于他人、社會、集體利益至上,且依靠侵犯和損害他人、社會、集體利益的手段、方法實現個人利益。“人性自私論”是說任何社會國家,任何歷史時代,任何人任何時候都追求“自私”利益,且把它作為說明和論證人的行為和具體的社會現象的理論依據和出發點。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唯物史觀認為,人的本性是建立在勞動、實踐基礎上的社會性,是具體歷史的,在階級社會中主要表現為階級性。“人本性自私”論的錯誤:一是否定勞動實踐把人與動物根本區別開來,從動物的屬性推論出人的本性。第二,這種觀點是從倫理、道德、價值觀角度界定人的本質、本性,是唯心史觀。第三,這種觀點既不符合歷史事實,也不符合當今社會現實。第四,這種觀點是把現實生活中人所具有的的自私心、個人利益夸大為人的自私本性,把剝削階級的本性夸大為人的本性。“自私性”是剝削階級意識形態和人生價值觀的核心,與無產階級的“大公無私”和“為人民服務”根本對立。共產黨人要實現《共產黨宣言》中的“兩個決裂”思想,必須深入批判“人性自私論”。
在討論社會歷史、文學現象、當代改革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時,涉及到一個頻率非常高的字詞即“人性”概念,同時相當多的人認為“人性是自私的”,且把這個命題作為論證和推論其它具體的社會現象、現實問題的理論依據和出發點。用形式邏輯的語言就是當做三段論中的“大前提”。按照形式邏輯規則,大小前提都是正確的,推理規則也是正確的,那么結論也一定是正確的。如果大小前提有一個是錯誤的,那么即使符合邏輯推理原則,那么結論也一定是錯誤的。
那么“人性自私論”這個觀點正確嗎?如果它是正確的,那么依據這個觀點論證出來的具體觀點就可能是正確的;但如果這個觀點是錯誤的,那么依據這個觀點證明的一切具體觀點也必然是錯誤的。
一、什么是“人性自私論”?
搞清楚這個觀點究竟是否正確,先搞清什么是“人性”和“自私論”的概念。
什么是“人性”?“人性”概念本身有兩種理解:一種是把人的所有的屬性包括自然屬性如吃喝拉撒睡性行為都看作人的本性、本質、人性,也就是把人的自然屬性看做人的根本屬性。再一種理解就是把人特有的區別于其最鄰近的事物即動物的內在規定性的屬性看作人的本質、本性、人性,筆者認為,“人性”是“人”性,也就必須是只有“人”才具有特有的屬性,而不是把“人”降低為動物,用動物的屬性說明“人性”。前者是把人與動物的共性內容說明人的本質,這種思維方法是用低級運動形式規律說明高級運動形式規律,沒有真正揭示人特有的本質屬性,是錯誤的。只有后者對“人性”的讀解才是正確的。
什么是“自私論”?談“自私”必須先談“利益”概念。“利益”概念大家也很熟悉。黑格爾說過,熟悉的東西并非真知的東西。但“利益”的實質究竟是什么,大多數人包含相當多的理論學者和官員并沒有真正搞清楚。一般《詞典》、《辭?!飞险f,跟“害、弊”相對,指“好處”,因為利是指好處,益也是好處,所以“利益”也是“好處”。這種解讀沒有錯誤,但極其膚淺,實際等于沒有解釋。筆者認為應該給“利益”下一個科學的定義。筆者多年研究認為,“利益”就是人們在社會實踐和社會關系中形成的相對固定的需要、需求以及實現需要的手段方法,并以此成為支配自身行為實踐的主觀動機和評價周圍人和事物的價值標準。它包含五層含義:第一,利益就是人的具體的需要、需求以及實現自身需要的手段、方法,第二,需求、需要及其手段、方法不是天賦的,是在具體的社會實踐及交往過程關系中形成的。第三,人們的實踐、社會關系及需求是具體的、歷史的、可變的,但在相對固定的人或人群中,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是相對固定的。第四,這種需求、需要轉變為支配人自身行為和活動的動機、目的。第五,這種需求和需要還轉化為評價周圍人和事物的好壞、善惡的立足點和價值標準。有利于自己需要實現的他人或條件,就是“好”,不利于自己需要實現的他人及其行為就是“不好”。
現實的人是劃分為個人與群體的,而群體又有階級、國家、民族、單位、企業等等,所以利益又分為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而群體利益又區分為階級利益、國家民族利益、單位部門利益、企業利益、團體利益等各種不同的群體利益。他們之間有一致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甚至是根本對立的。“利益”中不僅包括需要,還包括實現這種需要的手段、方法。但這種手段、手段方法可能不危害、不影響他人利益的實現,甚至與他人社會利益、群體利益是相輔相成的。也可能影響和危害他人利益的實現。因此,利益及其實現利益的手段和方法必然存在正當利益、手段與不正當利益、手段。如人們要賺錢,這無可非議,但有的人是想通過自己的勞動和合法手段賺錢,而有的人則想通過欺騙、搶劫、偷盜、暴力等不當手段、方法賺錢。且都付諸實際行為。顯然我們不能籠統地都贊揚人們對利益的追求,我們今天的社會輿論必須鼓勵前者,譴責后者。同時利益還有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分,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之分等等。馬克思主義高度評價“利益”在物質生產活動和歷史發展中的極其巨大作用。馬克思早年就說過,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思想’一旦‘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957年版,第103頁)恩格斯說,任何階級斗爭“首先是為了經濟利益而進行的,政治權力不過是用來實現經濟利益的手段。”(《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1995年版,第250頁)英法兩國封建貴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這三大階級的斗爭和它們的利益沖突是現代社會的動力,至少是這兩個最先進國家的現代歷史的動力。”(《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1995年版,第250頁)“自私”就是“利益”,但不是任何追求“利益”的動機和行為都是“自私”的,“自私”實質是把個人利益高居于社會利益、群體利益、他人利益之上,且自覺不自覺用侵犯和損害他人利益、社會利益、群體利益的行為實現個人利益。這就是“自私”的本質。
把“人性”與“自私”結合起來,“人性自私論”用形式邏輯語音講,就是一個全稱判斷。就是講,任何時代,國家,任何民族,任何人在自己的任何行為和活動中,都把個人利益居于社會利益、群體利益、他人利益之上,且自覺不自覺用侵犯和損害他人利益、社會利益、群體利益的行為實現個人利益。
鼓吹“人性自私論”中國古代有之,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主義過程中,一些思想家為替資產階級發家致富提供理論依據,其所鼓吹的人道主義、人本主義理論中就把“自私自利”看作人的本質、本性,且把這一思想深化和系統化,并作為其全部資產階級經濟學理論的邏輯起點。亞當·斯密的那個“看不見的手”思想實質就是“人性自私論”。(參加拙文《評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思想》,《中華魂》雜志2013年第3期)。所有新老自由主義都信奉和鼓吹“人性自私論”。而中國當今鼓吹“人性自私論”在思想理論界大有人在,中共中央黨校原黨建部主任王長江教授就是一個典型。大家所熟悉的曾獲美國博士學位的香港大學的張五常教授就竭力宣揚 “人性生而自私”、每個人的行為都“以自私為出發點”、“共產主義錯估了人類本性”。再如原北京大學那個張維迎教授也說過,人的本性“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我不一定說人是自私的,但是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亞當·斯密如果不假定人以自我為中心,就不會寫出《道德情操論》,也不會寫出《國富論》。”2004年中國長安出版社出版一本號稱“國民素質研究專家”的解思忠先生著的《中國國民素質危機》一書在談到公與私關系問題時說:“幾十年的實踐,已宣告了‘大公無私’神話的破產。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是‘大公無私’,而是‘大私有公’—只有每個社會成員都為了自己的利益竭其所能,才會最大限度地增加公共積累,反過來又惠及每個社會成員;反之,大家都一味地依賴集體和國家,只能是永遠捧著個討飯的碗。”筆者退休之前給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課時,經常搞問卷調查,其中一個問題就是“你認為‘人本性是自私的’這個觀點對嗎?為什么?”幾乎每一次調查,主張這種觀點正確的幾乎都占50%左右或者以上。官場上相當多的官員,尤其是那些腐敗官員也幾乎都確信這一觀點,并且自覺不自覺地指導自己的行為。這種現象確實道出了官場包括知識分子隊伍和整個社會生活中相當多的人的內心自白,也說明了這種觀點影響之深和人們思想的混亂。相信“人性自私論”的人不僅他自己思考和支配自己的行為單純從個人利益出發,而且他看待周圍的人也都是從個人利益出發。如果某人從集體利益出發,他都認為是假的。因此,必須對這一錯誤觀點進行深入批判,闡發馬克思主義的人的本質、本性觀點。
二、馬克思主義的人性理論
那么人的本質屬性,或者說真正的“人性”內容究竟是什么呢?唯物史觀是對社會歷史本質的回答,也就包括對“人的本質”、“人性”的回答。馬克思早在1845年《關于費爾巴哈提綱》中就回答了這一問題,他針對費爾巴哈指出從單個人角度解讀人的本質的錯誤觀點,指出:“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頁)這段話包括三層內容:一是說,人的勞動實踐活動是人的本質、本性。馬克思、恩格斯多次論述道,人區別于動物的本質屬性就是人特有的生存和活動方式。這種方式就是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就是實踐活動。勞動和實踐活動把人與動物根本區別開來。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勞動發展了人本身。二就是人的社會性。因為人不是孤立勞動,而是在群體中勞動,在勞動實踐中結成經濟、政治、道德等多種關系。人在多種社會關系中勞動實踐。三是人的本質、本性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因為人的勞動實踐是變化發展的,人的社會關系也必然發展變化。具體人的本質屬性必須把人放在具體歷史的社會關系中才能加以說明。如資本家和工人的本性,不能因為他們都是人,人的本性就是他們的本性。這等于沒有回答。唯物史觀強調人的社會性,就是把資本家和工人放在具體的社會關系中加以認識。這就是一個占有生產資料,由此占有工人的勞動也就是剝削工人,這就是資本家的本質、本性。而工人一無所有,依靠出賣勞動力受資本家剝削維持自身生存,并必然產生對資本家的反抗行為。這就是無產階級的本質、本性。恩格斯說:“工人只有仇恨資產階級和反抗資產階級,才能獲得自己的人的尊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00頁)“工人除了為改善自己的狀況而進行反抗,就再也沒有任何其他表現自己的人的感情的余地,那么工人自然就一定要在這種反抗中表現出自己最動人、最高貴、最合乎人情的特性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01頁)反之,如果拋棄了憤怒情緒、停止反抗斗爭,或者溫馴的屈服于自己的命運,老老實實、隨波逐流、不關心世界上發生的事情,幫助資產階級把束縛工人階級的鎖鏈鍛得更結實,或者成為命運的玩物,就像已經失去外表的穩定性一樣,正在喪失著內心的穩定性,過一天算一天,酗酒、追女人。恩格斯說,在這兩種情形下,他們才真正背離了人的尊嚴、人的感情、人的本性,“他們都是牲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04頁)。人的本質、本性的具體歷史性在階級社會里主要就表現為階級性。在階級社會里,離開人的階級性奢談“人的本性”、“人性”概念都是對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最大欺騙。這就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本性、“人性”的最基本的答案。
三、“人性自私論”究竟錯在何處?
第一,這種觀點實質是從動物的屬性推論出人的本性。凡是講“人性自私論”的人大都從人生存的最基本需要吃喝性行為談起,從人與動物的共同屬性、共同生存規律說明人的本質、人性。亞當·斯密和費爾巴哈的自私論觀點,都是用人的自然生理屬性說明人的本質、本性。中國古代“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就典型表現了這種思維方式。而中央黨校那個竭力鼓吹資產階級自由化的王長江教授也鼓吹“人性自私論”,其思維方式完全等同于歷史上鼓吹這種觀點的人。認真看看他的整個講話,多次講到人的“吃喝拉撒睡”。唯物史觀并不否定人的“吃喝拉撒睡”的自然行為。馬克思也講到過,但馬克思緊接著說,人的這些自然行為的實現必須通過改造自然界的“勞動實踐”來實現,而不是如動物那樣直接從自然界中獲取。同時,由于人的勞動實踐及其社會關系是變化發展的,所有人的各種需要不是直接從人的自然屬性中形成,而是從勞動實踐和社會關系中形成,同時導致人與人的利益不同,甚至是根本對立的。
第二,這種觀點是從倫理、道德、價值觀角度界定人的本質、本性。按照唯物史觀理論,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那么界定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和顯著特征只能從人特有的物質的生存方式、從人的社會存在來界定,而人的倫理道德是觀念形態的東西,是由人們的生存方式和社會存在所決定的。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那段經典論述恰恰就是從人的生存方式和社會存在來界定和說明的。而“人性自私論”觀點實際是從人的自然屬性而直接導出人的道德觀念,又從道德觀念角度最終界定人的本質、本性。這顯然是唯心史觀的思維方式。不是道德決定人的生存方式,而是人的生存方式決定人的道德觀念。
第三,這種觀點不符合歷史和社會現實。“人本性自私論”的“人”不是特稱判斷,而是全稱判斷,就是說,古今中外所有國家、民族、所有時代、歷史階段的人的本質都是自私的。這顯然不符合歷史和現實生活中的事實。一是原始社會中沒有私有制,也就根本不存在私有觀念,更不存在“人性自私論”。二是階級社會中只有部分人即剝削階級的本質是自私的,勞動階級的本質不是自私的。即使農民存在私有觀念,但也絕不能說,農民的本質是自私的。剝削階級的個別成員在國家民族利益受到侵害時,為其抗爭甚至犧牲自己生命也不能說他們的本質是自私的。如中國古代的屈原、岳飛、文天祥、林則徐等。三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中涌現出無數為無產階級解放、為新中國建立,為中華民族振興、為共產主義事業流血犧牲的革命先烈、革命前輩能說他們的本質是“自私”嗎?四是馬克思恩格斯論證無產階級的本質、本性是為絕大多數人,是大公無私,毛澤東闡述的就是共產黨人的“為人民服務”思想。這怎么能夠說“人本性自私”呢?從這個意義上說,不能認為所有的人的本質是自私的,但也不能認為所有的人的本質不是自私的,只能說,階級社會中部分人的本質特別剝削階級的本質、本性是自私的。農民和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具有私有觀念,但不能斷定他們的本質是自私的。
第四,“人性自私論”有其認識論根源。任何錯誤都有認識論根源,“人性自私論”的認識論根源一是階級社會中把剝削階級的自私本質夸大為所有人的本質。二是把現實生活中人們不同程度地存在的私有觀念夸大為人的本質。三是把現實生活中人們追求的正當的個人利益也當做自私觀念。以此事實論證“人性自私論”。相當多的鼓吹“人性自私論”者實際是把人們正當的個人利益、部分人存在是自私觀念都當做“人的本質自私論”的事實依據。王長江教授多次提到的個人利益有許多是正當的個人利益。這種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社會利益并不矛盾。如他把自己講課期間要喝水也說成是“自私論”的表現?,F實生活中有誰把這種行為看作“私有觀念”而“斗私批修”呢?實際上只有你王長江把這種正當的“個人利益”當做所謂“私有觀念”,當做人的本性。以此論證毛澤東的“斗私批修”就是斗“人性”,推論“斗私批修”的荒謬性。顯然其荒謬性不是“斗私批修”本身,而是王長江把正當的個人利益與“人性自私論”等同起來的荒謬觀點。四是把現實生活中官員腐敗的事例證明“人本性自私論”。應該說,絕大多數官員入黨、從政時,其世界觀、人生觀或多或少存在私有觀念,但絕不能說明其本質是自私的。但在今天社會環境中私有化、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及剝削階級觀念的進一步影響,使他們頭腦中的私有觀念逐漸占主導、統治地位。因此導致人變質。這只能是說明部分人的本質是自私的,而不能論證所有人的本質是自私的。
第五,“人本性自私論”有其階級根源。所謂階級根源,就是從階級斗爭的實踐中探尋其錯誤根源。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私有觀念是私有制產生之后的產物,私有觀念的傳播有助于鞏固私有制。但這種私有觀念可以直接通過赤裸裸地鼓吹剝削壓迫合理論。如宗教神學中的原罪說,也可以竭力掩蓋本階級的自私自利的本性。某些剝削階級的知識分子,為了掩蓋剝削階級自私自利的階級的本質,并為這種自私自利的本質尋找理論上的所謂“合理”的依據,于是就在同勞動階級的斗爭實踐中,把它打扮為所有人的本性、人類的本性,以此為本階級的利己主義本質辯護。同時把被剝削階級追求和維護其自身的正當利益也看作“利己主義”表現。由此說明他們與被剝削階級的關系似乎是平等、自由的關系,從觀念上淡化、模糊、抵消勞動者階級反抗斗爭的意志和行為。王長江在中央黨校大肆鼓吹“人性自私論”實質上為中國暴富起來的暴發戶既得利益集團、為黨內官僚資本集團的根本利益服務的,是掩蓋當代中國已經蛻變為資本利益集團和黨內資產階級剝削、壓迫、敲骨吸髓大多數勞動者根本利益的目的,是為根本改變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的目的服務的,是在思想意識形態領域里改旗易幟的重要表現之一。
我們說,“人性自私論”是錯誤的,但我們也不能說“人性都不是自私的”。我們只能說,部分人在歷史的一定階段本性是自私的,也就是階級社會中剝削階級的本性是自私的。“自私性”是剝削階級人生觀、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核心內容。在私有制的經濟基礎上,必然產生與之相適應的這種意識形態和人生價值觀。社會主義社會建立了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但按照唯物史觀關于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原理,“人性自私論”的私有觀念并不隨著私有制為公有制所取代,而自然消亡,而是仍然頑強地存在于社會主義社會中,,如馬克思所說,是舊社會遺留的“痕跡”,同時對社會主義的公有經濟基礎發生反作用。中國當今的“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就是把公有制改制為私有制,同時在開放實踐中,不僅把西方的“資本”即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引入到中國,也把與之相適應的資產階級價值觀即私有觀念及這種價值觀為核心內容的種種西方文化也引入到中國來,如同打開了潘多拉盒子把禍害、災難、瘟疫釋放出來,導致“人性自私論”近幾十年在中華大地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蔓延開來,滲透到中國社會各個領域,各個層次,各種類型人員,特別是對官員、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的影響,其危害性極其嚴重。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揭示的當今知識分子隊伍中存在的“精致利己主義”現象就是其典型的表現。因此,全黨和全國人民應該認識“人性自私論”的本質和危害性,努力實現《共產黨宣言》中的“兩個決裂”,批判其錯誤實質,清除其影響,鏟除其各種根源。由此才能保證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改革開放沿著健康之路發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