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句名言,傳播甚廣。
那就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精神建設。
到了當下,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句理論呢?
單看GDP數據,中國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離不開十四億人民的奮斗。
但這幾十年的發展,除去人口紅利,除去礦產資源,除去土地資源,除去與五常打仗積累的國際威望,除去年輕人買房透支了二三十年,我們還剩多少真實水平?
而另一方面,精神建設又有了何發展?
要站在現實情況和思想高度兩方面去看。
一、站在現實情況去審視
當下的精神建設還有哪些需要努力呢?
缺少了理想之爭,盡是激烈的利益之爭。
鼓吹“階級斗爭熄滅”,踐行“叢林法則”,如動物在叢林中廝殺,道德危機出現。
生而為人,卻時常感覺自己進入一個動物世界,為了不被同化,正拼命地掙扎。
可叢林里的詭異動物讓人心驚不已。
一群動物跪著仰視白頭鷹。
白頭鷹訓完話飛走,一只邪笑的白貓到處亂竄,一只貪婪的黑貓和老鼠談笑風生。
披著羊皮的狼,滿嘴的血腥味。
冷血動物的蛇,不讓人靠近。
雞鴨同舞,羽毛掉了一地。
搖尾巴的狗,轉頭狂吠不已。
光吃素的老牛,最后累倒了。
被貓盯上的小魚,掙扎幾下就沒了。
被小魚吃的小蝦米,沒誰去關心。
很多人向動物看齊,人前扮高雅裝君子,背后戴著動物面具對他人張牙舞爪。
我站在河里的石頭上,要何去何從?
再往前是深水區,差一點忘了自己是一個人,會制造工具,要過也要造船搭橋過。
社會上很多大道理被小道理顛覆。
社會上很多本質被現象掩蓋。
多少人是渾渾噩噩和迷迷糊糊?
多少人選擇將就地度過一生?
謹記錢學森的教誨:
“一個國家的經濟落后并不可怕,可以用十幾年時間趕上去,但是如果社會風氣壞了,就是幾代人也難以恢復!”
二、站在思想高度去分析
需要思考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我們常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那么后來是以單干和市場化還是以集體經濟作為方向來發展經濟基礎?
我們選擇了前者。
市場經濟運行下的社會,精致利己主義盛行,以利為導向,人們的欲望不斷膨脹。
為了利益,很多人可以出賣靈魂。
人的靈魂是上層建筑中的一種。
所以基礎不變,精神方面的事也難改變。
在這固有矛盾下,另一只手就難硬起來。
第二個問題,經濟建設與精神建設是并列關系呢,還是說是辯證關系呢?
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語錄簡單傳播像并列關系,但本質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
也就意味著存在主次矛盾及其主次方面。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那么就一切要圍繞發展經濟來展開,個人就會以賺錢為中心。
為了更快地發展經濟,又提出了“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但有了一個中心,其他則變為次要。
經濟與精神出現沖突時,現實是,精神方面往往需要服從經濟方面。
特別面對特權,另一只手自然而然偏軟。
所以“嚴打”后,在精神建設方面,依然出現老人摔倒不敢扶,出現“為人民幣服務”。
如何解決這難題?
很多人忽略了其辯證關系的兩個內容:
其一,矛盾雙方可以互相轉化。也就是說,經濟建設與精神建設的矛盾主次方面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轉化。在特殊情況下,精神建設也可以作為矛盾的主要方面來發展;其二,精神建設可以對經濟建設起反作用。特權和拜金主義盛行,階級就會出現固化,出現貧富差距,消費減少,這反過來影響經濟的發展。
作為領導者,要有解決這對矛盾的能力。
經濟發展是硬實力,精神文明是軟實力,它們是一陽一陰。抓東西有時候不僅僅要用力緊握,還需要柔韌,也不僅僅要靠“嚴”要靠“打”,還需要從最根源去引導。
提出的言與付出的行要對立統一。
經濟發展與精神建設要對立統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