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編者按: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出生于沒落奴隸主貴族家庭。他早年在貴族家中管過倉庫和畜牧,后來主要是從事幫助奴隸主貴族辦理婚喪喜事的“儒”的職業,快到晚年時做過魯國的司寇3個月。在魯國內部的階級斗爭中,他一貫站在奴隸主貴族魯公室這一邊。他曾兩次流亡到其他各諸侯國,企圖投靠這些國家的奴隸主貴族,但這些國家的統治者也沒有要他,最多只是利用他擺擺樣子,正像他自己所說的被人“系而不食”??鬃由胺e極整理奴隸制禮樂的歷史文獻,建立了一套闡述奴隸制禮樂的系統理論,并開始私人召收弟子傳授這些知識,成為一個頑固維護西周奴隸制的思想家。他的言論由其徒子徒孫記載下來,保存在《論語》一書中,是研究孔子哲學思想的主要材料。由于孔子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奴隸制思想體系,并且從事教育,整理和傳播奴隸社會的歷史文獻,使他不但在由奴隸制到封建制的大變革時期中,成為奴隸主貴族的理論代言人,而且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能適應歷朝歷代封建統治階級的需要,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精神支柱的“至圣先師”,至今還在產生著極大的影響……
復興周禮的正名思想
孔子站在奴隸主貴族的立場,將奴隸制開始崩潰的春秋時代,看做“禮崩樂壞”的大亂局面,例如公元前607年,晉趙穿殺了晉靈公。公元前548年,齊崔杼殺了齊莊公。雖然晉靈公和齊莊公都是極端暴虐的奴隸主頭子,但臣殺君,在孔子看來就是犯上作亂的“暴行”。又如公元前559年衛獻公被趕出國,晉師曠曾議論說:“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縱其淫?”(《左傳》襄公十四年)。這就是說,暴君荒淫,作威作福,被驅逐是罪有應得。公元前510年,魯昭公被魯國貴族三桓(季孫、叔孫、孟孫三家)趕出國后死亡,晉史墨也議論說: “魯君世從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雖死于外,其誰矜之?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左傳》昭公卅二年)。這就是說,魯君一代代放縱,這樣的國君流亡死去,誰會憐憫!國君的位子本來就不是固定的。這些議論照孔子看來,就是鼓勵殺君殺父犯上作亂的“邪說”。他對這樣“邪說暴行”流行的革命形勢悔嘆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季氏》)。意思是天下太平,周王朝就能按照周禮的權威掌握全國政治軍事的最高權力,現在天下大亂,諸侯大夫都執掌大權,小民也議論紛紛,不成體統了。
孔子生長在魯國,所以特別反對魯國新興封建勢力,例如魯國封建地主代表季孫氏推行封建制度的賦稅制,孔子認為這種制度完全破壞了周禮而加以攻擊。魯國在公元前594年開始稅畝,宣布土地私有制合法化,公元前590年又“作丘甲”,實行按以一丘的居民為單位征收軍賦,封建制度開始建立和發展。公元前484年,季孫氏決定進一步改丘甲制為田賦制。丘甲是按一丘的居民數計算征收軍賦的輕重,征收的東西是軍用的實物,征收的時間沒有定規。田賦是按田的數量決定征收軍賦的輕重,征收的東西是貨幣,征收的時間變為固定的和經常的。這樣的改革更能適應和鞏固當時土地私有的封建制生產關系。當季孫氏命冉求征求孔子對這項改革的意見時,孔子托辭說田賦的稅額比過去重,堅決反對,他說: “且子季孫若欲行爾法,則周公之典在;若欲茍而行,又何訪焉” (《左傳》衰公十一年)。意思是說,季孫氏要征收軍賦,完全可以按周公所制訂的周禮辦,現在既然不顧周禮推行新的田賦制,又何必來問我呢?孔子反對田賦制,實際上也就是反對魯國開始稅畝以來一系列封建制度的賦稅制,認為這種以封建制度土地制為基礎的賦稅制破壞了周禮。
孔子認為要制止上述各種“邪說暴行”的流行,挽救周禮崩潰的趨勢,就必須恢復周禮的權威,重新肯定奴隸主宗法等級制度的秩序,而其要害就是要正名,所謂“正名”,就是要用奴隸制那套主觀的觀念(名),去規定和范圍客觀的存在。他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子路》)。意思是說,只有正名,才能挽救周禮的崩潰,促進周禮的復興;也只有正名,才能正確運用刑罰,制止“邪說暴行”的產生和流行。正名的具體內容,就是他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顏淵》)。處在君這個地位的人,應該具備君這個名稱的人所應有的品行,得到君這個名稱的人所應有的對待。處在臣這個位的人,應該具備臣這個名稱的人所應有的品行,得到臣這個名稱的人所應有的對待等等。現在實際情況不是如此,孔子就想提出這個理想標準的“名”,來糾正這些不符合周禮情況的“實”??鬃舆@種用名以正實的唯心主義觀點,就是后來所謂的“名教”。
孔子提出正名思想,以求恢復周禮所制訂的奴隸主世襲宗法等級制度;這個正名思想是唯心主義的,而他對于正名思想的實際運用更是主觀的、片面的。就君臣關系來說,對于君,就片面強調君應該享受的權利,對于臣,就片面強調臣應該盡的義務。例如魯昭公娶同姓女為妻,本來違反周禮,孔子也明知道這一點,但別人問他時他卻說魯昭公“知禮”,故意替魯昭公掩飾。季氏有些僭越的行為,這在當時已經是相當流行的現象了,孔子卻特別憤慨:“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這都充分說明孔子的正名思想在君臣名義的掩蓋下,維護奴隸主絕對統治地位的反動立場!
孔子復興周禮,但不是完全因襲周禮,因為完全因襲已不再能充分地發揮周禮的作用了,而是有所改革和發展,這就是他自己所說的對周禮的“損益”。他對周禮的改革和發展的第一點就是上面所說的,將周禮的要害歸納為正名思想,這樣,就使周禮的指導思想更集中、更明確、也更理論化了。他特別提出要掌握周禮的這:種思想實質,他說:“禮云,禮云,玉帛云呼哉?”(《陽貨》)意思是說,對周禮的了解不要停留在玉石絲帛這一類禮物的形式上,雖然他對有些具體儀式和形式也是很重視的。
其次,他對周禮的改革和發展表現在加強思想統治上,用禮治德化與政令刑罰相輔而行。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意思是說,用政令和刑罰這些傳統的辦法進行統治,只能懲罰“犯上作亂”于事后,即使可以一時避免“犯上作亂”的事繼續發展,但是民眾并不認識這類事件的罪惡而感到差恥,這類“犯上作亂”的事仍舊有一天可能爆發出來。如果運用禮治德化和政令刑罰相輔而行,就可以預防“犯上作亂”于事前,引導他們不敢想和不會想反抗的事,人心自然歸服了。這也就是加強奴隸主對勞動人民的思想灌輸和控制,使勞動人民心甘情愿做奴隸主貴族最忠誠最馴服的工具和奴才!他說:“上好禮,則民易使也”(《憲問》),正是這個意思。這也就是要勞動人民知道反抗不但非法,而且無理??鬃犹岢龅呐c政令刑罰相輔而行的禮治德化的反革命兩手,成為后來歷代剝削階級統治者一貫使用的統治手段。
再其次,周禮的世襲宗法等級制度完全是“親親”的,孔子主張在維持周禮親親的原則下,在一定程度內實行“賢賢”做為補充,這種“舉賢才”的思想是他對周禮改革的另一點。他贊揚晉國的魏舒任命縣大夫時“近不失親,遠不失舉”,這雖然只是指選拔貴族中有能力的賢才而言,但孔子希望統治者能吸收一些庶人中有才能的人做官。只是吸收庶人的目的并不是促進新興封建主義因素的發展,而是為了更好地鞏固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因而這種組織上的改良主義并沒有任何進步的意義!馬克思曾經分析歐洲中世紀加特力教會企圖加強歐洲當時封建主義的統治辦法時說:“加特力教會在中世紀曾不分階級,不分家庭出身,不分財產,在人民中間挑選出一些特別優秀的分子來形成教會的各個享有特權的等級,把這當作是一個鞏固教會統治權和鎮壓世俗社會的主要手段一樣。一個統治階級越是能把被統治階級中的優秀分子吸收進來,它的統治就會越是鞏固,越是險惡。”(《資本論》第3卷)。孔子的“舉賢才”的辦法正相類似,不過孔子的目的不是為了加強封建主的統治,而是對周禮的改革以加強奴隸主貴族的統治,企圖使當時處在逐漸崩潰的奴隸制穩定下來,使這種統治“越是鞏固,越是險惡”而已。
最后,孔子為了復興周禮,對周禮的再一個改革和發展就是提出“仁”做為禮的內容。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八佾》)意思是說,一個不仁的人是不能真正理解周禮和實行周禮的。這也就是用德化來進一步充實和加強禮治,而仁就是所謂德化的具體內容。孔子關于仁的思想的系統發揮,這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也是最具有特色的地方。
“克己復禮”的仁
孔子關于仁的論述相當多,其中比較全面的論述是與顏淵的一段對話,顏淵問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進一步追問具體條目,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孔子在這里首先說明了仁的基本性質和內容,這就是約束自己的行為納入周禮的規范,一旦能做到這一點,天下的人都會公認他做到了仁。其次說明仁的一個特點,這就是求仁完全是自覺的,是可以由自己決定的,并不依靠他人的。最后進一步說明求仁的具體條目也就是仁的另一個特點,這就是達到仁必須在視、聽、言、動各方面全面地符合周禮。所謂“克己”,就是要人們必須按照反映奴隸主階級根本利益的“禮”去克制自己的反抗欲望,約束自己的行動,在當時就是要新興地主階級和奴隸無條件地忠于奴隸主,不要“犯上作亂”,不要造他們的反。所謂“復禮”,就是要恢復已經崩潰了的西周奴隸制度的統治秩序,把被打倒的奴隸主政權和喪失了特權的奴隸主貴族重新扶植起來,讓被打倒的舊貴族重新上臺。“克己復禮”,反映了春秋時期沒落奴隸主貴族不甘心滅亡,要與奴隸和當時新興地主階級勢力作拼死抵抗的反動意志。
孔子說仁的基本性質是約束自己的行為納入周禮的規范,其特點是突出強調了從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復周禮、鞏固周禮所制訂的政治秩序的行為才能叫做仁。做為當時統治階級的奴隸主貴族,他們的行為具備哪些具體的特點才能達到仁的標準呢?《論語》記載:“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慧。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陽貨》)。這是說,一個“仁”人要具有五種品德:保持一定的尊嚴和恭敬,這就不會招到臣民的侮辱(恭則不侮),待人要寬厚些,勞動百姓,卻使百姓不怨恨,以籠絡更多的人(寬則得眾),言出令從,具有威信,這樣別人才愿意為你任用(信則人任焉),善于思考,行動果斷,這樣在工作中可以取得具體的成績(敏則有功),善于布施一些恩惠,而自己卻無所耗費,這就可以驅使人盡力地工作(惠則足以使人)。奴隸主貴族與被統治的奴隸與勞動人民,本來是壓迫和被壓迫,剝削和被剝削的對抗性關系。孔子認為要長期保持和鞏固這種對抗性關系,一方面要使奴隸主貴族居于壓迫者和剝削者的統治地位不受動搖,另一方面又要能緩和矛盾,掩蓋矛盾,使被統治的奴隸和勞動人民不要起來造反。因此,對統治者這方面來說,既要保持統治貴族的尊嚴與權威,所謂恭、信、敏、正是從這一方面說的。同時又要善于使用人民,不使矛盾尖銳化,所謂寬、惠正是就這一方面說的。仁在這兩方面的作用也就是禮的作用。所以他又說:“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他在這里所說的和他所謂的“使民”,“利民”、“安民”、“教民”等等一樣,絲毫沒有什么以民為本位的民主主義思想,而只是認為只有這樣全面地駕馭勞動人民,才可以穩定地長期地鞏固奴隸主貴族的統治秩序。也只有這樣,才達到了仁的標準??鬃右舱菑倪@個角度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憲問》)意思是說,只有奴隸主貴族才有仁這個品德,即恭、寬、信、敏、惠等,而被統治的奴隸和其他勞動人民則根本談不上這個品德。
孔子將恢復和鞏固周禮的統治秩序叫做仁。周禮是建筑在宗法等級制度“親親”的基礎上,所以他又非常視孝、弟,強調培養人們具有孝弟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學而》)??鬃拥牡茏佑腥趔w會孔子關于仁的思想時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意思是說,孝和忠是統一的,族權和政權是統一的,孝于宗族長輩,就是忠于國家朝廷。實行了孝,因此也就是“為政”,實現了仁的基本要求。孔子自己更明確地談到孝弟與仁的關系:“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泰伯》)。意思是說,統治者能身體力行孝弟一類對親族忠誠的品德,被統治的人就競相爭取具備仁的品德,無形中就會消滅“犯上作亂”的現象,所以有若概括孔子這種思想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學而》),就是這個意思。
孔子所說的仁的另一個特點是為仁由己而不由人,具有仁的德性的行為是自覺的、主動的。他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又說:“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里仁》)意思是說明仁的自覺性的特點,實現仁依靠本人的決定和努力,是每個人完全可以做到的。這也就是把奴隸制等級統治制度的“禮”的外在約制,通過“仁”的德性修養,完全變為一種內在的、自覺的道德規范。你如果不遵守“禮”,不僅要受到法治刑罰,而且要受到社會道德輿論和自己內心的譴責??鬃影?ldquo;仁”與“禮”這樣結合起來,就使奴隸主等級制度成為緊緊地箍在人們的心靈上的鎖鏈,殺人誅心,壓制人民起來反對奴隸制,不許人民有一點越“禮”制的念頭。看吧,它在歷史上的反動作用是十分明顯的!一個人如何自覺地實現仁呢?孔子就提出了實現仁的簡易方法:“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矣”(《雍也》)。意思是說,能近取譬,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從積極方面說,自己有某種要求需要滿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這種要求需要滿足,這就是所謂“忠”。如果再從消極方面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顏淵》),我不愿他人如何對待我,我也就不要這樣對待他人,這就是所謂“恕”。忠恕的綜合是為仁之方,也是仁的本身,所以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實現了忠恕之道,也就是實現了對他人的愛,所以孔子也說仁就是“愛人”??鬃庸拇档?ldquo;忠恕”以及所謂的“仁者愛人”等等,都是為了調和階級矛盾,抹殺階級斗爭,壓制當時奴隸的反抗和新興地主階級的崛起。
孔子所謂的“愛人”,字面上雖然是泛指,但實際上并不是指抽象的人,而是指在奴隸社會中處于各種關系中的人,例如君臣、 父子等等??鬃釉谶@并不是說,他愿意做貴族,因此推己及人,愿意奴隸或庶人也成為貴族;他不愿做奴隸或庶人,因此能近取譬,也不愿奴隸或庶人老是做奴隸或庶人。恰恰相反,孔子在這里是要肯定世卿世祿的宗法關系,而且通過忠恕之道來教育人啟發人自覺地遵守這些奴隸制等級關系。孔子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八佾》)。這就是說,臣愿意君對他以禮相待,他就應推己及人,自覺地“事君以忠”。而君愿意臣對他盡忠,他也應自覺地“使臣以禮”,這就是孔子所謂忠恕之道的具體意義。如果認為孔子的仁在這個意義之外,還包含著君和臣之間應該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意義的平等關系,這是將抽象和具體、一般和個別割裂開來,是錯誤地將現代資產階級的虛偽平等觀念硬拿來套在古代的孔子頭上。恩格斯說:“如果認為希臘人和野蠻人、自由民和奴隸、公民和被保護民、羅馬的公民和羅馬的臣民(指廣義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這在古代人看來必定是發了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如果說孔子所謂的仁就是肯定當時的貴族和庶人、奴隸等等之間有一定的平等地位,恐怕正如恩格斯說的,包括孔子自己在內的古代中國人看來,也會認為“必定是發了瘋”。
孔子的仁的又一個特點是說仁的行為必須在視、聽、言、動各方面全面地符合周禮,這是講仁的品德的全面性,也是說仁是一個人的生活的最高準則,是一個人的世界觀的全面修養的成果。因此每一個人不管在什么匆忙倉促和巔沛流離的情況下,都要時時刻刻追求這種成果:“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里仁》),有時還應該用生命來實現和保衛:“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這個意義的仁,孔子也叫做道,所以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達到這個程度,就可以自覺地全面地為恢復周禮鞏固周禮而拼死頑抗,做最死不悔改的奴隸制度衛道士。
在奴隸制開始瓦解的形勢下,奴隸反抗奴隸主的斗爭,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推動了歷史的前進,影響到各種人物的地位和思想,世卿世祿的宗法制度全面動搖。做為奴隸主貴族思想代表的孔子,為了穩定奴隸制的秩序,特別從事于復興周禮、提高周禮、改革周禮的工作,提出了正名思想和仁的學說,企圖用這種更富于欺騙性的改良主義辦法,統一奴隸主貴族的目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散布奴隸反抗無理的剝削階級理論,麻痹勞動人民的斗爭,反對當時新興封建勢力的興起,這就是他這些學說的實質。孔子這種思想后來又為歷代封建地主階級所宣揚,也為近代法西斯統治者所繼承,例如北洋軍閥袁世凱之流、國民黨蔣介石匪幫等提出恢復所謂忠孝仁愛等中國固有道德,高喊所謂“忠于國家,孝于民族”的抽象口號,以反對階級斗爭的學說,鞏固和加強其大地主大官僚專制和法西斯專政。而那些假馬克思主義者也是法西斯統治的應聲蟲!
恩格斯說:“我們斷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而社會直到現在還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所以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它或者為統治階級的統治和利益辯護,或者當被壓迫階級變得足夠強大時,代表被壓迫者對這個統治的反抗和他們的未來利益”(《反杜林論》)。因此,在階級社會中絕沒有什么各階級共同的“人類最高美德”。做為奴隸主道德及剝削階級世界觀的仁或忠恕之道,完全是剝削階級對被剝削階級的一種欺騙!它絕不能改頭換面,變成所謂的“人道主義”。實際上要勞動人民接受這種虛偽的道德說教,就是要勞動人民放棄對剝削階級的斗爭和反抗,永遠做順從剝削階級反動統治的窮苦萬代的奴隸。因此,同志們,我們在分析批判孔子的仁的階級性和思想實質時,同時也應該指出形形色色的封建余孽和假馬克思主義者在各種托詞的掩飾下重新販賣這種思想的企圖,充分揭露其欺騙性和危害性?。?!
“生而知之”的先驗論
孔子是中國最早的比較系統的先驗論的鼓吹者,他明確提出: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季氏》)。意思是說,有一種人的知識是生來就有的,是先于經驗、先于實踐而存在的,這種人就是他所謂的堯、舜、文王、周公一類的“圣人”??鬃幼约弘m然有時也說:“吾非生而知之者”;有時也像很謙虛:“若圣與仁,則吾豈敢”(《述而》);似乎并不以“生而知之”的“圣人”自命。實際上并不是這樣。例如他的弟子子貢說他“固天縱之將圣,又多能也”(《子罕》),他聽到后,對他所以多能的原因有所說明,但對說他是圣人這一點并沒有否認。他自己有時也明顯地自負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子罕》)
孔子的先驗論,不僅表現在承認有不同于一般人的“圣人”的生知上,而且也表現在他關于仁的學說上。我們前面已經說明,孔子認為具有仁的德性的行為是自覺的,主動的,即實現仁依靠本人的覺悟和努力,是個人的獨立的自由的意志的表現,并不受別人或外界條件的影響。而孔子這種關于仁的行為的自覺性、主動性的特點,又是以仁的先驗性為基礎的。例如他提出的達到仁的途徑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當然只有假定“己”的心都是善良的,都是先驗地認識什么是善良的,這個情況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具有道德的價值,成為達到仁的途徑。因此,孔子所說的:“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即是說仁的行為具有自覺性和主動,也是說仁的德性和認識具有先驗性。照孔子看來,一方面有天生的先知先覺的圣人,另一方面又有天生的不知不覺的愚人,這兩種人都是天生的、因而是不可改變的,下愚的人并不能變為堯舜,所以他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陽貨》)。他所謂的愚人就是針對廣大的勞動群眾說的,他認為對這種人進行教是白費氣力:“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他認為這種人雖然不可教育、不可改造,卻是最好的剝削對象,可以做為統治者的馴服奴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當然,對這種人不是完全不進行教育,而是不進行“可以語上也”的教育,不能把他們造就成為統治者的賢才??鬃诱J為統治的貴族應該對他們進行服從統治的馴化教育,他們也一定會接受這種教育的,他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顏淵》)。意思是說,一般勞動群眾和奴隸跟著貴族統治者的命令跑,像順風倒的草一樣,因此,教導他們服從奴隸主貴族的統治還是必要的,他說:“小人學道則易使也”(《陽貨》),即這種教導可以使他們成為更加馴服的工具。
孔子肯定有些人有“生而知之”的知識,認為這種人的知識是頭腦里所固有的,而不是從實踐中來的,這種人的知識能力和智慧也是不可改變的,這是一種荒謬的露骨的唯心主義先驗論。列寧說:“認識是人對自然界的反映”(《列寧全集》第38卷)。 又說:“為了要理解,必須從經驗上開始理解、研究,從經驗升到一般”(同上)。這就是說,認識是對于客觀對象的認識,必須通過對客觀對象的經驗的理解和研究,才構成認識。離開了作為客觀對象的自然界,就不可能產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隨著對永恒運動著的和發展著的客觀世界的理解的深入,人的認識也就逐步深入和發展??隙ㄓ行┤说恼J識能力和知識不可改變, 也是一種以唯心主義先驗論為基礎的形而上學觀點,同樣是荒謬的。毛主席也說:“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實踐論》)。這就是說,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獲得對真理的認識,離開了實踐,就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認識。同時通過實踐,對真理的認識又是不斷發展的。因此所謂“生而知之”的先驗論是荒謬的。
孔子肯定“生而知之”的認識只有某些人具有,這些人就是“圣人”,這是孔子的唯心主義先驗論比較粗糙同時也具有特色的地方,因而他的唯心主義先驗論不僅為他的天才論奠定認識論的基礎,并與他的神秘主義的天命論直接聯系。他認為有些人具有先天的天才,這種人生來就應該是統治者,是應該騎在人民頭人作威作福的,這是天命所賦予的。一般的勞動群眾生來就是下愚,就應該老老實實聽從天才圣人的教導和擺布。這兩種人的認識能力和知識的差別是懸殊的,不可改變的,也是天命所規定的。這種先驗論的天才觀在歷史上是極為反動的!
孔子既然肯定有“學而知之”的人,他又從事教育工作,因此,他也不能不肯定一個人要求獲得知識,要取得直接的經驗,也要善于吸取他人傳授的間接經驗(這里在形式上我們并不否定),他說:“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為政》)。意思是說,要多聽多看,對有懷疑的地方要保留,在言行中這樣謹慎就可以少犯錯誤??鬃右仓匾曂评碇R,認為從許多經驗得來的知識要能綜合歸納,融會貫通;“一以貫之”。他總是強調要學生重視推理的思考:“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這就是說對一件事說明了一個方面,就應該多去推想其他方面的情況。在知識的運用上,他提出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這就是說,不要主觀猜測(毋意),不要武斷和不留余地(毋必),不要拘泥和固執成見(毋固),不要自以為是和以我為核心(毋我)。綜合說來,就是處理問題要客觀、靈活。他還提出:“吾有知乎,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子罕》),這就是說,對于知識要抱虛心的態度,對本來不知道的事物要反復推敲正反兩個方面,才能弄清這件事物的性質,只有對于不同意見的異端也進行研究,才不會犯錯誤。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先驗論作為指導思想,并直接為鞏固奴隸主統治服務的。因此他以學禮做為最主要的內容,重視孝弟等道德的培養,輕視生產勞動,他的學生樊遲問他有關勞動生產的問題,他卻罵樊遲為小人。他提倡“學而優則仕”的讀書做官論, 因而培養出來的人多是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奴隸主貴族的忠實奴才或得力幫兇!但由于他多年從事教育工作,在實踐中也積累了一些有用的經驗和方法。除了我們上面有談到過的外,在教學方法上,他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即不到學生苦思苦想卻還有所不理解時,不去進行啟發誘導,這種啟發式的教學方法也有可取之處。又如,他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這種實事求是的老實態度還是可取的。但他所有這些教育方法也同他的思想方法一樣,為他的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所制約,為他的反動的奴隸主立場所限制,具有很大局限性。只有批判了他的唯心主義體系和反動立場,這些正確的方法才能在革命的基礎上加以繼承。(不破不立)由于孔子在講學中也進行了古代文獻如詩、書等的整理工作,這些文獻對于我們研究古代歷史文化還是有幫助的,這點我們并不作否定。
“富貴在天”的天命論
殷周的奴隸主貴族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都塑造了人格神的天,宣揚政權神授,作為他們反動統治的精神支柱。他們把“天”人格化、神圣化,把它打扮成一個人間萬物活靈活現的主宰,他們自己則扮演著受命于天,從天命而行,是天在人間的代理人。春秋時期,雖然有意志的人格的天的觀念開始動搖,但仍舊是具有強大力量的宗教迷信思想,而宣揚有意志的天和否定有意志的天,是這個時期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斗爭的主要問題之一??鬃诱驹谂`主貴族的立場,把恢復周禮做為終生志愿,因此他也宣揚維護有意志的天作為他的思想體系的最后根據??鬃诱f:“獲罪于天,無所禱也”(《八佾》)。這個天當然是有意志的。他有時還自詡說: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也就是說,天把美德給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樣!他也是受命于天的。有一次孔子路過匡這個地方,匡人誤認孔子為陽虎,拘禁了孔子五天,孔子生氣說: “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意思是說,天把文化給了周文王和他,他要是死了,天下從此就不會有文化?,F在天把保存和傳播文化的使命給了他,匡人能把他怎么樣!他有時發誓:“吾誰欺,欺天乎?”(《子罕》)有時又概嘆說:“天喪予!天喪予!”(《先進》)等等,都說明孔子雖然將天的人格神的外貌丟掉了,卻保留著其具有最高意志能主宰一切的威權。他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陽貨》)意思是說,天雖然不言不語、無聲無息,卻不但主宰著人間的一切生死禍福,而且操縱著自然界四時的變化和萬物的生滅,所以孔子心目中的天是有意志的天。
春秋時期,在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思想的沖擊下,天這個人格神的觀念已經無法維系人心,不但許多老百姓不畏天命,就是奴隸主內部也有一部分人開始抱怨天,對天發生了懷疑。但處于沒落狀態的奴隸主統治階級決不甘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而維持這個階級統治的思想意識形態更是頑固,具有極大的傳統力量,過去那種形式的武器失靈了,又會采取另一種新的形式的武器??鬃右环矫鎭G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保留著其具有最高意志的權威,另一方面又把天更加神秘化,采取更狡猾更隱蔽的方式宣揚天命,著重宣揚命運之天決定人間的貴賤,這就是孔子的“富貴在天”的“天命論”??鬃诱f:“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憲問》)。意思是說,他的使命和政治主張能否實現,完全是由命運決定的??鬃拥膶W生子夏也談到孔子說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顏淵》)。在孔子那里,貧富、貴賤,由天決定,死生、福禍,由命決定,這樣,他既否定了事物具有本身內在的規律,又在神秘天命的支配下否定了人的主觀努力的作用,這是對當時被統治階級的奴隸和平民向奴隸主貴族造反的一種反動,是麻痹被剝削階級的思想、腐蝕勞動人民斗爭意志的兇惡武器??鬃有麚P天命論,但并不限制他本人挽救奴隸制滅亡的主觀努力。可笑的是,在這里他并沒有對天命的權威加以限制的意圖,也沒有將天命和人力劃出不同勢力范圍的思想,而是認為他的主觀努力正是天給予他的使命。他認為他致力于復興周禮,為世襲的宗法等級的奴隸制賣力,他的行為就愈符合天命。他自述他是經過許多曲折和艱苦努力才使自己的行為逐漸符合天命,他說他“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為政》)。因此,他并不是將天命與人力劃分不同的領域,不顧天命而盡人力,而是錯誤地估計了形勢,帶著頑固的幻想,自認為是順著天命,高喊著“匡人其如予何”而拼命從事他的復辟奴隸制的反動政治活動的。
孔子對于鬼神的存在,表面上也采取一種模棱兩可的態度,不議論鬼神,實際上卻肯定鬼神對人世同樣有支配作用。這也是放棄鬼神具有人格的外貌,保留鬼神的權威。例如子路問他有關鬼神的事,他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進》)。因此,他有些弟子就說他不談論鬼神(否定帶有反抗斗爭精神的神)。但事實上,他是肯定鬼神的存在的(肯定帶有階級壓迫的宗教神)如何認識我國古老的神話傳說。他說: “非其鬼而祭之,諂也”(《為政》),意思是說,祭鬼不祭你應該祭的本宗族的鬼,這就是諂媚,可見他對鬼所屬的宗族都要嚴格區分清楚,并不是主張鬼不存在的。但他認為不能采取收買的態度祭鬼神,而應該抱著虔誠的態度祭鬼神,就像面對著鬼降臨一樣。他主張事鬼敬神不要停留在形式上,而要在對祖先的忠孝的實際行動上多下功夫。他認為繼承這個傳統能夠更巧妙地欺騙人民,同樣達到鞏固奴隸主統治的目的,因而是一種聰明的辦法:“敬鬼神而遠之,可謂智矣”(《雍也》)。
孔子取消了天和鬼神的人格的外貌,保留天和鬼神具有意志的權威,特別是提倡天命論,著重發揮命運之天的作用,企圖麻痹勞動人民的革命斗志,是他對維護奴隸主統治的進一步貢獻,從根本上講,是樹立一種更狡猾更巧妙的宗教神??鬃幼约赫f得很清楚: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意思是說,現在處在一個“天下無道”的時候,有些“小人”竟敢“狎大人”, 發動犯上作亂的“暴行”,有些“小人”又敢“侮圣人之言”,提倡“異端邪說”,這都是由于“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只有重新肯定和發揚天命論,將地上的奴隸主王權和貴族建立的禮樂制度,賦予天命的絕對權威,使這些“小人”懷著敬畏的心情,相信“富貴在天”,因而安分守己,不敢“狎大人”和“侮圣人之言”,就可以制止奴隸制度崩潰的趨勢,永遠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治??梢娍鬃拥奶烀撌撬恼麄€思想體系的最后根據,也是他直接制止和鎮壓勞動人民反抗剝削壓迫最有力的法寶??傊?,孔子的哲學,在理論上是唯心主義的,在政治上是反動的。他一生夢想復興西周奴隸制,結果遭到了徹底的失敗。但他站在奴隸主立場提出的那一套唯心主義理論和仁義道德的說教,卻被后來的封建統治階級所賞識。從漢代開始,在漢武帝形成封建大一統之后,經過董仲舒的改造,逐步形成了以“三綱五常”為中心內容的封建禮教,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孔子也就成為封建王朝崇拜的偶像。兩千多年來,一切剝削階級,都是要利用孔丘的思想為他們的反動統治作辯護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