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榮兆梓:社會主義公有制及國家所有制的幾個理論問題》(2025-01-12 09:08:00來源: 昆侖策研究院 作者:榮兆梓)一文中,榮兆梓教授在第一部分專門談了如何理解馬克思未來社會公有制的問題,在第二部分談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歷史性質,在第三部分探討了國家所有制及其實現形式。
瀏覽這篇論文,討論了“過渡時期公有制”問題,卻沒有討論完成時期的公有制,沒有討論我國的人民公社的公有制模式。
人民公社就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實踐中的范例。在探討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理論與實踐時,人民公社模式往往被忽視,這無疑是一個遺憾。榮兆梓教授在其文章中深入剖析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諸多問題,卻唯獨對人民公社的公有制模式未作深入探討,這在邏輯上難以自圓其說,也使得研究的完整性大打折扣。
我國在建國后,沿著一條獨特的道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在農村,從互助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逐步建立起集體所有制制度。這一過程并非一帆風順,人民公社成立初期,由于核算單位過大,出現了“共產風”等問題,遭受了挫折。然而,經過總結教訓,調整為“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生產模式后,人民公社煥發出新的生機。生產隊成為人民公社的基本核心單位,其管理模式和分配方式獨具特色。在生產隊,管理上實行社員大會、隊委會領導下的隊長負責制,這體現了“誰勞動誰管理”的勞動管理權;分配上采用工分分配制,體現的是“誰勞動誰受益”的勞權分配權。兩者結合,形成了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制度。這種模式與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社會主義模式高度契合,是真正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實踐范例。
相比之下,我國的工商企業制度或國營企業制度,是以國家為主體、盈利歸國家、職工拿工資的制度,是一種產權制度與公有制相結合的國家經營模式。這種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誰所有誰受益”的產權分配體制和“誰所有誰經營”的產權經營體制,但與勞權制度的要求存在矛盾。而人民公社的公有制模式,恰恰是以勞動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勞權公有制模式。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將蘇聯模式視為社會主義生產模式的典范,但這種模式并不完全符合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思想。蘇聯模式只是一種過渡時期的經濟模式,而人民公社制度的創新,特別是采用工分制的生產隊模式的實踐,才是實實在在的消費價值生產方式。人民公社體的建立,特別是“三級所有、隊為基礎”調整之后的生產隊模式的形成,終于在實踐中實現了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社會主義模式。生產隊在管理上由社員大會、隊委會領導下的隊長負責制,體現勞動者的勞動管理權;在分配上采用工分分配方式,根據勞動投入量的差別分配消費價值。生產隊生產結果采用“補償消耗的、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余下都是自己的”模式,使公有的生產資料首先處于保值狀態。勞動者的收入不僅隨著個人勞動投入量變化,還隨著集體生產結果的狀態變化。這種模式形成了適合公有制企業特點的經營機制——按勞分配機制。在這種機制下,社會生產的成果要么滿足勞動者的個體需要,要么滿足勞動者的公共需要,不存在剩余勞動和剩余價值。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勞動力的商品化為特征,消除了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表現為產權私有制模式;而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則以生產資料公有化為基礎,消除了資產者在生產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表現為勞權公有制模式。既然探討社會主義公有制,卻忽視了人民公社這一真正實現了按勞分配、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公有制模式,實在令人費解。人民公社模式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實踐成果,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總結。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