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路線問題,一方面,我們不能忽視學生群體甚至貶低學生群體,像某些泛左翼一樣,以工人為尊,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把握住目前革命的重點不在于發展學生群體,而是要以產業工人作為中堅力量,不能舍本逐末。
目錄:
(一)引言
(二)理論分析
(三)路線應用
回顧前文的結論:
學生學習有用的知識也是一種勞動,它創造的價值直接存在學生自己身上,不直接產出剩余價值,但其中一部分在學生成為無產者之后的勞動中將會變成剩余價值,凝結到產品中。
那么,現在來考察學生屬于何種階級。
一、學生的階級分析
這是公認的,學生屬于脫產階級,前文已經說明,學生的這種勞動并不直接產生剩余價值,所以算作脫離生產。
但是“脫產”兩個字并不能體現出其特點,資產階級也是脫產的,和學生可完全不一樣。還需要進一步描述。
由于剝削在受教育階段并不會發生,此時學生的“勞動生產物”就是他自己,被他自己全部占有了,他甚至還承擔著教師勞動的一部分價值。
所以,一般學生的意識形態,應當是小資產階級中上層的意識形態,這也符合實際的情況。
但是,現在學生越來越左轉該如何解釋呢?
存在兩類情況:
第一類,盡管學習這種勞動創造的價值全部歸學生所有,但學業負擔過重,對學生特殊勞動力的損耗成指數級增加。具體表現就是使學生身心疲憊,甚至導致各種各樣的身體和精神疾病。這種學習強度達到一定程度,創造的價值無法彌補勞動力的支出,學生認為這并不值得。那么自然而然轉向無產階級意識形態。
第二類,學生初步發現今后將成為無產階級。而學歷貶值等社會現象,則是其學生階段的學習勞動終將被資產階級榨出剩余價值的具體表現。學生對這些情況有了樸素認識,也就有了無產階級的樸素階級意識。
綜上,學生可能會首先把自己視為小資產階級,具反動意識形態。但也可能發展出無產階級的革命性,尤其是接受了馬列毛主義的先進分子,盡管這革命性不徹底,因為剝削還沒有真正降臨到學生身上。
這些特點,使學生成為無產階級革命可以爭取團結的力量。但一方面,學生的這種革命性不徹底;另一方面,學生還沒有真正承擔剩余價值的生產,這要等到其成為無產階級之后。因此,學生注定了無法作為革命主力軍,無法領導革命。假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其地位,發起孤軍奮戰的政治運動,也只是給資產階級瘙癢。要在先鋒隊領導下與無產階級自覺地并肩作戰才行。
那么,當學生成為無產者之后呢?上述的理論其實還能發揮一些作用。
二、對腦力無產者的階級分析
當學生成為無產者,把他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勞動當中,他勞動的腦力成分就會增多。付出較多特殊勞動的學生,將來形成的較為特殊的無產者,主要就是腦力無產者。
前文已經論述,腦力無產者可供資產階級剝削的剩余價值其實更多,因為學習的時候往自己的勞動力代置了更多價值,但進入工作還是只要一日三餐就能活。
通俗地說,如果你給專業知識淵博的無產者和不學無術的無產者分別安排合適崗位,但是付相同的工資,僅保證他們餓不死,那么知識淵博的無產者將提供更多的剩余價值。這也符合實際。
但是,資產階級不一定要壓榨得那么極限。勞動力價格可以在勞動力價值之上。資產階級完全可以用更高的價格購買腦力無產者的勞動力,收買他為工人貴族。畢竟其可供剝削的空間更大。諷刺的是,只要這個價格在v與v’①之間,雖然這個腦力無產者過得比其他無產者更好,但是他反而還能提供更多的剩余價值。即使比v’更大(這在當代基本見不到),也非無利可圖。這原因在于他學生時代已經預支了許多勞動,當時并不知道會產生剩余價值。
這導致的結果是:偏向腦力勞動的無產者可能沒有產業工人那樣的革命性,意識形態上偏向于小資產階級,更容易被收買,也不適合作為革命的主力軍,但是應當盡可能團結,也能成為革命力量。
(不過,這樣的無產者學生時代可能卷得更嚴重,因上述的第一類原因左轉的可能性更大。結果長大以后深受剝削而不自知變成勞寶)
三、總結
經過了理論分析,明確了學生在革命中的地位,并順帶分析了腦力無產者,現在可以總結一下革命路線。
學生不能做主力軍,腦力無產者也不能做主力軍,結論和本站之前的諸多文章一樣,還是要產業工人來。產業工人感受到的剝削與壓迫是最深重的,團結性高,流動性較低,適合扎根,塑造革命堡壘。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在學生進入工作前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等,那么這個學生所涉及的教育事業也就不構成剝削,因為這部分剝削在生產勞動中才會最終體現出來。但當代學生不應抱這種幻想,要做好斗爭終生的準備。
這篇文章,筆者從除夕下午一直寫到春節晚上,由于初版邏輯混亂,全是些 G - W - A 之類,看完發現“拉了坨大的”,還重構了一次,垃圾電視劇也一點沒看。總算理解了為什么《資本論》有些章節反反復復不太好懂,因為理論本來就不好寫。寫完又感覺有點不妙,好像超出原著太多,有被同志批判的危險。
筆者認為,主要可能發生爭議的點在于勞動的定義上。
但筆者思來想去,覺得沒什么大問題。有些爭議并不需要死磕,因為檢驗理論的正確性本來就是看它能否符合客觀實際,能否正確指導實踐,也就是得出正確的路線。
既然它真能對實際情況做出合理解釋,符合實際情況,那就更接近真理了,也就一定是更革命的。至少比原先理論空白的狀況來得好。
原先的理論狀況基本是:把知識較多的稱為熟練勞動者,勞動是高級勞動,莫名其妙地比其他勞動者多產生一些價值,于是為了擬合這種現象生硬地加上一個論斷。這個價值也不知道哪來的。或許是飯菜里面來的,具體也不知道多了多少,這對于體力勞動也許適用,但對于腦力成分就說不通,也沒見技術知識淵博的工人比普通工人多吃多少飯。然后學習被說成是“重復勞動使之變為熟練勞工”,到頭來啥也沒產出,好像是在消磨時光。
毫不夸張地說,筆者認為這是剩余價值學說中最薄弱的一塊。畢竟在馬克思所處的時代,他主要考察“普通工人”就可以了,而他們所需的教育“微乎其微”,馬克思沒必要在一粒米里雕出花,事無巨細則工作量太大,于是抓住主要的其他方面,無從下手展開分析這部分內容。筆者所述不一定正確,還需讀者判斷,但筆者認為不要把馬克思當成神仙,好像“書里沒說就是沒有”。有些東西當時還壓根不存在,馬克思也必然有其歷史局限性。
回過頭來,筆者認為這種解釋確實更革命,因為他把原本被“微乎其微”一筆帶過的剝削給揭露了出來。
筆者最開始研究這個情形是從“學生和教師所做的不是一類事情嗎?”這個問題開始的。提出一個合適的問題往往比做出解釋更為寶貴。在發現問題之后,如何去付諸實踐來改造世界則比解釋問題來得更為重要,也就是說理論是要服務于路線的。只是,有時如果不把問題解釋清楚,那就不知道該怎么做。
而且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知識總量增多,有用的知識應是越來越多。就算目前真的沒用,至少也該未雨綢繆,把這個理論填一下坑,以后會越來越重要的。
注釋:
① 見前文。若只考慮當代勞動力再生產,則為v1+m0*n/N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