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資本主義教育中的剝削根本來源于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而非教育本身,學習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起到的是提高學生“身價”的作用,這些身價將在學生成為無產者后,其創造的更多剩余價值,則被資本家通過略微提高的工資換(掠奪)走。學生成為了一種“長期投資”的商品,而投資者是學生、家長、教師以及服務學生的無產者,受益者卻幾乎完完全全是資產階級。
目錄:
(一)引言
(二)理論分析
(三)路線應用
一、確定對象
首先把“基因型人才”排除在外,將所研究的“學生”定死為這樣的人:需要通過資產階級為無產階級開設的學校學習知識,以此謀生,且無法通過天上掉餡餅(遺產、彩票、爆火……)積累資本成為資產階級。
換言之,筆者所研究的便是“無產階級學生在學校學習知識”這件事情。
而這些知識無非分為三類:1 為了馴化學生而教授,沒有實際用途;2 為了生產而教授,結果陰差陽錯(如失業)沒有實際用途;3 為了生產而教授,并成功應用于生產中。
前兩類相關的論述已經夠多了,即使要說恐怕也是兩句話就帶過了,因此筆者也舍去。
本文研究對象專注于第三類:無產階級學生在資產階級開設的學校學習有用的知識。 那么其結果便是:學生最終成為無產者,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生產勞動中。。
而其他概念,如教師、學校,也需是與之匹配的。
二、引入勞動價值論
由于筆者打算論證一些比較底層的東西,不得不先把勞動價值論也搬出來。
“價值”從何而來?
一個使用價值或財貨所以有價值,完全是因為有抽象的人類勞動,對象化或物質化于其中。
那“勞動”是什么?這里不得不引用一大段話:
勞動力的使用就是勞動本身。
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在這里,我們不談最初的動物式的本能的勞動形式……我們要考察的是專屬于人的勞動……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他不僅使自然物發生形式變化,同時他還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這個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為規律決定著他的活動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須使他的意志服從這個目的。但是這種服從不是孤立的行為。除了從事勞動的那些器官緊張之外,在整個勞動時間內還需要有作為注意力表現出來的有目的的意志。
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動 或勞動本身,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
——《資本論》第一卷第五章
只要符合上述條件,即是人類有目的的活動,就能夠產生價值。
三、學習與勞動
現在,筆者先拋出一個問題:教師教授學生是否為勞動?
這個問題應該能達成共識,教學算作一種勞動。教師把學生的頭腦和體魄作為勞動對象,以多媒體和書籍等教具和教師的身體器官為勞動資料,進行有目的的活動,把學生改造成合適的無產者,其勞動力適合被投入到生產中。
那么,這種勞動也能產生價值,并且被賦予到學生的勞動力中。
那筆者可以再拋出一個問題:學生學習,甚至自學是否為勞動?
依照勞動的范式,學生把他自己作為勞動對象,以一些書籍為勞動資料,為了改造自我付出有目的的活動,好像也是一種勞動。它也能產生價值,賦予到學生自己身上。
但是學生明明是脫產階級啊?學生生產了什么呢?
問題就出在這里:
……這個從簡單勞動過程的觀點得出的生產勞動的定義,對于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絕對不夠的……
但是,另一方面,生產勞動的概念縮小了。資本主義生產不僅是商品的生產,它實質上是剩余價值的生產。工人不是為自己生產,而是為資本生產。因此,工人單是進行生產已經不夠了。他必須生產剩余價值。只有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或者為資本的自行增殖服務的工人,才是生產工人。如果可以在物質生產領域以外舉一個例子,那末,一個教員只有當他不僅訓練孩子的頭腦,而且還為校董的發財致富勞碌時,他才是生產工人。 校董不把他的資本投入香腸工廠,而投入教育工廠,這并不使事情有任何改變。因此,生產工人的概念決不只包含活動和效果之間的關系,工人和勞動產品之間的關系,而且還包含一種特殊社會的、歷史地產生的生產關系。這種生產關系把工人變成資本增殖的直接手段……
——《資本論》第一卷第十四章
學生、教師的行當都算勞動,因此也都能產生價值。它產生價值的原理,類似于交通運輸業。只不過它所搬運的,不是貨物和人,而是知識與技能。把它們從書本上“搬運”下來,顯然需花費一定的勞動:
但是,運輸業所出售的東西,就是場所的變動。它產生的效用,是和運輸過程即運輸業的生產過程不可分離地結合在一起的。旅客和貨物是和運輸工具一起運行的,而運輸工具的運行,它的場所變動,也就是它所進行的生產過程。這種效用只能在生產過程中被消費;它不是一種和生產過程不同的,只有在生產出來之后才作為交易品執行職能,作為商品來流通的使用物。但是,這種效用的交換價值,和任何其他商品的交換價值一樣,都是由其中消耗的生產要素(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價值加上運輸工人的剩余勞動所創造的剩余價值決定的。至于這種效用的消費,它也是和其他商品完全一樣的。 如果它是個人消費的,那末,它的價值就和消費一起消失;如果它是生產消費的,從而它本身就是處于運輸中的商品的一個生產階段,那末,它的價值就作為追加價值轉移到商品本身中去。① 因此,運輸業的公式應該是…P—G′,因為被支付的和被消費的,是生產過程本身,而不是能和它分離的產品。因此,這個公式和貴金屬生產的公式,在形式上幾乎完全相同,只是在這里,G′是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效用的轉化形式,而不是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并離開生產過程的金或銀的實物形式。
但是問題在于,這種勞動不能直接產出剩余價值。因此,在考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時候,我們不把它當成生產勞動。
對于教員的情況,馬克思已經舉了一個例子,他的勞動必須使資本增值才行。
筆者再舉一個例子。無產者吃飯算不算勞動?按照廣義的定義,也算,把飯從碗里移到肚子里顯然是把它有目的地改造得更有用,也創造了價值。但問題在于,這價值一旦產出就被全部消滅了,被無產者自產自銷,直接“吃掉了”,那它自然無法產出剩余價值,對于資本增值并沒有任何影響。
于是在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時候,馬克思做了一個明智的處理:規定這種不產生剩余價值的勞動不是生產勞動。
說回學生學習的例子。這也是一樣的,依據勞動價值論,學生學習確實是能產生價值的勞動,而且根據普遍規律,這價值還要比學生的勞動力價值來得大。但就如我們上文所說的,這價值一經產生就被學生自己給直接“吃掉了”,不產生任何的商品,那它就沒辦法產生剩余價值,因此我們認為學習不算生產勞動。
四、勞動力再生產
讓我們繼續深入考察“學習”這種特殊的勞動。
依據勞動價值論,盡管“學習”無法把剩余價值代置到商品中產出,但是它既然是標準的勞動,那它就能夠產生價值,并且這種價值被學生“學到腦子里了”。
而學生為何要學這些知識?我們在第一部分已經限定了研究范圍,這些學習并非像娛樂一般學進去,左耳進右耳出;就像無產者吃飯并非為了娛樂而吃,上面吃下面竄一樣。
學生不學習,將來就無法有效勞動;無產者不吃飯,第二天就沒有體力繼續勞動。換言之,學生學習是為了改造他的勞動力,使它能夠拿來進行生產勞動;無產者吃飯是為了再生產其勞動力,讓它第二天能夠繼續被售賣。
要改變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訓練,而這就得花費或多或少的商品等價物。勞動力的教育費隨著勞動力性質的復雜程度而不同。因此,這種教育費——對于普通勞動力來說是微乎其微②的——包括在生產勞動力所耗費的價值總和中。
——《資本論》第一卷第四章第3節
也就是說,學生學習和工人吃飯的實質相同,都是勞動力再生產。
其中有所不同的是:
以工人吃飯為例,其中購買飯菜所花費的勞動占大頭,工人把飯菜放進嘴里的勞動是微乎其微的,在當前社會我們自然把它舍去。要估計勞動力價值,只算飯菜里所含價值就行,對于食宿娛樂也是一樣。
但學生通過學習知識的方式,生產自己將來的勞動力,就大相徑庭。這一般是師生的配合下完成,而且需要當代學生付出大量時間。它不是“吃飯”一樣把書“吃進去”就解決了。
在這種場合,印刷廠工人和那些著書的老不死凝結在書中的勞動反而變成“微乎其微”的,而“吃飯”這個過程——現在對應的是“讀書”,則占絕對的大頭。不論從時間還是強度來看均是如此。
那我們不得不重視起“學習”這種勞動,以及它賦予到學生(未來的無產者)的勞動力中的價值,盡管目前看來里面沒有剩余價值,我們馬上就能發現一些問題。
五、勞動力作為商品的拜物教屬性
G - A被視為資本主義生產方法的一般特征
即:無產階級擁有的勞動力和生產手段分離,不得不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出現在市場上。
那既然勞動力成為一種商品,勞動力自然有其價值,資產階級就以這個價值購買它。
而這個勞動力價值,即是把勞動力生產出來所需的價值。正是因為這些價值被代置到一個人的勞動力之中,勞動力才擁有了這些價值。那我們發現,勞動力和其他代置著價值的商品一樣,也有了拜物教屬性。
打個比方:
建筑工人需要消耗他一天的工資來滿足身心需要,他的身心才能恢復過來,工作一日。也就是說,他再生產出一日的勞動力。
那么,可以這么說:是這一日工資所代表的價值,被代置到工人一天的勞動力當中。因此工人一天勞動力的價值,即為他一日工資代表的價值。
結果是,當他這一日的勞動力作為一種商品在出現人力市場上,資本家便自然使用他一日的工資來購買。③
但是,為了保證韭菜不絕收,資產階級必須保證必要勞動還要包含對下一代勞動力的再生產。也就是說,勞動力價值其實包含兩個部分:再生產當代勞動力的,和再生產下一代勞動力的。
那其實也可以換種視角看待:對于每位無產者,其勞動力價值不僅包含其雇主給他用于再生產他自身的部分,還包含兒時他父母劃分出來給他的部分。
其實與其說是他父母劃分出來的,不如說是其雇主已經算計好的。他若要感恩,應當感恩他的無產者父母,但這都是資產階級的策劃,因為他一生下來就已經預備要成為資產階級的增值工具了。當然,他自己的雇主也算計好了,劃分一部分出來給他的子女,如此循環往復,代代相傳。
現在設某位無產者,由父母撫養n日,每日父母為他花費v0價值量來生產他將來的勞動力;長大后共工作了N天,平均每天需要v1價值量用于再生產自己勞動力:
倘若忽略學習過程,其勞動力價值的公式可以寫成:
一生勞動力總價值:v總 = v0*n+v1*N
工作時,平均每個勞動日的勞動力價值:
v = v0*n/N + v1
這便是勞動力作為一種商品的價值,當資本主義生產正常運作,其價格總在附近浮動。也就是說,資產階級會以這個價格購入無產者的勞動力。
六、將學習作為一種勞動加入到再生產過程
這個公式是符合一百多年前的情況的。但是隨著學校教育的愈加深入,“學習”這種特殊勞動不再“微乎其微”,也必須被加進來考慮。
對于現代,生產出下一代勞動力,不僅需要供給一定生活資料,用v0再生產子女的體魄,子女還需要作為學生學習知識,這在第三部分已經說明是一種特殊的勞動。那么它也會產生價值。
現在,筆者所說的“特殊勞動”指學生的學習和老師的教育;特殊勞動力,或學習勞動力,指學生學習的這種勞動力,和教師授課的勞動力;特殊勞動力價值則指的是再生產出特殊勞動力所需的價值,如供給師生食宿所需的價值,實際上相當于v0。
并且根據勞動力同生產手段結合會產生出大于其二者的價值的普遍規律④,學習也會產生出比學習勞動力價值更多的價值,代置到其產物:學生將來成為無產者所具備的勞動力中。
那勞動力的實際價值應該換種辦法寫。學生時期代置到將來勞動力中的不再是v0*n,而是(v0+m0)*n,這里的m0代表經過特殊勞動后多出來的部分,它目前并不是剩余價值,因為現在被學生自己占有——這大概也可以解釋學生小資意識形態的來源。
但是既然筆者用m0來表示它,相信有一定政治經濟學基礎的讀者已經想到它如何被資產階級竊取了,那么可以直接跳讀到最后一部分。
七、勞動力售出與剝削的發生
算上特殊勞動的增值,勞動力這種商品所含的實際價值為:
一生勞動力總價值:
v總’ = (v0+m0)*n+v1*N
工作時,平均每個勞動日的勞動力價值:
v’ = (v0+m0)*n/N + v1
那么它投入到生產勞動中,產出剩余價值的公式,我們是知道的。
c + v' --> c + v' + m ⑤
但是資產階級實際上并沒有付出v’來購買勞動力!可變資本只需為第五部分中的v就可以了,因為特殊勞動也能增值,學生受教育對于今后勞動的益處要比一些書和食物的益處多得多。
我們發現資產階級前前后后只需付出:
v = v0*n/N + v1(每日可變資本)
c(每日不變資本)
但發生的是:
c + v --> c + v' --> c + v' + m = c + v + m0*n/N + m
多出來了 m0*n/N + m這一部分,這結果都變成剩余價值,而不僅僅是未受教育的無產者本就會被剝削的m。
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資產階級先付出了v0*n購買特殊勞動力,供學生的吃穿。但他是不會虧本的,此時不但有v0*n的價值提前代置進無產者今后的勞動力這一特殊商品之中,**還發生了(m0*n)的增值,這是特殊勞動所致。**這些增值目前都是存在學生身上的,沒有直接消失,因為它還沒發揮作用。
但等到學生長大成為無產者,我們知道,不論一個無產者學識多么淵博,技藝多么精湛,都是一日三餐就能活。因此,資產階級只需要逐漸地用v1,而不是v1+m0*n/N,就能買下它增值了的勞動力。
而由于特殊勞動增值出來的的m0*n/N,會在之后像其他生產手段中代置了的價值一樣,代置到一般商品中,成為剩余價值的一部分。等到無產者“退休”,其學生時代由于學習這種特殊勞動而增值出來的價值,即完整的m0*n,就已經被完全剝削干凈了。
八、回顧總結
總結上述論證,筆者的核心觀點其實就是:
依據勞動價值論,學習也是一種勞動,也能夠以勞動力價格購買,也能增值。它產出的價值雖然不會憑空消失,但是全部被學生自己吸收,結晶到學生日后的勞動力中。
當這種勞動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分離,不考慮學生日后勞動力的去向,那這價值便不可能分離出剩余價值;
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勞動力必須作為一種商品被賣給資產階級,然后作為一種特殊的生產手段,將其全部價值,加上剩余價值都賦予到產品中。
那么之前特殊勞動所增值的價值,也順帶被一路“搬運過來”,最終在生產勞動中結晶出來,成為剩余價值的一部分。
結果是:學生也變為了可以剝削的。學生學習了多少有用的知識,也就在他自己身上為資產階級預留了多少剩余價值。將來當他“賣身”給資產階級,這剩余價值就被資產階級取出來。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根據上述因果邏輯,在教育的階段剝削根本沒有發生 ,因為特殊勞動的產物——勞動力還都為學生自己占有。只有當資產階級用本就不平等⑥方法購買它并投入到生產增值當中之后,剝削才會發生。換言之,是資本主義核心生產關系導致了剝削而非教育導致了剝削。
根據上述結論,學校不但可以被看作勞動力再生產的場所,還可以被看作生產“勞動力”這種商品的血汗工廠。師生的特殊勞動,也都可以產生剩余價值。
帶著這些觀點,重溫剩余價值學說,其他結論也都可以代入來揭露教育領域的剝削,用來解釋增加課時、排名內卷、資產階級法權等現象,學校之黑暗一覽無余。
筆者想起來,之前的理論都用等量熟練勞動比普通勞動創造更多價值,腦力的高級勞動比低級勞動創造更多價值來解釋學習領域再生產的情況。但是這個結論本來就沒有被嚴謹論證,也許筆者的論述能夠提供理由?
注釋:
① 讀完后文,讀者可能返回來細究這句話:“如果它是個人消費的,那末,它的價值就和消費一起消失”。那學習產生的價值不是消失了嗎?實則并非如此,因為資本主義把學習并一切其他用于再生產的勞動都給異化了。讓我們注意下面這句話:“如果它是生產消費的,從而它本身就是處于運輸中的商品的一個生產階段,那末,它的價值就作為追加價值轉移到商品本身中去”。資本主義把人給物化成了勞動力,勞動力是一種特殊的生產手段,用于其再生產的消費和資本家的個人消費不同,它實際上應當算作生產消費。 這在學習的場合最突出:學生學習知識,就好比把書本里的文字搬運到大腦里,結合成一種新的東西。這個過程產生的使用價值體現在:讓沒用的文字變為在生產中有用的東西。那在它發揮作用之前,其使用價值都沒動過,就好像食物還沒變成排泄物,能說它的價值被消耗了嗎?不能。
② 微乎其微:在郭大力、王亞男譯本中,譯為“極小極小的”,意思差不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于那時的英國確實是“微乎其微”,普通工人確實是不需要接受過多教育的,所以馬克思一筆帶過,沒有細究教育這一環的價值生產,留下這個坑。因此這部分生產關系也就很有意義單拎出來捋一捋,希望本本主義者不要過于關注這個“微乎其微”。
③ 當然,我們知道這是不平等的,這是最基礎的剩余價值論,筆者默認同志們也知道,但不是本文關注的重點
④ 讀者可能會想這里是不是濫用這個規律了,但是筆者認為這是可以的,因為這么用符合客觀實際。假使這不產生出更多的價值,那資產階級就根本沒必要為無產階級提供教育了,全部進廠剩余價值更多。但事實是受教育的無產者作為熟練勞工最后能提供更多剩余價值。
⑤ 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時,一般用c表示不變資本,v表示可變資本(價值量上等于勞動力價值),m表示剩余價值。筆者這里v’代表已經經過特殊勞動增值的勞動力價值。這樣的改動在筆者看來是合理的,因為它的結果符合實際情況:對熟練勞工這樣劃分之后,相比普工,m不減反增,筆者沒有將m硬生生拆出不合理的一部分給m0
⑥ 資產階級以勞動力價值附近的價格購買勞動力本就是不平等的,商品經濟本就帶有這種不平等,因為勞動力和相匹配的生產手段結合之后能產出大于勞動力價值本身的價值,而這多出來的價值——剩余價值該歸勞動者所有,卻由現在購買了的資產階級占有。這是剩余價值學說基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