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榮兆梓:社會主義公有制及國家所有制的幾個理論問題》(2025-01-12 09:08:00來源: 昆侖策研究院作者:榮兆梓)一文中,榮兆梓教授談到:“本人提出在社會主義公有制中勞動者具有雙重人格——既是生產資料共同所有者,又是勞動力個人所有者,認為正是這種生產條件的分配關系,決定了公有制經濟內部勞動者整體與個人的利益矛盾,以及個人與個人之間‘等量勞動相交換’的關系。這是一種以勞動為尺度的平等關系,是社會主義條件下協調勞動者整體利益、局部利益和個人利益矛盾的根本原則。社會主義公有制意味著勞動者在生產資料面前人人平等,因此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可以概括為‘平等勞動’,它包括決策平等、分工平等和分配平等(即按勞分配)等。勞動平等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本質規定,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區別于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歷史特征。從財產權利角度看,這里存在著生產資料公共所有者與勞動力個人所有者之間的排他性占有關系,這種權利與意志的關系仍然是‘資產階級權利’。由于這種占有的排他性存在于公有制經濟內部,因此可以稱作公有產權的‘內排他性’。由于這種權利關系的存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生產組織仍然實行科層等級制,自上而下地對勞動標準和消費標準嚴格計算和監督;其內部勞動分工遵循‘能力主義’原則,不僅有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區分,有技術等級的劃分,而且有管理勞動與操作勞動的分野;公有制經濟的收入分配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在這里,榮兆梓教授明確地認識到了在公有制條件下的勞動者具有雙重身份一一即勞動者同時也是生產資料公共所有者。
但是,榮兆梓教授卻認為在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的勞動者是勞動力所有者而不是勞動所有者。這顯然是根本錯誤的。
一
在《哥達綱領批判》(馬克思著,《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0-11頁)一書中,馬克思明確地告訴我們:“內容和形式都改變了,因為在改變了的環境下,除了自己的勞動,誰都不能提供其它任何東西,另一方面,除了個人的消費資料,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成為個人的財產”。“生產者的權利是和他們提供的勞動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一一勞動一一來計量”。
“在改變了的環境下”,即在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勞動者“除了自己的勞動,誰都不能提供其它任何東西”,也就是說,公有制條件下的勞動者是一個勞動所有者,而不是勞動力所有者。“另一方面,除了個人的消費資料,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成為個人的財產”,這個意思是消費資料或消費價值是勞動所有者的生產目的,勞動者進行生產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消費資料或消費價值價值。完整地理解這兩個方面的意思,就是作為勞動所有者的行為方式或生產方式是用自己所有的勞動投入來獲得滿足生活需要的消費資料或消費價值。
“生產者的權利是和他們提供的勞動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一一勞動一一來計量”,這是講在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的勞動者的權利表現為勞動所有權,因為他們的權利是與勞動量的大小關聯的,因此,他們的權利體現在勞動所有權,而不是什么產權。
考察現實的公有制經濟,我們也不難發現,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第一是消滅了人格化的、獨立的資產者,從而使每個生產者都成為公共的生產資料所有者;同時也由于公有制本身又消除了大家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因而也消除了資產所有權或產權的基礎。正如前文所有,社會主義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在破的方面的作用,就是消去了資產者的生產主體,消除了人們在產權方面的差別;另一方面,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確立了勞動者作為公有制經濟的利益主體地位,同時也為體現勞動者在勞動所有方面的差別提供了基礎。這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在立的方面的作用,就是體現勞動者當家做主的權利要求,實現按勞分配的權利要求。
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實現使按勞分配成為必須實現的分配方式。按勞分配顧名思義,它是以勞動者為主體的權利,它所體現的是“誰勞動誰受益”的勞動所有權。很顯然,只有當勞動者作為勞動所有者的身份出現時,只有在建立了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制度的條件下,按勞分配才是現實的分配方式。
僅僅從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必須實現按勞分配這一常識性的要求出發,我們也不難知道,社會主義的生產主體是勞動所有者,而不是什么勞動力所有者。
二
在網上,我們可以搜索到《中央黨校教授、經濟學家王玨主張 恢復勞動者個人財產權》(《領導決策信息》 1999年12期)一文,內容要點是:“近日在北京召開的一次理論座談會上,經濟學家、中央黨校王玨教授提出:社會主義應當恢復勞動者的個人財產權。只有這樣,才能使無產者變為有產者,才能實現全社會的共同富裕。 王玨指出,從理論上看,我們有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沒有解決,就是社會主義必須恢復勞動者的個人財產權,這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勞動者有財產,這就是勞動力,不能被剝”
據相關資料介紹:
“王玨教授在其研究中對勞動力產權的概念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勞動力產權是指勞動者對其勞動力所擁有的權利,這與物質財產產權相對應。物質財產產權涉及自然資源和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而勞動力產權則關注于勞動力本身。”
“王玨教授強調,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恢復勞動者的個人財產權是至關重要的。他認為,只有當勞動者擁有財產權,即勞動力,他們才能從無產者轉變為有產者,從而實現全社會的共同富裕。這一觀點表明,王玨教授認為勞動力產權的實現是社會主義經濟體系中的一個核心問題。
從歷史上看,人類社會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物質財產產權得到充分實現的結果,而勞動力產權的實現則相對滯后。王玨教授的研究指出,要實現社會主義的理想狀態,必須正視并解決勞動力產權的問題,確保勞動者能夠享有其勞動力的所有權。
綜上所述,王玨教授的研究強調了勞動力產權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重要性,并主張恢復勞動者的個人財產權,以促進社會的公平與正義。這一理論觀點對于理解和推進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的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由此可見,認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者以勞動力所有者身份出現的觀點,并非榮兆梓教授一人,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認識的。
王玨教授是《<資本論>介紹》(1982年出版)一書的三位作者之一,在年輕時我讀這本書是對作者很是敬佩。然而,當我看到王玨教授教授關于勞動力財產權之說時,又覺得很可笑,顛覆了我以對專家們的認識。
《資本論》整個體系是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而勞動價值論最基本的立場和觀點,就是勞動所有四個詞。而王玨教授卻用資產所有的觀點來看待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者的身份特點和權利要求,豈不是很荒唐?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是應該站在勞動者的立場上,運用勞動所有的基本觀點來思考和研究問題,但王玨教授反而站在產權的立場上看待勞動力所有者,甚至把勞動力所有權稱為勞動者的財產權,從根本上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點。
讀過《資本論》的人都知道,貨幣之所以能夠向資本轉化,就是因為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勞動者一無所有,只能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出賣來換取生活資料。勞動者出賣的是勞動力所有權,而資本家或資方得到的勞動者的勞動成果。而所謂剩余價值正是勞動者勞動形成的價值量減去勞動力價值的差值。有了這個叫做剩余價值的差值,才有貨幣到資本的轉變,才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因此,如果說勞動者需要把自己當作勞動力所有者的身份出現,如果勞動者要實現勞動力所有權,那么,資本主義早已經實現了,還要等到社會主義來實現?
在產權企業,老板拿盈利,工人拿工資,而工資是在勞動者在進入企業之時與資方協商確定好了的,在進入生產過程之后,老板或企業只是按照本來的約定支付工資而已,它與企業的生產狀況其實并沒有必然聯系,勞動者的工資收入或企業的人工費用,作為雇傭勞動的費用支出,是以成本形式出現的,工資收入的這種預定性及成本特征,正是勞動力價值特性的具體體現。
三
勞動者在現實的生產過程中,實際有三種不同的身份:一種是小私有者,用自己的生產資料和自己勞動相結合的生產者;一種是勞動力所有者,通過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換取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資料;還有一種是勞動所有者,即利用公共所有的生產資料,通過自己勞動獲得自己的消費資料。
勞動所有者與勞動力所有者,一字之差,其區別是什么呢?
在170多年前,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明確指出:“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種手段”。需要說明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這里所說的“共產主義”就是指消滅了私有制,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社會,“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一一即社會主義社會。
在這兩句話中,馬克思恩格斯告訴我們,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勞動者提供的勞動一一即活勞動,只是資產者用來增殖其生產資料價值的手段而已;在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中,生產資料則已經成為工人滿足其生活提高需要的手段。這里揭示了勞動所有者與勞動力所有者的本質區別。
在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的情況下,勞動者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之外,一無所有,因而他必須通過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換取生活資料。當勞動者在市場上以勞動力所有者的身份,把自己的勞動力讓渡給資本家或企業后,進入生產過程時,勞動者的勞動就已經屬于資方或企業。勞動者按照約定在規定的期限內提供勞動力歸資方或企業使用,企業則按照約定使用勞動力后支付相應的工資。因此,工資是勞動力價值的體現。工資作為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表現,它具有預計性和固定性的特點。作為市場交易的價值形式,工資只是一個支付形式,而不是分配形式。因此,把工資當作按勞分配形式是完全錯誤的。
在社會主義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人格化的資產者已經被消滅。因此,勞動者成為了唯一的生產主體。這里的勞動者已經具有了雙重身份:既是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者,又是勞動者。但是,由于生產資料公有制本身也消除了大家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因此,這里的勞動者的權利要求不是表現在資產所有方面,而是表現為勞動所有方面。由于勞動者都是以生活消費的個體性為基礎的,因此,勞動者在勞動投入方面是有差別的,能不能反映這種差別并在分配上體現出來,成為公有制條件下的生產能不能正常進行的關鍵所在。因此,在公有制的生產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勞動所有權,而勞動者也是作為勞動所有者身份出現的。
在生產過程中,體現勞動者權利要求的價值形式是工分,而不是工資。工分既是勞動者勞動投入量的體現,又是一定量產品的體現,它是勞動者的勞動與集體生產產品的關聯形式。工分的價值量是一個待定的量,一個工分所能體現的價值量的多少或高低,處決于集體生產的結果狀態,也處于于市場供需的變化狀態。在這里,工分作為勞動所有者權利要求的體現,它表現為員工參與企業產品分配的系數。工分的意義在于它代表了這個員工在集體產品的生產中投入勞動量所占的比例,從而也表現為這個員工在產品分配中所占的比例。
四
勞動社會主義理論是劉永佶先生創立的社會主義理論?!秳趧由鐣髁x》(劉永佶著,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一書正是闡述勞動社會主義理論的專著。
本書在分析資本主義制度一一資本雇傭勞動制度時,劉永佶先生采用了資本所有權與勞動力所有權的分析框架(第109頁)。劉永佶先生認為“勞動力的所有權概念,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規定了的,并作為資本關系分析的重要范疇。按照馬克思的觀點,資本關系從本質而言主,就是資本所有權和勞動力所有權的對立統一。生產資料所有權與勞動力所有權的分離,或者說勞動者本人不具有必要的生產資料,也就不具備勞動創造的價值條件,為了謀生,只得將自己僅有的勞動力作為商品賣給資本所有者”(同上書第128頁)。
在勞動者作為勞動力所有者的身份出現時,他的勞動力所有者的主體身份出現在市場交易的過程中。而當勞動者進入企業的生產過程時,勞動力的使用權已經屬于資本所有者所有。這時的勞動者的勞動和生產資料都屬于資本家或資本所有者。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又把資本主義所有制稱為資產階級所有制。
但是,在分析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的情形時,劉永佶先生又認為“勞動力個人所有權是公有制的基本權利”(同上書216頁)。這個看法顯然是錯誤的。
在社會主義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每個人都是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者。作為公共的生產資料所有者,每個勞動者都可以與其它勞動者聯合起來,利用公有的生產資料,通過自己勞動生產滿足自己生活需要的消費資料或消費價值。在這里,勞動者已經沒有必要把自己當作商品出賣了。
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當勞動者把自己的勞動投入生產過程時,形成的產品就是能夠滿足勞動者生活需要的消費資料或消費價值。因此,公有制條件下的勞動者是作為勞動所有者的身份出現的。作為勞動所有者,一方面他為集體投入自己個體性的勞動;另一方面,他按照自己投入的勞動量的多少參與集體產品的分配。在這里,已經不存在勞動力商品化的需要和條件,更沒有勞動力商品的賣方和買方。
五
社會主義為什么要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
用鄧小平的話說,就是要“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而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事實上也確實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沒有人格化的資產者,只有人格化的勞動者。這就是公有制企業的第一個基本特點,因此,在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社會生產的主體不再是資產者,而是勞動者。
生產資料公有制實現引起的另一個變化是,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即在同一種公有制面前,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是無差別的。因此,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過程,所謂的產權已經失去了意義。另一方面,由于勞動者是以生活消費個體性為基礎的,因此他們在勞動所有方面是有差別的,能不能反映這種差別并在管理上和分配上體現出來,決定著公有制的生產過程能不能正常進行。也就是說,在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勞動所有權。
當我們在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組織生產時,我們必須認識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引起的兩個變化,我們也不難知道,社會主義生產的主體只能是勞動者,而勞動者是以勞動所有者的身份出現的。在這里,生產者“除了自己的勞動,誰都不能提供其它任何東西,另一方面,除了個人的消費資料,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成為個人的財產”。
在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勞動者是當然的生產主體,一方面他作為生產資料公共所有者,他必須與其它勞動者聯合起來,利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另一方面,他又由于是以生活消費個體性為基礎的,他是勞動所有者。因此在勞動投入方面和生活需要方面又存在著差別。在這里,存在著一個生產的集體性和勞動投入的個體性的基本矛盾。
那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呢?
我們來看一看人民公社時期,在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生產隊是如何組織生產的:
首先,生產隊建立了社員大會、隊委會領導下的隊長負責制,來體現全體社員對生產隊的管理權;其次,生產隊采用工分的形式來計量社員投入集體的勞動量,并在年終時,按照社員勞動所得工分的差別進行糧食和現金的分配。從這里可以看出,在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是采用按勞分配的工分制形式,來計量勞動者提供勞動量的差別,并在分配上體現出來,從而體現了勞動者的勞動投入的個體性。
當我們談到按勞分配時,它表示著社會已經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而且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勞權制度,確立的勞動所有者的主體地位,并且按照勞動者的利益要求來組織社會生產,并且這種生產是以體現勞動者消費需要為核心的。所以,按勞分配這一范疇中,既包含了社會主義公有制與生活消費個體性的社會主義所有制特點,又包含著社會主義生產資料與勞動者在報酬勞動的基礎上相結合的特點,并且明確了勞動所有者這個社會主義生產主體以及相適應的勞權制度。最后,按勞分配其涵義也不僅僅是指產品的分配,同時也具有按照形成社會必要勞動的需要而進行勞動量的分配的涵義。
為什么按勞分配可以成為社會主義區別于資本主義的本質特點,就因為它體現了社會主義所有制的本質特點,體現社會主義生產方式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區別。按勞分配所決定的社會主義消費價值生產的特點,使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在最終生產目的上根本區別得到了體現。
社會主義是勞動者當家做主。因此,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必須實現從資產者到勞動者的生產主體的根本轉變。對于這一點似乎是大家公認的。但是,勞動者又是以什么身份當家做主的呢?
我們還必須認識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另一個根本轉變,那就是勞動者從勞動力所有者到勞動所有者的根本轉變。
社會主義勞動者,當家做主的勞動者,社會生產的主體的勞動者,他是以勞動所有者的身份當家做主的。只有形成了勞動所有者的主體觀念,你才可能真正進入社會主義的大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