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榮兆梓:社會主義公有制及國家所有制的幾個理論問題》(2025-01-12 09:08:00來源: 昆侖策研究院 作者:榮兆梓)一文中,榮兆梓教授談到:“按照占有主體分類,在抽象的形式規定上,所有制可以區分為私有制和公有制。私有制是個人或家庭占有財產的制度,公有制則是許多人共同占有財產的制度。”
這個所有制分類在邏輯上是存在問題的。
從生產力可分為生產資料和生產勞動兩個方面,而不是生產資料一個方面。因此,社會所有制當然也存在著生產資料所有和生產勞動所有兩個方面。而當我們要綜合地考察社會所有制時,在講生產資料所有制時,則需要同時考慮生產勞動或勞動力所有方面的情況;反過來,在講生產勞動所有制時,則需要同時考慮生產資料所有方面的狀況。
因此,當我們從生產資料所有制角度談社會主義所有制時,應該考慮到勞動所有和勞動力所有的狀況:私有制有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生產資料私有制和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之分;同樣的道理,當我們談到公有制時,生產勞動也有以勞動所有者和勞動力所有者的區別。
一
在前面,我們討論了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原理,了解了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內容。當我們認識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我們就可以運用這個基本原理來分析現實的所有制形式。
現在我們來復習一下有關社會主義所有制原理的基本要點。
1,當我們說到社會所有制時,并不僅僅是指生產資料所有制,而是同時包括了生產資料和生產勞動投入方面的所有制。僅僅把所有制理解成生產資料所有制是一個重大誤區。
2,當我們考察一種社會所有制時,它首先涉及的主要問題是:這種所有制確立的生產主體是誰?這種生產主體的特點是什么?
3,明確了所有制所確立的生產主體之后,則需要進一步明確其利益要求是什么?這種利益要求在管理上和分配上又具體表現為什么要求?
4,社會所有制,又稱為所有制關系,除了所有制本身之外,還包括與這種所有制特點相適應的權利制度。
根據以上四個要點,我們可以明確一種社會所有制的內容和形式:即某種社會所有制所確立的生產主體及利益要求,即為所有制的內容;與這種主體特點和利益要求相適應的權利制度,即為這種所有制的形式。
二
根據社會所有制的四個特點,我們可以明確社會主義公有制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本質區別:
一,資本主義所有制或私有制的特點是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掌握在非生產者手中,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只能通過勞動力的商品化來實現。社會主義所有制或公有制的特點是生產資料的公有化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從而使勞動者具有了生產資料公共所有者的身份;同時也使勞動者成為社會生產唯一的生產主體。由于在同一公有制面前大家在資產所有方面是無差別的,因此,在公有制基礎上的生產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不再是產權,而是勞動所有權或勞權。因此,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的結合是通過體現勞動所有權一一按勞分配、或者說是報酬勞動來實現的。
二,資本主義所有制或私有制所確立的生產主體是資產所有者。社會主義所有制或公有制所確立的生產主體是勞動所有者。這里的資產所有者是指那些雇傭了許多工人進行生產的資產主體;而這里的勞動所有者是指生產資料公共所有基礎上的勞動主體。勞動所有者與勞動力所有者的區別是,勞動所有者按照勞動投入量的多少參與企業生產成果的分配;而勞動力所有者只是按市場價格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其勞動收入是作為工資,作為成本形式出現的,它與企業生產成果無關。甚至與生產成果在變化上呈反比關系。
三,資產所有者的權利要求,表現為資產所有權的要求。這種要求包括資產管理權和資產分配權。通俗地說,也就是資產者當家做主和按資分配的要求。勞動所有者的權利要求表現為勞動所有權。這種要求包括勞動管理權和勞動分配權兩個方面。通俗地說就是勞動者當家做主和按勞分配要求。
四,與以上三個方面相對應,與資本主義所有制或私有制相適應的權利制度就是產權制度一一以資產所有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的制度;與社會主義所有制或公有制相適應的權利制度就是勞權制度一一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制度。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從所有制角度看,其基本區別就是勞動者當家做和按勞分配與資產者當家做主和按資分配的區別。
為了簡便起見,我們把資本主義所有制稱為產權私有制,即體現資產所有權的、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所有制形式;把社會主義所有制稱為勞權公有制,即體現勞動所有權的、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所有制形式。因此,在現實社會中,基本的、規范的所有制形式就是兩種:即產權私有制形式和勞權公有制形式。
在前面一文中我說過,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所有制基本原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對正確和全面理解社會主義革命的內涵、對認識蘇聯模式的性質和特征、對認識十月革命以來的社會主義實踐的成敗得失、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推進和完成國有企業改革,都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但是,除了這兩種規范的所有制形式之外,事實上現實中還存在著第三種所有制形式。例如,蘇聯模式的所有制形式,它既不是產權私有制形式,又不是勞權公有制形式,而是產權公有制模式。“國有國營的、員工拿工資、盈利歸國家”的模式,是以全民所有制或國家所有制為基礎的、與產權制度相結合的所有制形式。這種形式的所有制,是由蘇聯人創立,為社會主義國家廣泛引用的公有制模式,即蘇聯模式。我認為它是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性質的所有制形式。
三
為什么說蘇聯模式的所有制形式是過渡性質的所有制形式呢?
這是由十月革命開始的社會主義革命過程的特殊性決定的。由于社會主義革命并不是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發生,而是在東方落后的國家發生。這些國家在暴力革命取得成功之后,由于缺乏相應的工業基礎,因而不能直接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消費價值生產方式),因而需要一個積累資金、快速實現工業化的過渡階段。而“國有國營的、員工拿工資、盈利歸國家的”蘇聯模式,正是適應過渡階段特點和需要的所有制形式。蘇聯模式的公有制模式,由于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事實上已經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而產權制度確立的是資產者的主體地位。因此,蘇聯模式的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并不是規范的、人格化的資產者,而是非規范的國家。這一特點決定了蘇聯模式是一種不規范的所有制形式。但卻是適合過渡階段的所有制形式。這是因為采用國家為主體的經營體制,可以集中力量、統一調度,可以在滿足工業化發展需要和人民群眾生活需要之間進行平衡和協調,既保證快速實現工業化的現實需要,又能兼顧人民群眾生活消費需求。因此,在社會主義國家處于工業化的整個時期,這種過渡性質的所有制形式是適合的。實踐證明這種過渡經濟模式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是,當這些社會主義國家實現工業化之后,實際上就走完了過渡階段,而必須進一步建立規范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需要把這種過渡性的所有制形式轉變為規范的勞權公有制形式。但實際上,許多的社會主義國家并沒有能夠及時實現這種轉變。因此,這種過渡性質的所有制形式就隨著社會主義國家工業化的實現(過渡階段的結束)而成為一種不規范的所有制形式,變成了一種病態的所有制模式。
因此,當我們分析現實的所有制形式時,可用產權私有制、勞權公有制和產權公有制這三種模式來對標判斷和具體分析。
四
現實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區分為規范的所有制形式和不規范的所有制兩大類。其中規范的所有制形式分為產權私有制形式和勞權公有制形式兩種。而不規范的所有制形式,也可以區分為過渡時期的產權公有制形式和過渡時期后的不規范的產權公有制形式兩種。
按照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原理,過渡時期的產權公有制模式,在實現工業化之后,或者說在社會主義國家渡過過渡階段之后,是應該向勞權公有制形式轉變的,即通過用勞權制度取代產權制度,從而形成勞權公有制形式的社會主義所有制的規范形式的。但事實上,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都沒有朝勞權公有制模式的方向進行改革;反而是朝著產權私有制或另一種產權公有制形式(股份制的公有制模式)進行了所謂的改革。這是蘇聯及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走向滅亡的基本原因。
事實上,從十月革命以來的社會主義國家,完成社會主義革命需要經過三個基本階段:第一是通過暴力革命,取得國家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體制。在這一階段,幾乎是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都取得了成功。第二階段,即過渡階段,就是建立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產權經濟體制,快速積累資金、盡快實現工業化,以形成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建立的生產力基礎。在第二階段,幾乎是所有國家都取得了成功,快速實現了工業化。第三階段,即把過渡時期的產權公有制模式進一步改革為勞權公有制模式,形成真正的社會主義所有制形式,并以此為基礎形成相應的文化意識形態。在從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受到蘇聯模式的誤區影響,幾乎所有的社會主義的改革都發生了方向性的錯誤:從產權公有制模式出發,正確的改革是用勞權制度取代產權制度,形成社會主義性質的勞權公有制模式;但蘇聯及其它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卻陷入了產權的誤區,走了相反的道路,即改變公有制而適應產權制度的要求,結果就由產權公有制模式回歸到了產權私有制模式。這是蘇聯及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走向滅亡的基本原因(蘇聯的滅亡當然還有政治體制方面的原因)。
另外,在十月革命之后,不僅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形成了公有制經濟體制,西方國家在1929年經濟危機之后也紛紛進行了國有化的運動,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公有制經濟。因此,在西方國家也形成了產權公有制的所有制形式。
由此可見,在運用社會主義所有制基本原理進行實際分析時,我們要了解三個類別的所有制形式,即產權私有制形式、產權公有制形式和勞權公有制形式。
概括地說,現代社會所有制,基本的分類如下:
一,資本主義所有制或資產階級所有制:即產權私有制;業主制和股份制是其最典型的形式;
二,社會主義所有制或勞動階級所有制:即勞權公有制:人民公社集體經濟模式和土地公有制基礎上的承包戶形式,都屬于勞權公有制的形式。
三,以國家為主體的產權公有制制度:例如改革前的國營企業。這種所有制模式是一種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經濟模式,適用于社會主義實現工業化的過渡時期。
四,還有一種在我國和西方國家都存在的勞權私有制模式。這些企業本來也都是私人創辦的,但他們卻在企業建立了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分配體制和管理體制(主要是實現了按勞分配),從而形成了勞權私有制模式。近來火熱的胖東來、華為公司就是這種模式的經典企業。類似的企業在所有制上有企業所有制的,有全部或大部分員工合作制的,也有老板所有的,情況各有區別。但在實際的分配上,確實做到了按勞分配,而不是按資分配。勞權私有制模式可以看作是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一種過渡形式的經濟體制,這種體制反映的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勞動在生產力中的地位上升,取代了生產資料的主導地位,從而使企業采用了“人人為主體、按業績付酬”的新型制度形式,從而在事實上成為勞權型企業。
以上是規范的或適用的所有制模式。除此以外,還有非規范的所有制形式:
1,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了工業化之后依然存在的產權公有制模式。當社會主義國家實現工業化之后,過渡經濟模式一一即產權公有制模式應該向勞權公有制模式轉變,成為真正的社會主義所有制模式。但事實上是社會主義國家并沒有能夠通過改革把這種過渡經濟模式轉變為社會主義性質的模式。因此,原有的產權公有制模式就在事實上轉變為一種病態的經濟模式。產權公有制條件下的企業本就不存在規范的產權主體,原來在國家計劃體制下由計劃體制管著,沒有什么大問題。但在完成了過渡階段之后,原有的國家計劃體制轉變為市場調節,國企就在實際上失去了人格化的產權主體,成為一種病態的存在。而主體缺位則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
2,西方國家的產權公有制模式。在西方國家也存在國有企業,毫無疑問,這些企業也是產權公有制模式。這些企業同樣也存在著公有制與產權制度的內在矛盾(公有制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而產權制度確立的是產權主體,兩者的結合事實上形成了無主體企業)。但是,在資本主義的國家環境中,在一個受剩余價值規律支配的國家中,這種企業采用資產經營方式相對而言是不奇怪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