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到了《選擇題:到底誰讓老百姓吃飽了飯》(拂曉 · 2025-01-14 · 來源:閑人茶社|微信公眾號)一文。文章就我國吃飽飯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指出我國能夠吃飽飯與、化肥、種子、水利工程建設的關系。
首先,吃飽飯是一個相對概念。當你在石場上用板車拖石頭時,那一車石料一噸左右。在干這樣的重活,你一天吃三斤米的飯(早、中、晚各一斤米的飯),也感覺不飽;相反,如果你是坐辦公室的,一天吃1.5斤的米飯,一頓吃個三、四兩的米飯已經感覺很飽了。因此,吃飽吃不飽,只是相對而言。
其次,中國人吃飽飯是一個發展過程。從1959年的人均糧食占有量252公斤到1979年的人均占有量340公斤,這是一個二十多年的發展過程。如果說要5個饅頭才能吃飽,那這一過程就有從一個饅頭到二個、三個、四個、直到五個的發展變化。
第三,中國人吃飽飯的過程,是一個糧食增長速度與人口增長速度競賽的過程。從1956年到1983年,是我國歷史上人口增長最快的時期,沒有之一,人口從6億多增加到10億多,6、7億的人口基數,凈增加了四億人,平均每年增加1600萬人。也就是說,二十多年間吃飯的人增加了66%。人民公社在經歷了頭幾年挫折,在進行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調整之后,隨著水利工程和農田基本建設工程的開展,隨著農田種植和管理科學化的推進,從1964年起,我國糧食產量即進入了一個長期的上升通道,而且增速越來越快;同時人民公社也形成了勞動者生存和發展的良好環境,因而人口增長速度也處于加速狀態。當人口增速有所下降,而糧食產量的增速繼續時,吃飽飯的問題自然也就解決了。
第四,中國人吃飽飯是一個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從糧食畝產三、四百斤到畝產千斤左右,這種變化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人民公社開始時采用的還是原始種植方式,生產條件較差,基本上是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經過集體經濟的二十年的艱苦奮斗,在農田基本建設、農村水利建設、農田種植和管理的科學化方面、在種子、化肥、農藥的供給等各方面的變化也是一個逐步的變化過程。人民公社的二十多年是我國農業從原始種植的農業生產到現代化農業生產的轉變過程,經歷了農村電力化、農業生產水利、農田管理科學化等發展階段并進一步向農業生產機械化和農村工業化的發展過程。
農業生產不僅需要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更需要農民的生產科學性,還需要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條件。毫無疑問,農戶單干即使能夠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但在滿足農業生產科學性要求方面,在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方面等,是遠遠不能與集體經濟相比的。
如果真的分田到戶能夠吃飽飯,那農村的合作化運動就不可能發生,更不會有后來的集體經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