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榮兆梓:社會主義公有制及國家所有制的幾個理論問題》(2025-01-12 09:08:00來源: 昆侖策研究院 作者:榮兆梓)一文中,榮兆梓教授在第一部分專門談了如何理解馬克思未來社會公有制的問題。
長期以來,理論界都把生產資料公有制當作主要的探討對象。而在事實上這是違背馬克思的原意的。社會所有制不只是生產資料所有制,而且也包括了勞動力或勞動投入的所有制。社會主義所以要實行按勞分配,是因為社會主義本質是要體現勞動者的勞動投入的個體性質。但理論界在認識社會主義所有制時總是局限于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范圍之內,只有資產所有的觀念,而沒有勞動所有的觀念。
一,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提出的社會主義所有制思想。
什么是社會主義所有制?
在《資本論》第一卷,馬克思是這樣說明的:
“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占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資本論》第一卷第832頁,1975版本)。
在這里,馬克思為我們指明了三種不同的社會所有制:封建社會所有制;資本主義社會所有制和社會主義社會所有制。
“靠自己勞動掙得的私有制,即以各個獨立勞動者與其勞動條件相結合為基礎的私有制”,即封建社會的私有制。
“以剝削他人的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即為資本主義私有制。
第一個否定,即資本主義私有制對“以各個勞動者與生產勞動條件相結合為基礎的私有制”的否定。而否定的否定,即第二個否定,則是社會主義所有制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否定。
對于第二個否定形成的所有制,馬克思明確地給我們指明了它的基本特征:第一,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第二,是在協作和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基礎上的;第三,是重建立個人所有制。
在這里告訴我們,1,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不是重新恢復封建社會的小私有制形式;2,社會主義所有制是一種個人所有制;3,社會生產是由生產資料和生產勞動兩個方面構成的。既然社會主義這種個人所有制是以土地和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為基礎的。那這里的個人所有制,就是生產勞動的個人所有制,或者說是勞動投入的個人所有制。
同樣在《資本論》第一卷(第95-96頁)中,馬克思更具體地談到了社會主義的個人所有制與按勞分配:“設想有一個自由人聯合體,他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并且自覺地把他們許多個人勞動力當作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這個聯合體的總產品是社會的產品。這些產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產資料,這一部分仍然是社會的。而另一部分則作為生活資料由聯合體成員消費。因此,這一部分要在他們之間進行分配。這種分配的方式會隨著社會生產有機體本身的特殊方式和隨著生產者的相應的歷史發展程度而改變。僅僅為了同商品生產進行對比,我們假定,每個生產者在生活資料中得到的份額是由他的勞動時間決定的。這樣,勞動時間就會起著雙重作用。勞動時間的社會的有計劃的分配,調節著各種需要的比例。另一方面,勞動時間又是計量生產者個人在共同勞動中所占份額的尺度,因而也是計量生產者個人在共同產品的個人消費部分中所占份額的尺度。”
在這里,馬克思把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的勞動投入的個人所有制及按勞分配是講得清清楚楚的。
二,在著名的《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分析了作為社會主義生產主體的勞動者的特點,從勞動者的角度說明了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特點:
“內容和形式都改變了,因為在改變了的環境下,除了自己的勞動,誰都不能提供其它任何東西,另一方面,除了個人消費資料,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成為個人的財產。”
“生產者的權利是和他們提供的勞動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一一勞動一一來計量”。
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馬克思從社會主義生產主體的角度,說明了社會主義所有制的特點:
第一,社會主義的生產主體是勞動者,而不再是資產者。
第二,勞動者的身份是勞動所有者,而不再是勞動力所有者。因為生產者的權利是與勞動的投入量成比例的,而不再是與勞動力特征相關聯的,也不與生產資料價值量相關。
第三,按勞分配本質上是體現勞動者勞動投入個體性的分配方式。
當社會主義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之后,人格化的資產者被消滅了,因而勞動者成為了唯一的生產主體。同時也由于公有制的實現,人們一方面成為了公共的生產資料所有者,另一方面在資產所有方面又是無差別的。但是,以生活消費個體性為基礎的勞動者在勞動所有方面卻是有差別的。因此,勞動者是以勞動所有者的身份出現的,而且他們之間的差別表現在勞動所有方面。
三,社會主義的革命的本質就是要實現“資產所有”到“勞動所有”的轉變。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
“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種手段”(對《宣言》中的共產主義,我們把它當作科學社會主義社會或勞動階級社會的同義詞來理解)。
在這里,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最根本的區別,告訴了我們。他們把兩種社會的基本特征非常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是生產資料(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居于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生產勞動(活的勞動)只是為生產資料的增殖服務的,是資產增殖的工具和手段;社會主義是生產勞動(工人)居于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生產資料(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工具和手段。
資本主義生產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產資料所有者的利益要求;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產勞動所有者的利益要求。在前一種生產方式中,活勞動一一即工人的存在,只是為了滿足資產者資產不斷增殖的利益要求而存在,在這里體現的資產所有權,即誰投資誰受益的產權要求,其核心就是資產所有。而社會主義由于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人格化的資產者已經消滅了。因此,生產過程體現的已經是勞動者的勞動所有權了。因此,這時公有的生產資料已經成為滿足勞動者生活需要的手段而存在。因此,社會主義條件下要實現的是按勞分配,即體現“誰勞動誰受益”勞權原則。在這里的核心就是勞動所有。
資本主義實現按資分配,那體現的是資產投入的個人所有制。這個結果大家也看到了,就是員工為老板打工,而中小老板為大老板打工。因為資本的生產方式的結果必然是兩極分化,大多數人注定是要成為無產階級隊伍中的一員的。
正是因為要從根本上避免這種結果,即所謂的“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所以社會主義才要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而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必然產生兩個結果,一是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這就使勞動者成為了唯一的生產主體;一是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使勞動者的勞動所有的權利得以體現。這就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意義所在一一社會主義實現公有制不是為了體現產權,而是為了消除產權存在的基礎!
因此,社會主義實質就是用勞權主體取代產權主體,即讓勞動者當家做主,體現勞動者當家做主的主人翁的權利;
因此,社會主義實質就是用體現勞權的制度取代產權的制度,從而實現按勞分配,滿足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的要求;
因此,社會主義就是用消費價值(勞動者對消費需要的滿足)的生產方式取代剩余價值(資產者對資產增殖的需要的滿足)的生產方式。
在這里的核心問題,就是從“誰投資誰受益”的資產所有經營方式轉變為“誰勞動誰受益”的勞動所有經營方式的根本轉變,這不僅是生產方式的轉變,不僅是基本制度的轉變,也包括主體觀念、權利觀念、企業觀念、制度觀念的轉變!
當我們說到社會主義革命是,它就是實現從資產所有到勞動所有的根本轉變;
當我們說到馬克思主義學說時,它就是探討勞動者實現其勞動所有權的學說;
當我們說到社會主義時,它是指以勞動者為主體的、體現勞動者消費需要的生產方式!
所謂的按勞分配的核心內容,就是在分配上體現勞動者的勞動所有的權利要求!
離開了勞動所有者這個社會主義的主體,離開了勞動所有權的這個社會主義的核心要求,談所有制的變革和基本制度的建立是毫無意義的。
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革命的一個基本步驟,它包含了破和立兩個方面: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首先消滅了人格化的產權主體、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破除了產權制度及其資本生產方式;同時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使勞動所有權成為決定生產過程的基本權利要求,從而為消費價值生產方式的建立,為工本生產方式的形成提供了基礎。
作為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學者,榮兆梓教授在研究社會主義公有制時,在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未來社會所有制設想時,卻未能形成認識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必然引發生產主體由資產所有者到勞動所有者的轉變,未能形成勞動所有者和勞動所有權的基本認識,實在令人感到費解。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是工人階級的政治經濟學,是勞動的政治經濟學,是勞權的政治經濟學。如果我們不能站在勞動階級的立場上、用勞動所有的基本觀點觀察和思考問題,那是不可能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