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歷經數千年,其不同時期關注重點差異巨大;但所關注的內容其實都極易引發思考。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從古希臘到現代社會,西方哲學家們的關注點都發生了哪些重大轉變。
01
古希臘:世界與人的初探索
世界本源是什么?
古希臘那會兒,哲學家們就像好奇的孩子,特別想弄明白世界到底是由啥構成的。
所以,如果我們對世界萬物都保持好奇心,那我們每個人可能也可以是哲學家。
比如泰勒斯,他覺得水是萬物本原。
為什么呢?我們可以這么想,水無處不在,生命也離不開水,而他就從這兒琢磨出了這么個觀點。
還有畢達哥拉斯學派,他們認為“數”才是萬物的根本。
因為在生活中,各種事物都能跟數和幾何關系掛上鉤。
人的地位凸顯
后來,當哲學家開始把目光轉向了人。
話說回來,最開始把目光轉向人的哲學家是我們都熟知的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更關注人的內心和道德,他覺得人得“認識你自己”,還堅信“美德即知識”,認為知道啥是好的,就會去做好事。
有個小相似:蘇格拉底倡導的“對話式”與孔子的教育方式有些相似之處。
兩個人都通過對話和提問引導人們思考,不直接告訴別人答案,而是讓人們自己去思考問題,從而發現內心的智慧,鼓勵人們進行自我反省以發現真理。
除了蘇格拉底,智者學派的普羅泰戈拉喊出“人是萬物的尺度”。
這個意思就是啥都得靠人的感覺來衡量。
02
中世紀是神學主導下的思索
1.神與人的關系糾葛
中世紀,神學開始統治一切,哲學也得給神學當助手。
而奧古斯丁是教父哲學代表。他覺得得先信上帝,再去理解其他事兒。
所以他強調上帝絕對權威,說人有原罪,得靠上帝救贖。
2.唯名論與實在論的爭論
經院哲學里,唯名論和實在論爭得非常火熱。
實在論覺得普遍概念才是真實的,而且先于個別事物存在。就好比“貓”這個概念,比具體的某只貓更真實。
唯名論則相反,認為只有一個個具體的東西才是實在的,“貓”只是個名字。
所以,我們就有個問題:為什么唯名論和實在論爭論這么重要?
1.唯名論因為看重具體事物,讓哲學更關注實際經驗,這是經驗主義的萌芽;而實在論鉆研抽象概念,為理性主義打基礎。
2.實在論幫基督教論證教義,像證明上帝存在;而唯名論雖有被視為異端的觀點,但其質疑精神為宗教改革助力。比如對教義的重新闡釋。
3.唯名論重視具體事物的思路,為科學研究提供觀察、實驗等方法;實在論對普遍規律的追求,激勵科學家探索自然原理。兩者共同推動科學理論構建。
4.唯名論強調個體,促進個體意識覺醒;實在論關注普遍秩序,為社會規范提供依據。同時,它們的爭論推動語言和邏輯發展,思考語言意義與概念關系。
所以它們兩者的爭論所產生的思想,可以說極大的影響了西方社會的思想進程。
03
近代以來,理性和科學唱主角
1.認識論的大轉向
到了近代,哲學家們開始琢磨人到底是咋認識世界的。
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他覺得只要我在思考,那我肯定是存在的,把自我意識當成認識基礎,特別強調理性。
而洛克則站在經驗論這邊,覺得知識都得從經驗中來。
2.科學與理性受追捧
科學革命后,大家對科學方法和理性那是推崇備至。
比如培根喊出“知識就是力量”,鼓勵用實驗和歸納找知識。
還有牛頓力學成功后,大家更相信能靠理性和科學改造世界。
3.政治哲學的興起
社會變革讓哲學家關注起政治。
霍布斯認為自然狀態下人們互相爭斗,所以得把權利讓渡給強大的國家。
洛克主張人有生命、自由和財產權,政府得保護這些權利。
盧梭則提出“社會契約論”,認為主權在民。
04
現代:多元復雜的思考
1.對傳統哲學的批判
現代哲學開始質疑傳統哲學。
比如尼采喊出“上帝死了”,就是要批判傳統宗教和道德觀念,鼓勵人們重新創造價值。
而胡塞爾的現象學想拋開固有認知,直接去研究事物本身。
2.語言意義的探究
語言哲學興起,維特根斯坦說語言的意義得看它咋用,不同場景下意思不一樣。
德里達的解構主義專門挑傳統文本和語言的刺兒,打破固定意義。
3.社會文化批判
現代哲學家開始批判社會問題。
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指出資本家剝削工人,社會貧富差距大。
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現代工業社會,覺得文化成了控制人的工具,技術統治也帶來很多問題。
所以,以我們視角來看,從古希臘到現代,西方哲學關注的問題一直在變,反映了不同時代人們對世界、對自身認識的不斷深入。
而這些哲學思想,也為我們現代人去理解世界和解決現實問題,提供了各種視角和方法。
那對我們有什么用呢?
舉個例子,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確立了思維主體的重要性,這讓我們重視理性思考。
那現在社會中,往往有很多噱頭:號稱什么藥或者買什么東西能治病!因為他還有很多的理由或者借口看起來挺有信服。那我們回歸理性思考,他所說的效果有科學檢測嗎?如果有,可信度有多高?
通過理性思考,我們就會發現很多的知識缺乏足夠的科學信息去支撐,以至于讓垃圾信息充滿大腦。
還有從古希臘哲學從對世界本原的獨斷論轉向對現代社會多元的認識轉變,讓我們對既有觀念和權威保持懷疑態度,不盲目接受,從而能夠獨立思考,探尋真理。
還有從這個哲學問題轉變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思想一直在被轉變或者質疑。所以,你告訴我什么是真的?又或者什么是假的?又或者真假問題本來就不應該是問題。
對于我們來講,能做的就是保持開放的思維狀態,接受變化與多元才是主旋律。
所以,哲學所研究的問題是可以說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有句話是這么說的:所謂圣人和普通人的差別在于,可能這兩個人平時干的事情都是一樣的,但所思考的問題或者賦予的意義卻截然不同。
所以希望大家更關注自己的內心或者賦予自己生活更多的意義,這樣人人都可以是哲學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