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海辭源中的真理和道理是文本定義,社會教材釋義不盡然,甚至迥異,行為人的活字典上分明寫著:老子就是“真理”、“道理”、“道德”,老子就是標準制定者。
不過此老子非彼老子,權者權力,天王老子也。檢驗真理的標準,老子說了算!啥叫硬道理,還是老子說了算!不爭論不折騰,老子仍然說了算!從夏商周到民國,真理臨朝稱制,道理孤家寡人,道德陪酒侍寢殉葬,享受貴族標準,至今世襲制,又是老子說了算!
在歷史長河中,突然有一艘紅船乘風破浪,苦海慈航,把人民擺渡到文明社會,將蓮座、諾亞方舟化作實況愿景。在漫長的歲月里,人類的救星閃爍光芒,給黑夜帶來黎明。東方升起紅太陽,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幸福,他是真理的象征,也是道德的化身。檢驗真理的標準只有一個:為人民服務。道德品質是踐行的保證,清正廉潔是硬道理。
哲學觀點集合與事物本質的真理,具有純粹性、絕對性、相對性、認知性、共識性、宗教性、世俗性、辯證性,它是客觀事物通過主觀意識的直接投影。有人認為佛法神諭即真理,有人認為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即科學真理,有人認為資本主義制度優越即真理,形而上你認可的絕對真理不等于我認可,地球村沒有統一標準,只有相對的認同共識。形而下的真理:蘋果有營養,吃了保健康。客觀絕對真實存在,主觀意識正確,容易普遍接受。
“對于我們這樣發展中的大國來說,經濟要發展得快一點,不可能總是那么平平靜靜、穩穩當當。要注意經濟穩定、協調地發展,但穩定和協調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發展才是硬道理。”這段文字末句嚴謹的表達應該是:經濟穩定、協調地發展才是硬道理。如果主語沒有“經濟穩定、協調”成分,發展就不單是經濟,而是多領域。用硬道理鞭催發展,那就像脫韁的野馬,絕無穩定協調可言。實際上硬道理代表剛性硬態度,不換思想就換人。因此改開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大膽闖,所以反復試錯闖禍,快步下河摸石頭去了。
“不管黑貓白貓,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看似反對教條主義,實乃實用主義至上。相比之下,毛主席也反對教條主義,為的是搞好社會主義。二者價值取向不同,境界高低不同,政治覺悟不同,思想水平不同。不妨引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做進一步說明,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表達,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生產力三要素: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者都重要。硬要排列名次順序的話,那也是人在首位,生產工具次之,其中包含科學技術。因為沒有人就沒有科技發展,所以說人是第一生產力。換言之,唯經濟論、唯科技論、唯發展論不科學不原則不初心不宗旨,這樣的發展勢必會出問題出亂子。
果然公有制經濟私有化,計劃經濟自由市場化,貨幣貴為錢大爺,官老爺淪為守財奴,打工人卑賤討薪像孫子,意識形態領域銅臭熏天,全民一齊向錢看。物欲社會,真理的相貌外圓內方,白水真人開設道德講堂;鄧通峨冠博帶,孔方兄袍笏登場。青蚨滿豪門,窮人沒奈何,待富到死還是一個發財夢。朝野著迷阿堵物,上清童子能使鬼推磨。拜金時代,官商勾結,權錢交易,出賣良心和靈魂,先富起來才是硬道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也許是轉基因食品、氫化油、地溝油、三聚氰胺、甲醛、毒食鹽、添加劑吃多了,彩虹屁放多了,導致特色會所的染色體基因變異,真理的DNA鑒定為私生子混血兒,土洋夫妻關系雜交孕育分娩出的雜種,性別多元化,男不男女不女,陰陽怪氣,陰盛陽衰,毫無民族血性。
“進城以后,我們許多干部官越做越大,離人民群眾也越來越遠嘍。這在黨內是個相當普遍的問題。戰爭年代,是我們離不開群眾。離開了群眾,我們連腦殼都保不住,就像魚離不開水一樣。進城后當了大官了,張口閉口說自己是什么父母官了,好像群眾離不開他了。魚水關系逐漸變成了油水關系,自己高高浮在上面,還不讓下面群眾透口氣……我們的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只有恭恭敬敬孝敬父母的義務,絕不能有騎在父母頭上作威作福的權力。現在黨內許多人已經把這個關系搞顛倒了,把主仆關系搞顛倒了。國民黨就是把這個關系搞顛倒了,最后被趕到一個島子上去了。如果共產黨把這個關系也搞顛倒,我看,遲早有一天,也會被人民群眾趕到某個小島子上去的……要把這個被顛倒了的關系再顛倒回來呀。要使我們黨的干部都弄清楚這個關系,人民群眾才是國家真正的主人。要在主人的監督下,夾著尾巴,老老實實當好仆人。否則,主人有權用大字報向你炮轟,甚至撤你的職,罷你的官。”
“為我們國家奠定基礎的是人民群眾,他們才是國家真正的主人吶。”真理在過去出現,在這里等著,在未來招手召喚。當下的南街村、周家莊、胖東來、淄博的發展才是硬道理,因為他們的帶頭人領路人都有相似之處:執政理念和經商之道無不以人民為中心為起點,永遠是人民利益至上。不管體制如何,無論壓力多大,決定因素是人,是道德高尚之人,他們義無反顧,勇往直前。歷史的轉折是關鍵人物的選擇,一旦抉擇與決策錯誤,不僅民眾付出慘痛的代價,官商亦不例外。
2024年12月21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