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點并無問題,但是如果認識不到在某些情況下生產關系能夠反過來決定生產力的話那便是不了解辯證關系了。在相同的生產力的情況下,越是先進的生產關系越是能夠加快生產力的發展,無論是蘇聯亦或者是社會主義時期的東大都證明了這一點。
如今,在談到過去的社會主義建設出現的種種問題的時候,就會有人說“完全就是生產力太落后了,撐不起社會主義;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所以在落后國家不可能搞革命嘛”,不提這種論調完全就是直接用一個模糊印象來解釋歷史、完全沒有具體分析歷史條件以及分析歷史條件如何作用,這種說法完全就是把 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的辯證關系 當成生產關系機械地符合生產力、沒有考慮生產關系的作用。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如何相互作用,把這些糊涂認識掃掃干凈。
正文:看看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如何相互作用
假設在一個小村子,現在有很多鍋碗瓢盆、一些鋤頭、鐵鍬、錐頭和石臼,用這些東西來種稻子,村里人會怎么種呢?商量一下,把這些工具分給每家每戶,把村里地分一分,每戶人家專心耕耘自家那塊地;或者商量一下一起經營村里的地(一些人犁地、一些人插秧、一些人選種、一些人除草防蟲、一些人收割、一些人舂米…),來年把收成分一分;這些都是可行的并且是歷史上存在過的。
假如現在有幾臺大型拖拉機、插秧機、收割機,還是去種稻子,要怎么做呢?像是把工具和地分給每家每戶那樣是不行的,就那兩三畝地這些機器開不了多久,這些機器還占一些地方,不如鋤頭劃算,更別提這么幾臺機器怎么分了;全村人合作利用這些機器,商量一下怎么合作還有收成怎么利用,還是有點可行性而且比較劃算的;當然把機器租給或賣給農業公司,把地租給農業公司,農業公司去雇人種地,村里人進城打工,這樣也是可行的。
我們可以看到是現有生產力水平決定了什么生產關系是可行的,可行的生產關系不止一種。
好了,我們轉過頭來看看生產關系的作用是什么。
這里筆者舉一個例子:修建紅旗渠。在當時,沒有一張技術圖紙,沒有一臺施工機械,沒有一個工程師,甚至連搭腳手架的材料也很少的情況下,就把紅旗渠建了出來。為什么能建成?因為當時實行了人民公社制度,為土地整合、勞動力動員、物資調配創造了條件;采用工人、管理者、技術人員三結合的方法,通過集體智慧克服施工困難,“簡易水平儀”、“盆面測量法”還有“空心壩”就是三結合的成果。假如當時實行包產到戶、家庭經營,就動員不了這么多的勞動力,土地整合就沒那么容易。
要知道紅旗渠工程,建設的渠道總長度達到827.465千米,一共削平一千多個山頭,總工程量達到,挖土方6730614立方米(相當于邊長為188米的立方體),挖石方7350560立方米(相當于邊長為194米的立方體),壘石方4096574立方米(相當于邊長為160米的立方體),鑄造混凝土18826立方米(相當于邊長為26.6米的立方體),投工4126.6萬個,投資7767.6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477.17萬元),使得林縣的水澆地從1949年的不足1萬畝擴大到54萬畝。
所以說生產關系決定了生產力如何發展。
總而言之,可以說生產關系決定了生產力如何發展,現有生產力限制了生產關系的變化范圍,我們可以看到生產關系比生產力重要,馬列毛主義者知道階級斗爭是歷史發展的火車頭,所以生產關系的變化的原因要從階級斗爭中尋找。天天喊“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家伙們,把一切問題歸咎與生產力,忽視了生產關系,就進一步忽視了階級關系與階級斗爭,不過是用空頭支票來勸說無產階級放棄階級斗爭。
PS:所以說,認為“手工業方式,經過一段時間自然而然的發展,大工業就出現了”是不對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