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說馬克思主義中的辯證法以及為什么在當代社會仍然充滿批判性以及革命性。
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方法論,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敢于批判的、引領變革的。
但很多人對辯證法的思維沒有理解或者根本沒有這種思維,具體有哪些表現呢?
我們來對號入座一下:
1.非黑即白的極端思維
在面對復雜問題時,看不到中間過渡狀態與多元可能。比如在面對傳統文化受到新西方文化沖擊下,特別容易展現二元思維,簡單看到兩種文化視為對立的關系,忽視其中的聯合。
在心理活動中,這種非黑即白的思維也極易引起我們情緒的不穩定。因為遇見沖突,我們認為自己是對的,認為別人是錯的,所以極易引發沖突。所以在黑和白之間的灰度思維有助于讓我們情緒穩定。
2.忽視矛盾普遍性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所以那些期望自己能遇到完美契合自己的朋友或者戀人往往很難如愿。而這種關系中一旦出現問題,就覺得這樣是不完美的,想要逃離。
所以,這就是沒有意識到社會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身為社會關系中主體的人,矛盾普遍也存在于關系中。
人際關系中忽視矛盾普遍性就意味著追求完美的人際關系。可能有這種的關系,但也可能是別人有利可圖。
社會中忽視矛盾普遍性我覺得無異于自欺欺人。矛盾永遠存在。
3.片面思維
片面思維其實挺普遍。比如最喜歡犯的一個問題就是當一件事情搞砸了,我們容易全盤否定自己,變得自卑。
特別是在優績主義至上的現代,多少小孩在內卷中變得自卑,甚至有抑郁。
這種片面思維特征就是習慣孤立、靜止、片面地看待事物。
舉個例子,有句話叫:風水輪流轉,說明此刻弱小并不能代表未來的你仍然是弱小。
如果你意識到人的發展并非孤立的,靜止的,那么你才能意識到自己的命運是在自己手里的。
當然,很多因素都是影響人的發展。比如,血緣關系,智商或者別的。
所以關于辯證法的特征到底是什么:
1.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
2.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
3.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那么怎么理解這種特征?
第一,辯證法讓我們意識到客觀事物的存在具有條件性。
與辯證法相對的思維其實就有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思維就是一種孤立,不發展,片面的思維方式;只顧個別事物,不看事物的聯系;只看事物局部的發展,不看整體;只看事物外部變化,不看內部...
辯證法認為,所有的經驗世界的存在都是有條件的,都有其產生的前提,同樣也都有其存在的界限。
所以它對一切絕對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事情“宣戰”,認為沒有什么永恒的真理,無論是什么樣的認識。
宗教領域,基督教中舊約時代和新約時代的交替;人類社會歷史,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演化。
每一個階段都會有前提而產生,也會因為條件發生改變而消失,成為下一個階段產生的前提。
2、辯證法讓我們看待事物發展的動態性
辯證法強調事物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既有量變的累積,又有質變的飛躍。
比如以科技發展為例,曾經的按鍵手機在市場上稱霸多年,這是它的“穩定態”。
但觸屏技術、芯片算力提升等量變因素不斷積累,一旦時機成熟,智能手機橫空出世,按鍵手機迅速被市場邊緣化,這便是質變。
又比如在經濟危機中,工廠破產大批工人無奈失業。
從資本慣常的邏輯鏈條來看,彼時的工人脫離了雇傭身份,不再能為資本提供蘊含著創造剩余勞動的使用價值。乍看之下,仿佛他們就此失去了獲取生活資料的“資格”。
然而,事物絕非靜止不變的。一旦工人徹底無法獲得生活資料,后續連鎖反應會迅速凸顯,整個經濟體系也被卷入動態變化的漩渦。
要知道,生產與消費向來相互依存、彼此拉動,消費是生產的目的與動力,失去消費支撐,生產便難以為繼。
工人作為龐大的消費群體,導致無法消費,工廠生產的商品無人問津,庫存積壓。
而資本增值極度依賴持續生產、不斷榨取剩余價值這一循環,消費端的低迷,讓這一循環戛然而止。
原本看似穩固的資本增殖體系,就這樣因工人生活資料獲取渠道的阻斷,陷入搖搖欲墜的境地,整個經濟格局被迫開啟新一輪艱難的動態調整,沒有任何一方能置身事外,停滯在原本的“舒適區”。
3.辯證法是實踐的。
馬克思說過“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這句話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發點是為了改變世界,即實踐。
以往的哲學家多側重于對世界的解釋和說明,舊唯物主義只是從客體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對象、現實和感性,忽視了主體的能動性;而唯心主義則抽象地發展了人的主體能動性,卻否定了意識活動、思維觀念的物質基礎和客觀條件 。
二者都沒有真正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只能停留在解釋世界的層面,無法實現對世界的實質性改變。
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實踐的觀點,認為實踐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礎。馬克思主義不是為了解釋世界而存在的純理論,而是為了指導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推動社會變革,實現人類解放。
比如,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工人運動,就是無產階級為改變自身被壓迫、被剝削的命運而進行的實踐抗爭。
因此,馬克思哲學并不是局限于抽象的思辨和理論構建,而要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關注社會問題,為解決社會矛盾、推動社會進步提供理論支持和行動指南。
這其實本身就對我們提供了科學的視角去認識世界,我們也可以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去指導自己的發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