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指明了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新方向,是整個教育的指導方針。怎樣才能使馬列主義教育做到"三個面向"呢?我在下面就提點個人看法,求教于同志們。
一
有些同志認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互相滲透和交叉。我以為這樣說不那么恰當,因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屬于整個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的一部分,不能為了說明他們有相互關聯,就講什么互相滲透和交叉。例如人的頭和手臂,同屬于一個人的身體,頭和手臂的關系也是密切的,但總不能說頭和手臂是"互相滲透和交叉"的吧。我在這里強調的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體系,當然也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體系有關,因為馬克思列寧主義是科學的。
人們常常說馬克思主義有三個組成部分,可分為兩大部門:科學的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的社會主義講革命的道理,當然包括政治經濟學等。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辯證法、認識論等等。我認為這種看法是有道理的,是歷史發展中形成的;但從現代化的、展望未來的觀點來看,它又是陳舊的,應該革新。我們要在馬列主義教學中做到"三個面向",就應該首先從我們的認識上,進行這項改革。
什么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體系?我以前講過(1)~(3),簡單地說就是:現代科學技術要分成八大部門,它們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系統科學、思維科學、人體科學、軍事科學和文學藝術的理論科學。這就把以前常說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個部門擴展到八個!我又認為部門之分并不在于學科研究對象之不同,而在于研究或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對象只有一個,即整個客觀世界,人也是客觀世界的一部分。什么不同角度呢?自然科學用的角度是物質運動;社會科學用的角度是人類社會的發展運動;數學科學用的角度是質和量的對立統一、質和量互變;系統科學用的角度是系統或整體與局部的統一;思維科學用的角度是人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人體科學用的角度是以人體作為研究的著眼點(4)~(8);軍事科學用的角度是集團之間的斗爭;文學藝術理論科學用的角度是美(9)。也許有同志會問:怎么社會科學也是研究整個客觀世界呢?是的,整個客觀世界:人的活動已涉及整個地球,地球的上空,現在已擴大到太陽系,將來還要擴展。又有同志會問:文學藝術的理論科學也研究整個客觀世界嗎?是的,因為美與丑是無所不在的呀。
從每一個現代科學技術的大部門到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辯證唯物主義,都是一架橋梁。我認為從自然科學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橋梁是自然辯證法;社會科學引出的橋梁是歷史唯物主義;數學科學的是數學哲學;系統科學的是系統論(有別于"一般系統論",也有別于"三論");思維科學的是認識論;人體科學是人天觀;軍事科學的是軍事哲學;文學藝術的理論科學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橋梁是美學。八架橋梁和一個核心,又組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體系。
八個部門,八架橋梁,一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辯證唯物主義,全部構筑成現代科學技術的體系。這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總和了嗎?是人認識客觀世界的學問,即條理系統化了的那部分的總和。但人通過實踐累積的經驗,還沒有系統化為學問的,不在其內,那可以稱是知識,不算是現代嚴格意義的科學。這種知識很重要,但暫時還不能納入科學,因而有局限性,用它時要注意,弄不好會犯"經驗主義",出差錯。將來條理化系統化了,進入科學,就可以擺脫這種局限性。經驗知識變成科學,"知識"少了一塊嗎?不會的,人的實踐是無窮的,認識也是無窮的,科學技術和知識都是運動著的,發展的,變化的。
(1)錢學森:《哲學研究》,1982年第3期,19~22頁。
(2〕錢學森:《大自然探索》,1983年第3期,1~5頁。
(3)錢學森:《系統思想、系統科學和系統論》、見《系統理論中的科學方法與哲學問題》,清華大學出版社,1984年。
(4)錢學森:《自然科學》,1981年第1期,3~7頁。
[5]錢學森:《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1981年第1期,2~4頁。
(6〕 錢學森:《自然雜志》,1981第7期,483~488頁。
(7)錢學森:《自然雜志》,1983年第8期,563~567頁。
[8〕 錢學森:《大自然探索》,1983年第4期,15~22頁。
(9)錢學森:《江蘇美學通訊》,1984年第1期,1~4頁。
二
上面就是我的看法,也許同志們覺得我這樣"改革",未免太大膽。但我也找到一條依據: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理論家、老前輩李達同志早在1948年寫的一本《法理學大綱》(1)中就明確地把"科學的世界觀"作為借助于人類知識全部歷史的成果,在最高層次;下一層才是“科學的社會觀”,并說“法律觀被包攝于社會觀之中,直接由社會觀所指導,間接由世界觀所指導。”李達同志當時不得不避開馬列主義這個名詞,"科學的世界觀"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科學的社會觀"就是歷史唯物主義。這不是清清楚楚,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不在同一層次的嗎?
當然,我也不把我在上節中陳述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看成是不可變動的。事物是發展的,我這不過是向前走一步,將來還有發展,路還長哩。但我們要改革,要實事求是,根據現代科學技術的情況和發展趨勢,重新構筑它的體系,不可墨守成規。不然怎能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呢?
(1)李達:《法理學大綱》,法律出版社,1984年,1~3頁。
三
把現代科學技術同馬克思主義哲學組成一個嚴密的體系,也闡明了兩點思想: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科學技術的最高概括一定要指導一切科學技術工作,這是從原則到具體的指導;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又是從科學技術,即人類實踐概括出來的,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實踐的發展,也必然會豐富并深化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兩點認識是重要的,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原則,必須堅持,但又不是教條。
現在,不少理、工、農、醫高等院校的同學們對馬列主義認識不清的不在少數,總以為學不學馬列主義無所謂,理由是資本主義國家大學生不學馬列主義不是干得很出色嗎?對此,我們要抓緊思想政治工作,加強共產主義的思想教育,使他們深刻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性。而另一方面要使同學們懂得現代科學技術的體系結構,看到不學馬列主義,不會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把我們所特有的最銳利的武器丟了,是傻事。學懂馬列主義,會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將使同學們如虎添翼啊!我們研究會的同志們有責任為同學們上好這一課。
本文一開始我就對互相滲透和交叉之說提了異議,但我必須在結束這篇短文時,補充說明:學科之間的互相滲透和交叉,在研究學問和解決實際問題中是經常的;問題涉及面越廣、越復雜,就越需要多方面的專家協同攻關。比如我們的研究會要組織研究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要成立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學科分會,就得有各方面的行家共同努力。可是這種工作中的學科之間的互相滲透和交叉不同于科學技術體系中明確的結構組織,不能混為一談。
來源:《集大成 得智慧——錢學森談教育》第48頁(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