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外開放的本質是什么?
應該反過來講,是外國對中國開放合作,毛主席時代并沒有搞閉關鎖國。
為什么西方外國會對中國開放合作?
因為西方帶頭大哥美國跟中國開放合作。
為什么美國要跟中國開放合作?
因為我們與美國在朝鮮戰爭做過一場,美國見識到中國人的能力和骨氣;接著在越南戰爭又做了一場,讓美國陷入戰爭泥潭;國際上美國與蘇聯爭霸非常吃力,急需中國幫忙;后期毛主席實際成為第三世界領袖,美國被意識形態輸入,其國內的底層很多覺醒厭戰;美國軍工復合體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失利后,美國華爾街金融勢力趁虛而入,想搞金融新殖民。
美國面對一系列的失利和壓力,考慮和中國合作,尼克松跑來中國與毛主席見面。
所以本質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對中國開放。
只不過當時毛主席年齡大了,逝世后設計師接過這個戰略操作,實踐有所區別。
美國看中中國人多,人多意味著市場大,人多意味著有廉價的勞動力,而且中國有強大的國際威望,國內具有穩定的環境。
這些很多是前三十年所努力的政治遺產。
很明顯,改開離不開前三十年的基礎。每次我提這個,往往有一批人留言諷刺說——咋不說離不開幾千年的中國歷史?這幫人要么無知不講邏輯,要么別有用心。
前三十年不是閉關鎖國,而是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國家想讓我們跪下依附他們。
先輩們都知道清政府閉關鎖國所導致的后果,又怎么會搞閉關鎖國呢?
即使美國對我們封鎖,和中國建交的國家依然是一個接著一個,還重返聯合國。
清末經歷百年屈辱,精英到底層,什么方法都試過,但都一一失敗,是毛主席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才獲取勝利。
但美國想讓我們放棄獲取勝利的手段——新民主主義革命,然后依附他們。這不是開玩笑嗎?讓有骨氣的中國人放棄獲勝的手段,不就變回過去受盡屈辱的日子嗎?
只有想跪下的人才會這么做。
再說,清末對外難道不是很開放嗎?
20世紀初的中國,外國資本占據絕對的優勢,用空手套白狼的方式就攫取了中國的金融權力。如進口貿易基本被外資控制;外匯全部由外資銀行控制;80%的出口貿易由外國商行控制。外資銀行通過對中國的政府借款,操縱著工商業投資、金融市場,控制中國的財政。
就連中國的海關也是外國人控制著,如遠洋航運,還有90%以上的鐵路和70-80%的內河航運輪船噸位數,都在外國人的手里。
少得可憐的煤、鐵、電力等重工業也在外國人的控制下。在紡織、食品和卷煙等輕工業中,外國資本也擁有很大的實力。
清政府這種被動開放結果如何?
不言而喻。
毛主席是要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最后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國家還不是主動要跟我們開放合作。資本是逐利的,中國有龐大的市場,有高素質的勞動力,有國際威望,有穩定環境,他們不可能不想和我們合作,只不過以什么方式合作而已。
毛主席當然要站著合作,要占據主動權。
開放合作是由毛主席所做的大戰略操作,是大勢所趨,準備開花結果時逝世了。
設計師接手后,換成“改革開放”說辭。
策略有所不同。
踐行的是——“韜光養晦,有所作為。”
提供龐大的市場,如在衣食住行吸引外資,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蘋果、可樂、大飛機、各類日用生活品、各大品牌汽車等外國品牌紛紛進入中國,他們提供就業崗位,更在中國賺取了大量的資金。
放棄運十和光刻機等高科技研發。
提供廉價勞動力,單干后,下崗后,有一段時間留守兒童很多九年義務沒讀完就進廠,還有房地產綁定教育等現象,人們進城工作,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
賺錢后買美國國債,救美市就是救中國。
輿論上,放棄對美國進行意識形態輸出,所以才有后來的《紅》去《求》來。
軍事上,出現了十年對越自衛反擊戰。
對鄰國態度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把姿態放低,放棄第三世界領袖,專注發展經濟,對美國把北約一而再再而三擴員雖譴責,但美國還是不斷壯大了勢力。
我舉這些例子為了說明什么?
1.前三十年不是閉關鎖國。
2.對外開放本質是外國對中國開放。
3.開放合作美國比我們還著急。
4.改開不是美國的施舍,是對雙方都有利的合作,而且中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5.開放一定要占據主動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