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看看馬克思主義中的歷史唯物史觀,它到底在講什么事情?或者我們怎么理解唯物史觀這一點。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明了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
通過這句話我們可以提煉出一個觀點: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客觀過程。
所以,我們來代入困惑考慮一下:它到底是不是一個客觀過程?客觀過程的定義是什么?是否有界定客觀的標準?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否符合了這一標準嗎?盡然社會經濟發展是客觀的,那人是不是只能適應?
因此,我們開始從這幾方面開始探索答案。
01
客觀過程的定義及界定
客觀過程,從哲學層面而言,是指事物遵循其內在固有規律而進行的發展與變化,不受外界主觀意志的隨意操控。
簡單說,事物運作內部有自己的固有的規律,有點像“道生一”中的道,即萬物作用的規律。但是,馬哲是指導我們從實踐尋找道,而不是悟道。
所以客觀過程的特征有獨立性以及必然性。
例如,最容易觀察到的自然現象就是一個客觀過程,在中國,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春夏秋冬季節的變化;地球圍繞著太陽轉...而這些現象是不會因為人類不想讓他這樣就會改變。甚至說,這些規律早于人類的出現,人類認識到這些規律。比如牛頓發現萬有引力,但是這種規律之前一直存在!
02
為什么社會發展符合客觀性過程?
1.生產力的決定性作用
首先,先說一下什么是生產力。生產力就是人類改造自然,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
生產力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而生產力的自身演進有著自己的客觀規律。所以,認識生產力來幫助我們理解社會發展。
從生產力的發展歷史中,生產力的發展經歷了從原始的石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再到如今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為標志的高科技時代的漫長歷程。
每一次生產力的發展,都會伴隨著在科學技術的突破中,生產工具更新以及勞動力素質變化中發生出來得。
比如,人們一般認為科技的突破是劃時代的,但不是割裂時代的。從農業社會不會突然到工業社會,而是逐步的過程。
舉個例子,工業革命時期,蒸汽機的發明與廣泛應用并非一夜出來的,而是基于當時物理學、工程學等科學領域的發展成果,以及社會對提高生產效率、擴大生產規模的迫切需求。這種需求并非某個人或某些人的主觀臆想,而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生產力的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性。
2.生產關系的適應性變革
先說說什么是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社會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分配方式。
簡單說,生產關系比較復雜,但與人息息相關。比如在一個生產關系合理的環境下,員工能獲得報酬,有良好的環境,會讓人積極性。你愿意在胖東來工作還是在被打壓的環境中工作?
而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定了生產關系的性質與形式,而生產關系則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為什么這么說?
對比農業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來看:
封建社會下生產關系下的土地所有制和人身依附關系,比如農業社會往往人往往靠天靠地吃飯,這種生產關系在過去非常常見;但步入工業革命時期,這一生產關系就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這時候需要更多人去工廠中上班,而不是依附在自己的土地上。因為機器效率高,生產力釋放強。
所以,過去農業社會普遍的生產關系就成了阻礙,需要創立新的生產關系,于是以雇傭勞動制、商品經濟等為主要特征的新生產關系應運而生。
這種變化是社會生產關系隨著生產力的變化而發生適應性,是不以人的意愿轉移的。
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
所以可以知道,經濟基礎涵蓋了生產關系的總和,它構成了社會的經濟結構,決定了社會的政治、法律、文化等上層建筑的性質與內容。可見,經濟的發展水平與上層建筑是協同發展的關系。
比如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基礎上孕育出了維持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法律,文化等內容,這些本質都是為了維持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而一旦發生經濟危機的時候,政治,法律以及文化都會進行調整,修正,從而度過。
可以看出法律,政治,文化等上層建筑會隨經濟基礎變化而變化的過程,是由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所決定的,而非取決于個人或群體的主觀意志。
03
人的主觀能動性與社會發展的客觀性
一味強調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性,只會扼殺人的主觀能動性。盡管社會經濟發展具有客觀性,但人的主觀能動性也作用很大。
比如在科學進步上的基礎研究,都需要人類去突破思維,去創新,還有個人在認識和把握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創辦企業或者發明專利...這些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才能去推動社會發展。
所以,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無疑是一個客觀過程。客觀過程的獨立性與必然性在社會經濟發展的生產力演進、生產關系變革以及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中均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盡管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它始終無法超越客觀規律的制約。所以,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性是正確的!
這對我們來說:順應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就是選擇,而深入理解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性,其實對每一個人所處的歷史格局以及自己能力所能及的范圍都會有所了解,也能更加如魚得水,讓我們去找到自己的位置去努力!
最后,回歸到人的主觀能動性上面,這個人,它是人民群眾的意思,就是能夠推動歷史進步的主體和創造者,就是那些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所以,我認為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才是歷史進步的動力......大家可以談談自己的看法與理解。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謝謝大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