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紅歌網上看到了《對公有制的誤解:只分配收益,不分配虧損》(2024-10-14 17:20:09來源: 紅歌會網 作者:衛東方)一文。文章開頭談到:“如何搞科學社會主義,并不象通常的教科書的說的那樣,馬克思并沒有給出如何搞科學社會主義的辦法,完全需要后人去總結,認真研究馬克思的著作,不難發現,馬克思對于科學社會主義還是給出了比較詳細的指導原則的。”
我認為衛東方先生的這個看法并不符合事實。
事實上,在著名的《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是明確了提出了社會主義革命的綱領的。
一,《共產黨宣言》提出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綱領。
從社會主義革命實踐的角度看,《宣言》是一個共產黨組織領導勞動階級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行動綱領。而作為一個行動綱領,它本質是說明為什么要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什么是社會主義革命及怎樣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問題。
第一,在《宣言》的第一部分,馬克思恩格斯敘述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及其相互矛盾和斗爭及所形成的必然趨勢,從而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產生的客觀規律。由此,解決了為什么要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問題。“資產階級生存和統治的根本條件是,財富在私人手里的積累,是資本的形成和增殖;資本的生存條件是雇傭勞動。雇傭勞動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競爭之上的。資產階級無意中造成而又無力抵抗的工業進步,使工人通過聯合而達到的革命團結代替了他們由于競爭而造成的分散狀態。于是,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賴以生產和占有產品的基礎本身也就從它的腳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產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
第二,在《宣言》的第二部分,馬克思說明了什么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問題。在《共產黨宣言》的第二部分,馬克思恩格斯也明確告訴我們:“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種手段”【這里的共產主義社會我們可以理解為勞動階級的社會或科學社會主義的社會】(同上書第39頁)。在這里,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最根本的區別,告訴了我們。他們把兩種社會的基本特征非常清晰地顯現在我們面前:
(1),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特征是生產資料(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居于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生產勞動(活的勞動)只是為生產資料的增殖服務的,是資產增殖的工具和手段;社會主義生產力特征是生產勞動(工人)居于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生產資料(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工具和手段。
(2),資本主義生產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產資料所有者的利益要求(資產增殖);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產勞動所有者的利益要求(擴大、豐富和提高勞動者生活)。
(3),資本主義的生產性質是剩余價值的生產,而社會主義的生產性質上是消費價值的生產。
(4),基于以上認識,社會主義革命的目標必須實現四個轉變:
a,社會主義革命必須促使社會生產力產生根本轉變:即由生產資料居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到生產勞動居于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的轉變;
b,社會主義革命必須促使社會生產主體由資產所有者到勞動所有者的轉變;
C,社會主義革命必須促使由體現資產所有者權利要求一一資產所有權的制度向體現勞動所有者利益要求一一勞動所有權的制度的轉變;
d,社會主義革命必須促使生產資料的資產階級所有到社會公共所有的所有制的根本轉變。
很顯然,這四種轉變是相互關聯的。隨著生產資料由資產階級私有制轉變為社會公有制,自然也消滅了單純的資產所有者,從而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自然也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使勞動所有權成為生產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利益要求;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社會生產也必然產生了生產勞動取代生產資料的支配地位的變化,從而形成了社會主義生產力;與這些轉變相適應,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也有產權制度向勞權制度轉變。
第三,在《宣言》的第二部分,說明了如何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問題。
在第二部分,馬克思恩格斯還進一步指出,共產主義革命需要做到兩個決裂:“共產主義革命就是要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
什么是傳統的觀念:那就就是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相適應的觀念:包括生產力觀念;生產主體觀念;權利觀念;制度觀念;文化觀念等等。
資本主義社會是資產者當家做主,也就是誰有錢誰做主;而社會主義社會是勞動者當家做主。社會主義革命必須要實現從“誰有錢誰作主”轉變為“誰勞動誰作主”的觀念轉變。
資本主義社會實行的是按資分配,即生產成果按照投資者的資產量的多少進行收入分配,而社會主義實行的是按勞分配,即生產成果是按照勞動者的勞動量差別進行分配。社會主義革命就是要實現從“資產所有”到“勞權所有”的觀念轉變。
“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主要是要同資本主義所有制及其關系,即資產者占有生產資料、勞動者只占有自己勞動力,從而勞動者不得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來實現的這種所有制關系進行決裂。因此,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即是資本主義所有制及其雇傭關系。社會主義革命在實踐上正是要與這種所有制及關系進行最徹底的決裂。
同傳統的觀念進行最徹底的決裂,就是要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生產觀念、主體觀念、權利觀念及制度觀念進行最徹底的決裂。
在提出了“兩個決裂”之后,馬克思恩格斯根據當時的情況進一步提出了一些社會主義革命的一般措施,并闡明了共產黨人與其它無產階級政黨的關系處理策略等。
二,什么是社會主義革命的行動綱領?
概括起來就是要實現“四個轉變”和“兩個決裂”,從而最終形成以勞動者利益要求的滿足為核心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及相應的意識形態。
這就是馬克思(恩格斯)科學社會主義觀中最重要的東西,即社會生產方式的轉變。抓住這一根本轉變,才算是抓住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總綱,抓住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總綱,我們才能在此基礎上認識社會主義實踐及理論的成敗得失。
由馬克思恩格斯創新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發展的、開放的。但是,它的根本目的和貫穿始終的基本宗旨是不會變的,那就是要實現由體現資產增殖為核心要求的生產方式到體現滿足勞動者消費需要為核心要求的生產方式的轉變。
抓住了這一關鍵點,我們就不必在公有制形式上糾纏不清,我們只需要認清在社會主義的實踐中有沒有實現以上所說的“四個轉變”,有沒有實現“兩個決裂”,由此我們也不難明白,蘇聯人做對了什么?做錯了什么?我們也不難明白,蘇聯模式的形成做到了形成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那個階段,達到了社會主義革命過程何種程度等等。
三,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馬克思明確提出了作為取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新的社會所有制概念。
什么是社會主義所有制?
在《資本論》第一卷,馬克思是這樣說明的:
“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占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資本論》第一卷第832頁,1975版本)。
在這里,馬克思為我們指明了三種不同的社會所有制:封建社會所有制;資本主義社會所有制和社會主義社會所有制。
“靠自己勞動掙得的私有制,即以各個獨立勞動者與其勞動條件相結合為基礎的私有制”,即封建社會的私有制。
“以剝削他人的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即為資本主義私有制。
第一個否定,即資本主義私有制對“以各個勞動者與生產勞動條件相結合為基礎的私有制”的否定。而否定的否定,即第二個否定,則是社會主義所有制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否定。
對于第二個否定形成的所有制,馬克思明確地給我們指明了它的基本特征:第一,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第二,是在協作和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基礎上的;第三,是重建立個人所有制。
在這里告訴我們,1,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不是重新恢復封建性質的小私有制形式;2,社會主義所有制是一種個人所有制;3,社會生產是由生產資料和生產勞動兩個方面構成的。既然社會主義這種個人所有制是以土地和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為基礎的。那這里的個人所有制,就只能是生產勞動的個人所有制,或者說是勞動投入的個人所有制。
四,在著名的《資本論》及《哥達綱領批判》等著作中明確了按勞分配的基本原理:
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卷中,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中,對按勞分配的有關問題作了部分說明;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馬克思比較系統地說明了按勞分配問題。這些說明主要可歸納為四點:
1,馬克思明確地論述了按勞分配的權利屬性
按勞分配,顧名思義,它所體現的是“誰勞動,誰所有”、“誰勞動,誰受益”的權利,這與“誰投資,誰所有”、“誰投資,誰受益”的資產所有權相對立的一種權利,即勞動所有者的勞動所有權。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馬克思不止一次地說明了按勞分配權利的性質:他說,“因為在改變了的環境下,除了自己的勞動,誰都不能提供任何東西可以成為個人財產”,“生產的權利是和他們提供的勞動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勞動來計量”;“它不承認任何階級差別,因為每個人都象其它人一樣只是勞動者”,“例如在現在所講的這個場合,把他們只當做勞動者,再不把他們看做別的什么,把其它一切都撇開了。”很顯然,在這里馬克思指明了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勞動者是以勞動所有者的身份出現的,按勞分配就是勞動所有者的基本權利--即勞動所有權!而體現勞動所有者的勞動所有權,同時也是對資產所有權--即資產所有者憑借生產資料占有權獲取勞動成果的權利的否定。換句話說,勞動所有權和資產所有權是相互對立、互為排斥的兩種權利,把按勞分配說成是資產階級權利是十分荒謬的。
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馬克思談及按勞分配原理時,說的是“在這里平等的權利按照原則仍然是資產階級的法權”,“資產階級法權”和“資產階級權利”是兩回事,兩者是不同的,而且在這里指的是“按照原則”,是指平等的權利實際上包含了不平等這點而言,“還仍然被限制在一個資產階級的框框里”。按勞分配和資產階級權利兩者主體不同,性質不同,但就平等中包含某種不平等而言仍然是相同的,這應該是馬克思的原意,但人們卻把這里的“資產階級法權”誤作“資產階級權利”,形成了“按勞分配就是資產階級權利的荒謬論點,因而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發生了方向性的偏差。
2,馬克思論述了按勞分配企業的生產結果分配模式
--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生產結果分配模式
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馬克思用了很多文字論述了按勞分配企業生產結果--即”集體勞動所得“的分配模式,這就是集體勞動所得=生產資料消耗補償+各種公共需要項目(含擴大再生產追加)扣除+個人消費品的分解。很顯然這一模式與產權分配模式已經有了根本性的區別,已經是體現“誰勞動誰所有”的勞動所有權模式,而且其價值構成--即“生產資料消耗價值量+公共需要價值量+個人需要價值量”與產權模式的價值構成也有了本質的區別:在這里,勞動者的勞動要么是滿足他不同范圍的公共需要,要么是滿足他個體消費需要,都是必要勞動,再無剩余可言。社會主義是與資本主義相對立的生產方式,她不需要也不可能采用剩余價值的生產方式。一旦真正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剩余勞動和剩余價值以及對立的勞資關系也就自然消失了,在社會生產中起決定作用的將是勞動者相互關系和勞動者不同范圍的利益關系。同時我們也不難看出,一旦實現了按勞分配的生產結果分配模式,公有制企業的生產資料消耗首先得到補償,企業是不會也不應該發生虧損的;而且由于勞動者的勞動收入隨著企業經營狀況自然波動,企業也必然會有健全有效的經營機制和不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的。但可惜的是,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對馬克思著重說明的這一按勞分配模式,卻未為人們理解和重視。
3,馬克思說明了按勞分配的過程與基本形式
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一方面詳細說明了按勞分配企業生產結果分配模式,說明了如何從企業生產結果中分解出“個人消費品”來,另一方面他又說明“他從社會方面領得一張證書,證明他提供了多少勞動(扣除他為社會基金而進行的勞動),而他憑這張證書從社會儲存中領取和他們提供的勞動量相當的一分消費資料”。比較完整地說明了按勞分配過程。
對于按勞分配的基本形式,在《資本論》第二卷中馬克思作了對比性的說明,指出這種形式“不是貨幣”“不流通的”而且是直接以勞動時間為單位的“紙的憑證”(《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二十三卷95-96頁)。對此,理論界認為馬克思提出的按勞分配形式適用于產品經濟而不適合于商品經濟,因此,我們現在采用貨幣工資的做法是正確的。這種觀點恰恰是錯誤的。按資分配是與商品經濟直接相聯系的,而作為按資分配形式的的股份卻偏偏就是一種“不是貨幣”的“紙的憑證”。這一鐵的事實告訴我們,分配形式和經濟形式并沒有直接聯系,關鍵是分配的基本形式能不能體現分配的基本要求。
如果我們把馬克思關于按勞分配的過程和形式的說明連起來看,按勞分配的基本形式決不應該是貨幣工資。因為工資是直接的貨幣量,工資預先確定,職工的收入也就預定,這種收入的預定性割斷了勞動者收入與勞動成果的相互聯系,從而也違背了“按勞動者提供的勞動量分配個人消費品”的基本要求。
4,馬克思關于按勞分配規律的論述和說明
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馬克思談到按勞分配條件下勞動時間起著雙重作用:一方面是勞動消耗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各種勞動職能同各種需要適當比例的調節。這無非是說,同一種計酬方式,不僅決定著消費品的分配,同時也決定著生產狀態。但是,人們卻忽略了這一要點,無論在實踐上還是在理論上,都只把按勞分配當作個人消費品的一個原則來對待,而另一方面又把有計劃按比例的要求當作另一個規律來對待。結果一方面在宏觀上形成了所謂的計劃經濟模式,在微觀上則形成了病態的公有制經濟模式,這正是社會主義實踐在世界范圍內發生重大挫折的關鍵所在。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一個主要規律,它既在分配中起作用,也必然同時在生產中起作用;既在企業生產過程中起決定作用,也必然在宏觀經濟活動中起決定作用,離開了按勞分配規律的客觀作用,所謂的社會主義經濟只是一種病態經濟,又怎能不失敗呢?
五,社會主義革命就是實現從資產所有到勞動所有的轉變,而社會主義社會就是它是指以勞動者為主體的、體現勞動者消費需要的生產方式及相應的政治體制及意識形態。
資本主義實現按資分配,那體現的是個人資產的私有制。這個結果大家也看到了,最后是大家為老板打工,因為資本的生產方式的結果必然是兩極分化,大多數人注定是要成為無產階級隊伍中的一員的。
正是因為要從根本上避免這種結果,即所謂的“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所以社會主義才要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由此產生兩個結果,一是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這就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一是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使勞動者的勞動所有的權利得到體現。這就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意義所在一一社會主義實現公有制不是為了體現產權,而是為了消除產權存在的依據,從而為體現勞動者的勞動所有權提供所有制基礎!
因此,社會主義實質就是用勞權主體取代產權主體,即讓勞動者當家做主,體現勞動者當家做主的主人翁的權利;
因此,社會主義實質就是用體現勞權的制度取代產權的制度,從而實現按勞分配,滿足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的要求;
因此,社會主義就是用消費價值(勞動者對消費需要的滿足)的生產方式取代剩余價值(資產者對資產增殖的需要的滿足)的生產方式。
在這里的核心,就是從“誰投資誰受益”的資產所有經營方式轉變為“誰勞動誰受益”的勞動所有經營方式的根本轉變,這不僅是生產方式的轉變,不僅是基本制度的轉變,也包括主體觀念、權利觀念、企業觀念、制度觀念的轉變!
從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著作的學習中,我們不難了解到一系列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對應的社會主義概念或觀念:例如,社會主義生產力與資本主義生產力相對應,勞動所有者與資產所有者相對應,勞動所有權與資產所有權相對應;勞動所有者與資產所有者相對應,勞權制度與產權制度相對應,消費品或消費價值生產方式與剩余價值生產方式相對應,等等。
當我們說到社會主義革命是,它就是實現從資產所有到勞動所有的根本轉變;
當我們說到馬克思主義學說時,它就是探討勞動者實現其勞動所有權的學說;
當我們說到社會主義時,它是指以勞動者為主體的、滿足勞動者消費需要的生產方式!
在學習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時,第一是要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這個基本理論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哥達綱領批判》等經典著作中提出的社會主義革命理論,社會主義所有制理論、按勞分配理論等內容。這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一般原理。第二,要把十月革命以來的、以蘇聯模式的實踐為基礎形成的傳統社會主義理論與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基本原理區別開來。
事實上,長期以來,學術界都把以蘇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主編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為代表的社會主義理論當作了正統的社會主義理論。顯然這是一種誤解。
蘇聯模式實際只是落后的國家在取得了暴力革命勝利之后,為實現工業化而形成的一種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國家經營模式,它性質上只是一種過渡經濟模式。因此,以這種過渡經濟模式的實現形成的理論也只是與社會主義國家過渡時期特點和規律相適應的理論,而不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本身。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