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任何理論及思想意識形態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們都有其社會存在作為依據。我們研究凱恩斯主義,就不得不研究凱恩斯主義政策實施前的資本主義社會現實,凱恩斯主義政策實施最早是羅斯福當選總統的任期1933-1945年。當時不單單美國,全世界的資本主義國家都遭受了歷史上最大的經濟危機。
一、自由市場為何轉向凱恩斯主義
任何理論及思想意識形態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們都有其社會存在作為依據。我們研究凱恩斯主義,就不得不研究凱恩斯主義政策實施前的資本主義社會現實,凱恩斯主義政策實施最早是羅斯福當選總統的任期1933-1945年。當時不單單美國,全世界的資本主義國家都遭受了歷史上最大的經濟危機。這里引用尤•瓦爾加主編的《世界經濟危機(1848-1935)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危機歷史比較資料》中“1929年危機同以前各次危機下降深度的比較”這個章節的的原文。
在各個國家和各個部門的發展極度不平衡的情況下,一個明顯的總的趨勢是:在帝國主義時代,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總危機時期,危機的深度急劇加深。資本主義總危機時期的第一次危機1920年危機,就深度來說,大大超過了以前所有的危機,然而在這方面它卻遠遠地落在1929年危機的后面,1929年危機的破壞力達到了最大的程度。例如,我們以美國的三個重要指標為例,即:煤產量、生鐵產量和鋼產量,在它們的波動中特別突出地表現出全國整個經濟的發展情況。在十九世紀美國的各次危機中,采煤量的下降沒有一次超過10%;在帝國主義時代,我們見到迥然不同的情況:1907年的危機中采煤量下降了13.4%,1920年的危機中下降了27.5%,1929年的危機中下降了40.9%。在十九世紀美國的各次危機中,生鐵的產量沒有一次下降30%以上,在1907年的危機中則下降了38.2%,在1920年的危機中下降了54.8%,而在1929年危機中下降了79.4%;鋼的情況也是如此。按照其他指標如建筑合同數額、棉花的工業消費量、出口額和進口額來看,1907年的危機的下降深度不一定超過十九世紀各次危機的下降深度,而1920年的危機,尤其是1929年的危機,就所有這些指標來說,都絕對地超過以前各次危機的下降深度。在德國也出現危機的急劇尖銳化的同樣情況。在英國和法國,像在本書第二編關于這些國家的統計表的附注中對此群細指出的那樣,某些因素的影響稍微改變了帝國主義時期和資本主義總危機時期的周期和危機的變化。但是,總的說,這些表都清楚地沒明同以前各次危機比較,1929年的危機是空前深刻的,這一點在所有這些國家中是沒有例外的。
——《世界經濟危機(1848-1935)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危機歷史比較資料》尤•瓦爾加主編
我們從上面引用的資料得知。資本主義自誕生起就逃不過危機的命運,危機越來越大和頻繁,不是因為貧窮所導致的,恰恰是因為“富”而導致的,也就是生產過剩(為什么生產越多反而不好呢?在我們下意識的認知中,生產多了價格就要便宜了,人人就要買得起了啊,為什么不僅不好,反而有危機?)
這里我們談談資本主義所特有的兩大矛盾:
一是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的矛盾。我們先談談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雖說在私人的企業里面,生產活動可以做到按股東的計劃進行,然而由于生產的社會化(生產是為了拿到市場上去出賣,也就是市場經濟)。也就是說在市場上,各個私人資本可做不到按計劃生產。于是各個私人占有的企業就一股腦的拼命生產。比如:大家看到最近新興的無人自助臺球室賺錢,很多人都去開,臺球室多了起來,然后就造成了生產過剩,原來日進斗金的無人自助臺球室就冷清下來,每個資本家賺的錢就少了,資源也造成了浪費。大家賺的錢都少了,于是資本家破產,工人失業,作為消費的主力軍工人消費能力減弱,這就是經濟危機的具體表現。每個資產階級心中,都有一個囚徒困境,你不拼命生產擴張,別人就會搶占先機。雖然知道這最終會損害大家的利益,可別人現在可千萬別損害我利益啊!
二是資本家和雇傭工人的矛盾。資本家雇傭工人的目的是為了賺錢,每個資本家希望自己工人的工資越少越好,干的活越多越好。于是資本家生產的東西越來越多(這得益于生產力發展,先進技術的實行和工人的日益增長的無償勞動部分),而工人的工資越來越少,或者說給資本家無償勞動的部分越來越多,資本家占有越來越多的財富。但資本家畢竟少數,是消費不完社會上的產品的,就好比再富有的資本家比工人漱口會多用多少牙膏嗎?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打工人買不起市場上越來越多的產品。于是,生產過剩,資本家前期投入生產的錢由于產品賣不出去而賺不到錢,于是資本家破產,工人失業。
所以幾乎每次經濟危機都上演著同一劇本:生產發展——生產過剩——產品賣不出去——資本家破產——工人失業——廠房等生產資料廢棄——生產力倒退——生產發展——生產過剩——(危機)……
可以發現1929年的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自誕生以來,遭遇的最大的危機,這不單單是從前的經濟危機,以前的經濟危機生產力(各個工業部門的產量)最多倒退百分之十幾、二十,可是在1929年的經濟危機中,我們看很多主要產量倒退了百分之五十以上,不少的達到了百分之七十、八十。各國的資產階級發現,不能再放任自由市場下去了,否則十月革命很可能將在自己國家爆發。于是艱難的做出了“違背祖宗的決定”——政府調控經濟,也就是凱恩斯主義的政策。政府調控經濟是否等于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呢?
二、凱恩斯主義的實施及其影響
(一)羅斯福新政
羅斯福新政的五大措施包括:整頓銀行與金融系、調整工業生產、調節農業生產、實行社會救濟和以工代賑。
首先,整頓銀行與金融系是羅斯福新政的首要措施。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羅斯福政府通過實行緊急銀行法案,對銀行業進行嚴格監管,恢復了公眾對金融體系的信心。政府還建立了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為銀行存款提供保障,從而維護了金融市場的穩定。
其次,調整工業生產是新政的重要措施之一。羅斯福政府通過制定國家工業復興法,促進了工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該法案鼓勵企業合作,制定公平競爭法規,減少過度生產和浪費。政府還通過公共工程項目,如建設水壩、橋梁和公路等,刺激了工業生產和就業。
第三,調節農業生產也是新政的關鍵措施之一。羅斯福政府通過農業調整法案,減少了農產品過剩生產,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政府通過向農民提供補貼,鼓勵他們減少種植面積和飼養數量,從而穩定了農產品價格。
第四,實行社會救濟是新政在社會保障方面的重要措施。羅斯福政府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為失業者、老年人和殘疾人提供援助。政府還通過聯邦緊急救濟署等機構,為貧困家庭提供食品、衣物和住所等基本生活必需品。
最后,以工代賑是新政在促進就業方面的創新措施。羅斯福政府通過公共工程項目,如“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和“公共工程署”,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這些項目不僅改善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還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緩解了失業問題。綜上所述,羅斯福新政的五大措施在金融、工業、農業、社會保障和就業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改革,有效地緩解了經濟危機帶來的困境,為美國經濟的復蘇奠定了基礎。
我們從成立于1942年美國的“經濟發展委員會”的政策就能看出。這是資本主義開辟了調控經濟的先河,自由市場不“自由”。
三、凱恩斯主義不能救資本主義
我們可以看到凱恩斯主義不過是寅吃卯糧的把戲,用明天的土,填今天的坑。無論是羅斯福新政。都是資本主義用明天的錢,填埋今天的生產過剩危機,危機延緩了,危機卻沒有解決,是越積越大。資本主義總將自己葬送自己,共產主義一定要實現。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