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眾號交流時,劉健翔說:“眾所周知:社會主義不是生產力而是生產關系,可立禪卻不僅故意偏離生產關系只談論生產力而且還是在拿生產力本來極其落后、在資本主義叢林世界里根本不可能按照一般正常的發展程序正常發展而是只能通過跨越卡夫丁峽谷形成的初生的極不成熟完善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生產力與發展成熟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作比較。”
對此,我想說得是:社會主義不能只談生產力,不講生產關系,也不能只講生產關系而不講生產力。因為社會主義既是生產關系,也是生產力。
一,從生產力到社會生產力
關于什么是生產力?一般的教科書的定義是:生產力就是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產力的構成要素就是有一定技術經驗的人和勞動工具兩個要素(另有一說是三要素,即加上勞動對象)構成。
這是一種抽象的生產力定義。
現實的生產力,總是社會生產力。而社會生產力又總是可以更具體地區分為資本主義生產力、社會主義生產力等等。
因此,當我們考察生產力時,要從具體的、現實的生產力出發。
另外,社會生產力總是與一定的生產關系結合在一起的。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因此,考察生產力時,我們要從具體的生產方式出發來認識社會生產力的特點。而不能脫離了生產方式這個整體來看待生產力或生產關系。
任何生產力都是社會生產力。但是,社會生產力又可以進一步具體為封建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社會主義生產力等等。
對我們來說,重要的是認識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社會主義生產力的不同特點和發展要求。
事實上,馬克思恩格斯不僅研究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同時他們也為我們指明了社會主義生產力區別于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基本特點。
二,對社會主義也是生產力的理解。
在《共產黨宣言》的第二部分,馬克思恩格斯也明確告訴我們:“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種手段”。這里的共產主義社會,我們可以當作勞動階級社會來理解。
在這里,馬克思恩格斯用兩句話,指明了社會主義生產力與資本主義生產力的根本區別:
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就是生產資料;活勞動是指與生產資料結合在一起的勞動者的活動狀態。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社會生產實體是由兩種狀態的勞動一一過去的勞動或凝結狀態的勞動與正在進行的勞動的結合體。
資本主義生產力是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一一即生產資料處于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因此,資本主義生產力就是生產資料支配生產勞動的生產力;社會主義生產力則相反,它是活勞動一一工人居于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因此,社會主義生產力就是生產勞動支配生產資料的生產力。
從這里我們看到,社會生產力的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關系與物質生產力的勞動者與生產力的關系狀態有時是不一致或者說相反的。從物質生產力的角度看,在使用價值的生產的勞動過程中,人是主動的一方,他使用生產工具和其它生產資料進行產品生產;從社會生產力的角度看,在價值生產的過程中,卻完全可以相反,可以由物統治人,人處于從屬地位。
社會主義生產力與資本主義生產力都是由生產資料和生產勞動兩個方面構成的,區別在于生產資料與生產勞動的相互關系的主次地位不同:社會主義生產力是生產勞動居于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資本主義生產力產生產資料居于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
由此可見,社會主義首先表現為一種生產力,一種區別于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生產力,那就是生產勞動居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但是,與資本主義生產力不同的是,社會主義生產力,在價值生產方面,與使用價值價值生產方面已經一致起來,即不再是物統治人,而都變成了人統治物。
三,對社會主義是生產關系的理解。
我們再來看馬克思恩格斯的論述:“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種手段”。
在這里,活的勞動即工人與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一一即生產資料的關系,這是生產資料和生產勞動之間的關系,這是生產力兩個方面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表現為生產力的性質和特點;而勞動者與生產資料之間的關系,同時又是一種生產關系。勞資關系是生產方式中最基本的生產關系。
“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這里表明了在資產階級社會里雇傭勞動與資本的基本關系狀態。把活勞動作為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手段。它體現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以資產所有者為主體、生產過程體現資產所有權的利益要求,生產過程就是老板或股東用投入生產過程中的資產不斷吸收勞動者剩余勞動而使資產不斷增殖的剩余價值生產過程。在這里,涉及到的生產主體一一資產所有者、利益要求一一資產所有權、生產目的(剩余價值)及其手段(剝削),正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一一資本與雇傭勞動的基本關系。
同樣的道理,“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種手段”。在這里也表明了勞動階級社會里報酬勞動與公有資產的基本關系狀態。工人把生產資料當作滿足生活消費的手段。它體現了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生產過程表現為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生產過程就是勞動者用投入生產過程的勞動不斷形成新價值的消費價值生產過程。在這里,涉及到的生產主體一一勞動所有者,利益要求一一勞動所有權、生產目的(消費價值)和手段(勞動投入),正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一一工本與公有資產的基本關系。
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相比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根本區別在于它是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而且是消費價值的生產為目的,以勞動投入為實現目的的主要手段。
四,如何理解社會主義是生產關系也是生產力?
在上面,我們討論了社會主義生產力和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概念和內容。
在許多人看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區別,主要是生產關系的區別,而不存在生產力的區別。例如,人們習慣于把生產力分成石器時代的生產力,鐵器時代的生產力,電器時代的生產力,而沒有人把生產力區分為封建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社會主義生產力。這顯然只是因為人們機械地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而沒有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作為生產方式整體的兩個方面來理解,他們沒有看到這矛盾的兩個方面既互相對立、又互相依存和互相滲透的關系。
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事實上不僅形成了新的生產關系,同時也形成了新的生產力。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從而使勞動所有者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同時也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的差別,從而使產權去了意義,為勞動所有權的體現提供了現實可能。而公有制消滅產權主體和產權基礎,從而確立了勞權主體和勞權基礎,客觀上也使生產資料和生產勞動的相互關系發生了主次地位的變化,生產資料由原來的支配地位轉變為次要的從屬地位,而生產勞動則由原來的次要的從屬地位上升為主導地位,從而形成了新的生產力結構狀態,同時也引起了生產力發展要求從產權要求到勞權要求的轉變。
由此可見,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革不僅是生產關系的根本轉變,同時也是社會生產力的根本轉變。也就是說,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形成和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形成是同時發生的。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到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同時也是生產力結構與發展要求的轉變和生產關系由體現產權關系到體現勞權關系轉變的過程。
資本主義的滅亡和社會主義的興起,事實上就是一個舊的矛盾體的終結和一個新的矛盾體的產生。這種轉變,既是矛盾整體性的轉變,也是矛盾內在關系的根本性的轉變。
生產同樣產品的企業,但如果卻有產權企業和勞權企業的區分,那么,產權企業的生產必然是剩余價值的生產,而勞權企業的生產必然是消費價值的生產。在這里,消費價值與剩余價值體現的是兩種企業生產關系性質的區別,而剩余價值生產力和消費價值生產力則是兩種生產力的性質區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