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眾號上交流時,【立禪】說:“致鐘建民:越南、老撾、朝鮮、古巴、緬甸等國家,都說是社會主義社會國家,你信嗎?!美國、英國、法國、北歐等國家,生產力那么強大,生活福利那么優厚,都還只是資本主義國家,那些幾乎是鐵器生產力的國家窮的叮當響的國家競然是社會主義國家。你的意思是,社會主義國家要比資本主義國家落后?你這是什么馬克思主義理論?!”
在這里,立禪提出了一個突出的問題,那就是為什么那些窮得叮當響的國家反而是社會主義,而生產力強大的美國、英國等國家反而是資本主義?這是不是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現在我們就來討論這一個問題。
一,什么是科學社會主義?
在討論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弄清一個基本問題,那就是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這里的社會主義,當然指的是科學社會主義,即馬克思恩格斯所倡導的社會主義。
在談及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時,我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是消費價值的生產方式,而不是剩余價值的生產方式。這與理論界的普遍性的認識是完全不同的。有網友問我,這消費價值生產的出處在哪里?又是誰講的呢?
在著名的《共產黨宣言》(1949版本)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地告訴我們:
“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種手段”。對于這里的“共產主義”,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作過說明:“我們今天所說的是這樣的共產主義社會,它不是自身基礎上已經發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很顯然,這里的共產主義是指那個取代資本主義的新的社會形態,也就是我們后來說的科學社會主義社會,當然也可以理解為與資產階級社會相對應的勞動階級社會。
在這里,馬克思恩格斯為我們明確了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根本區別: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生產資料居于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因此,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要求主要表現為資產所有方面的要求,表現為資產受益要求,表現為資產所有者對資產所有權的要求。因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即是以資產所有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的生產模式,即資產增殖的模式,或者叫做剩余價值的生產模式。現在在西方國家最典型的剩余價值生產模式,即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采用股份制企業制度的生產模式。這種模式我們用一個簡化的公式來表示,就是:
生產資料私有制+產權制度=生產資料私有制+股東大會、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按資分配制度;
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是生產勞動居于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因此,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要求主要表現為生產勞動方面的要求,表現為勞動受益的要求,表現為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要求。因此,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即是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生產模式,即勞動價值化模式,或者叫做消費價值的生產模式。生產隊模式,采用工分制的生產隊公有制經濟模式,就是典型的消費價值生產模式。這種模式我們也可以用一個簡化的公式來表示,就是:
生產資料公有制+勞權制度=生產資料公有制+社員大會、隊委會領導下的隊長負責制+按勞分配制度。
從十月革命勝利到現在,社會主義實踐已經有了100多年歷史了。除了蘇聯人建立的產權公有制模式之外,在我國農業社會主義實踐中產生了勞權公有制模式。這后一種模式,即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即消費價值生產方式。
因此,社會主義是消費價值(計劃經濟條件下為消費品)生產方式,既有其理論根據,即《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理論根據,也有社會主義實踐的依據:我國二十多年的人民公社模式的實踐(指1962年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調整之后的人民公社模式)。
二,社會主義革命的涵義及綱領。
當我們明確了社會主義生產方式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根本區別之后,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明確社會主義革命的具體涵義了。
從社會主義革命實踐的角度看,《共產黨宣言》就是一個共產黨組織領導勞動階級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行動綱領。而作為一個行動綱領,它本質上是說明為什么要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什么是社會主義革命及怎樣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問題。
第一,在《宣言》的第一部分,馬克思恩格斯敘述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過程及其相互矛盾和斗爭所形成的必然趨勢,從而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產生的客觀規律。由此,解決了為什么要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問題。“資產階級生存和統治的根本條件是,財富在私人手里的積累,是資本的形成和增殖;資本的生存條件是雇傭勞動。雇傭勞動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競爭之上的。資產階級無意中造成而又無力抵抗的工業進步,使工人通過聯合而達到的革命團結代替了他們由于競爭而造成的分散狀態。于是,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賴以生產和占有產品的基礎本身也就從它的腳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產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
第二,在《宣言》的第二部分,馬克思說明了什么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問題。在《共產黨宣言》的第二部分,馬克思恩格斯也明確告訴我們:“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種手段”(同上書第39頁)。在這里,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最根本的區別,告訴了我們。他們把兩種社會的基本特征非常清晰地顯現在我們面前:
(1),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特征是生產資料(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居于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生產勞動(活的勞動)只是為生產資料的增殖服務的,是資產增殖的工具和手段;社會主義生產力特征是生產勞動(工人)居于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生產資料(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工具和手段。
(2),資本主義生產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產資料所有者的利益要求;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產勞動所有者的利益要求。
(3),資本主義的生產性質是剩余價值的生產,而社會主義的生產性質上是消費價值的生產。
(4),基于以上認識,社會主義革命的目標必須實現四個轉變:
a,社會主義革命必須促使社會生產力產生根本轉變:即由生產資料居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到生產勞動居于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的轉變;
b,社會主義革命必須促使社會生產主體由資產所有者到勞動所有者的轉變;
C,社會主義革命必須促使由體現資產所有者權利要求一一資產所有權的制度向體現勞動所有者利益要求一一勞動所有權制度的轉變;
d,社會主義革命必須促使生產資料的資產階級所有到社會公共所有的所有制的根本轉變。
很顯然,這四種轉變是相互關聯的。隨著生產資料由資產階級私有制轉變為社會公有制,自然也消滅了資產所有者,從而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自然也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使勞動所有權成為生產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利益要求;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社會生產也必須產生了生產勞動取代生產資料的支配地位,從而形成了社會主義生產力;與這些轉變相適應,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也有產權制度向勞權制度轉變。
第三,在《宣言》的第二部分,說明了如何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問題。
在第二部分,馬克思恩格斯還進一步指出,共產主義革命需要做到兩個決裂:“共產主義革命就是要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
什么是傳統的觀念:那就就是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相適應的觀念:包括生產力觀念;生產主體觀念;權利觀念;制度觀念;文化觀念等等。
資本主義社會是資產者當家做主,也就是誰有錢誰做主;而社會主義社會是勞動者當家做主。社會主義革命必須要實現從“誰有錢誰作主”轉變為“誰勞動誰作主”的觀念轉變。
資本主義社會實行的是按資分配,即生產成果按照投資者的資產量的多少進行收入分配,而社會主義實行的是按勞分配,即生產成果是按照勞動者的勞動量差別進行分配。社會主義革命就是要實現從“資產所有”到“勞權所有”的觀念轉變。
“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主要是要同資本主義所有制及其關系,即資產者占有生產資料、勞動者只占有自己勞動力,從而勞動者不得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來實現。因此,傳統的所有制關系,既是資本主義所有制及其雇傭關系。社會主義革命在實踐上正是要與這種所有制及關系進行最徹底的決裂。
同傳統的觀念進行最徹底的決裂,就是要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生產觀念、主體觀念、權利觀念及制度觀念進行最徹底的決裂。
在提出了“兩個決裂”之后,馬克思恩格斯根據當時的情況進一步提出了一些社會主義革命的措施,并闡明了共產黨人與其它無產階級政黨的關系處理策略等。
什么是社會主義革命的行動綱領?
概括起來就是要實現“四個轉變”和“兩個決裂”,從而最終形成以勞動者利益要求的滿足為核心的經濟體制與政治體制及相應的意識形態。
這就是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觀中最重要的東西,即社會生產方式的轉變。抓住這一根本轉變,才算是抓住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總綱,抓住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總綱,我們才能在此基礎上認識社會主義實踐及理論的成敗得失。
由馬克思恩格斯創新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發展的、開放的。但是,它的根本目的和貫穿始終的基本宗旨是不會變的,那就是要實體由體現資產增殖為核心要求的生產方式到體現滿足勞動者消費需要為核心要求的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
三,從十月革命開始的社會主義國家革命進程的特殊性。
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建國之后,在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建立了國有國營的指令性計劃經濟模式。這種模式所以會產生,是因為社會主義革命首先在經濟落后的蘇聯、中國等國家產生,而這些國家多為農業大國或經濟落后的國家,因而在建立了勞動階級當家做主的政治體制后,還不能直接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而必須首先進行資金積累、快速實現工業化。也就是說,這些落后的國家在形成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體制之后,還需要一個過渡時期,,既要應對戰爭和災難,又要通過工業化的實現形成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建立的生產力基礎。因此,蘇聯模式的公有制經濟,只是社會主義國家從暴力革命勝利到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建立之間的過渡時期的經濟模式。正因為是過渡經濟模式,因而它是具有暫時性特點的。也就是說,當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了工業化之后,這種模式就完成了歷史使命了。而在事實上,新興的社會主義國家通過這種過渡時期的經濟模式,大多在二十年左右的時間實現了工業化,成就非凡。這種過渡經濟模式的目的是在保證人民生活需要的情況下快速實現工業化。這個時期還談不上富裕的目標。因此,就過渡經濟體制建立和存在的目的而言,蘇聯模式的實踐它無疑是非常成功的。
在我們稱作社會主義國家的蘇聯等國家,實際都是處于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階段的、勞動階級專政的國家。這些國家雖然形成了體現勞動者當家做主要求的政治體制。但在經濟上實際并沒有形成真正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而只是形成了過渡經濟模式。
四,完全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國家。
在上面的討論中我們明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我們明確了社會主義革命的綱領。在此基礎上,我們進一步明確了由十月革命開始的社會主義革命進程的特點,由這種特點形成了社會主義國家革命發展階段的特殊性。
一個完全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國家,包括了消費價值生產方式的形成,與這種生產方式相適應的勞動者當家做主的政治體制和相適應的文化思想體系。但是,由十月革命開始的社會主義革命,由于都發生在經濟落后的國家,因而勞動階級在取得了暴力革命勝利之后,還不能直接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而必須要首先實現工業化,首先要通過快速的資金積累來形成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生產力基礎。因此,十月革命之后產生的社會主義國家事實上都只是在政治上形成了由勞動階級當家做主的體制,而在經濟體制和意識形態上還沒有完成社會主義的革命進程。
五,處于社會主義革命各階段的社會主義國家狀況。
蘇聯這個由十月革命產生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1989年解體了。這說明社會主義運動在世界范圍內遭受了嚴重的挫折。
按照正常的、社會主義革命的發展進程,處于過渡階段的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在實現工業化之后,應該進一步推動經濟體制改革,把半資本主義半社會主義性質的蘇聯模式推進到完全社會主義性質的勞權公有制模式,從而形成勞動者當家做主和按勞分配的公有制經濟模式,從而完成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任務。然后再進行相應的社會主義文化意識形態的變革和建設。
但是,以蘇聯為代表的、處于過渡時期的社會主義國家,在改革中并沒有繼續向著社會主義的方向前進,而是在完成了過渡階段的任務之后,反而是從過渡階段后退到了產權私有制模式,后退到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隨著公有制的放棄和共產黨政權的滅亡(或執政地位喪失),這些國家或先或后地倒退到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真的是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了解放前。
六,如何看待當今世界社會主義國家窮困而某些資本主義國家福利優厚?
現在我們回到【立禪】提出的問題來。他說:“越南、老撾、朝鮮、古巴、緬甸等國家,都說是社會主義社會國家,你信嗎?!美國、英國、法國、北歐等國家,生產力那么強大,生活福利那么優厚,都還只是資本主義國家,那些幾乎是鐵器生產力的國家窮的叮當響的國家競然是社會主義國家。你的意思是,社會主義國家要比資本主義國家落后?你這是什么馬克思主義理論?!”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即關于越南、老撾、朝鮮、古巴等國家都說是社會主義國家,這是不是正確?
在上面的討論中,我們已經知道,我們認定的所謂社會主義國家,事實上只是指處于社會主義革命進程中某個階段的、即是指正在向社會主義方向發展的國家。對于那些經過了社會主義的暴力革命,由勞動階級掌握了國家政權,并且廣泛建立了公有制經濟體制(過渡階段經濟模式)的國家,一般我們都稱為社會主義國家。這些社會主義國家的情況并不一樣,但共同點是都處于向社會主義方向發展的進程中。有的處于過渡經濟階段,而有的處于在過渡階段結束后進行改革的階段。這些國家由于還沒有全部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的進程,因而還沒有成為完全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國家。
現在我們再來說第二個問題:關于那些生產力發達、福利優厚西方國家仍然是資本主義國家的問題。
在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之前,資本主義國家,主要是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已經發展了幾百年。因此,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發達也在常理之中。另一方面,十月革命之后的蘇聯的誕生,不只是影響了東歐、中國等國家的社會主義運動,同時也對資本主義世界的制度變革產生了重大影響,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勞動者福利的增加。在十月革命之后的蘇聯經濟政治體制的發展表現出了突出的優越性,而西方國家在1930年的經濟危機中遭到了重創。這一現實使資本主義國家感受到了資本主義走向滅亡的危險,因而在蘇聯的示范效應下這些國家局部地改善了工人的待遇,形成了一些福利制度。
而當許多社會主義國家像蘇聯一樣,在改革中沒有把過渡經濟模式推進到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反而是從蘇聯模式倒退到了資本主義制度,走上了私有化道路,而新生的資產階級表現出的剝削欲望和貪得無厭,遠遠勝過當今西方國家經過幾百年發展的、已經成熟的資產階級。因此,在這些發生演變的國家出現了工人階級生活狀況從過去的福利豐富向雇傭勞動者的貧困轉變。
目前的世界,新生的資產階級國家表現出資本主義世界初期特征,形成的是普遍的血汗工廠制度,這些國家不是走向2050年,而是在倒車,回到了19世紀、18世紀;而沒有倒退到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主義國家由于未能走出過渡經濟模式,難以形成有競爭力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因而經濟發展缺乏競爭力。
一方面是老牌的資本主義已經是成熟的資本主義,并在蘇聯的示范作用下局部改善了工人待遇,從而形成了發達生產力基礎上高福利的制度,而另一方面則是保持社會主義的國家由于走不出過渡經濟模式的困境而使經濟發展處于低效狀態,再加上那些新生的資產階級國家向初始資本主義制度狀態倒車,客觀現實反而形成了資本主義國家工人生活狀態的相對優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