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論》這篇文章里面,在談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候,有這樣一句話:
“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辯證唯物論有兩個最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它的階級性,公然申明辯證唯物論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再一個是它的實踐性,強調理論對于實踐的依賴關系,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毛選第一卷,實踐論》
毛主席這篇《實踐論》是為批判當時黨內的教條主義所寫,因此它論述的主要是實踐的意義,在階級性的問題上便只是簡單提了一句。但這并不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階級性不重要。
所以我們這篇文章專門講一下實踐性之外的階級性。
一、
首先,我們可能都聽說過一個詞——解放。
但是對于這個詞的理解,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解釋。資產階級談到這個詞語的時候,它的意義是相較于資產階級革命取得的“政治解放”而言的,意思就是在資產階級的歷次革命中,實現了政治國家與宗教的分離,廢除了封建等級制,“宣布出身、等級、文化程度、職業為非政治差別”,“人民的每一個成員都是人民主權的平等享有者”。
簡而言之,你可以理解為“制度之下,人人平等”的一種社會制度和文化。
而與之相對應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里面的解放,則追求的不僅僅是“制度之下,人人平等”,而是一個本身就平等的制度,因為只有在一個本身就平等的制度下,人才能實現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這其中的關鍵區別就在于:資本主義私有制。
毫無疑問,相較于封建等級制度的人身依附關系,資產階級的“政治解放”是人類歷史上的一種巨大進步。但因為私有制的束縛,使得這種政治解放仍然是有限的,不徹底的解放,因為它的實質是把人對人的依附關系,轉化成了人對物(私有財產)的依附關系,其本質是以經濟等級代替了政治等級,以一種建立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上的剝削關系代替了舊的封建等級剝削關系。
這一點在現代社會中所有人都可以感受得非常清楚,經濟上的不平等,經濟上的等級不僅普遍存在于生產生活的各個角落,而且逐漸把這種等級差別放大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所以資產階級的“政治解放”其結果只能是有產者的“解放”,而不是全人類的解放,因此馬克思把無產階級革命下的解放稱之為“人的解放”,用來區別于私有制下的政治解放。
并且認為:只有從政治解放進展到人類的解放,從資本主義社會進展到共產主義社會,人們才能徹底的從舊社會的一切剝削制度中解放出來。
所以為什么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因為它從以往政治解放的局限中跳了出來,馬克思的解放,不僅包含以往資產階級的解放,同時也包含了無產階級的解放。資產階級因為不可能觸及自己的統治基礎——生產資料私有制,因而其“政治解放”就必然不可能把無產階級的徹底解放包括進來。
二、
其次,在以往空想社會主義中,很多哲學家也意識到了私有制下的不平等,意識到了社會化大生產與私有制之間不可調和的根本矛盾。但是去哪里尋找這種力量來解決私有制的問題?通過什么方法、途徑去解決這些問題?這成為了馬克思主義區別于空想社會主義的關鍵。
著名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曾經嘗試用地區試驗的辦法去建設社會主義,失敗以后又接連嘗試通過向上層資產階級呼吁的辦法;試圖讓資產階級主動改良的辦法;試圖讓資產階級自我革命的辦法等,來完成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改造。這些辦法歸根結底都是依靠資產階級的力量去推動社會變革,其結果當然也只能是以失敗告終。
歷史告訴我們,可能有背叛階級的個人,但是不會有背叛階級的階級。想要從資產階級中去尋找力量,依靠資產階級自我革命等辦法,來完成向社會主義社會推進的任務,是根本不可能的。
馬克思總結了工人運動的經驗得出結論:無產階級的解放只能依靠無產階級自己來完成,無產階級本身就是自我解放的物質力量。
馬克思認識到,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那么什么是武器的批判呢?就是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無產階級本身就是武器,而這種武器一旦被科學的理論武裝起來,就會爆發出摧毀私有制的偉大力量。
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階級性的第二個意義。
所以,馬克思在人類解放的問題上,指出了革命的根本任務——消滅私有制,同時又指出了能夠承擔起這一歷史任務的根本力量——無產階級。并為他們準備好了理論武器。
三、
那么為什么是無產階級呢?為什么不可以是當時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階級?
這是因為農民階級屬于歷史上典型的小私有生產者,他們對私有制有很深刻的眷念,剛剛從封建社會中解放出來的農民,實際上不可避免地認為自己是可以通過手里的土地“致富”的,他們既屬于被壓迫的階級,同時又是一個很向往小私有制的階級,在他們徹底墜入無產階級之前,是很難擺脫小私有的束縛的,這就是為什么列寧說小生產者每時每刻都在生產資本主義,這也是為什么家庭聯產承包當年很容易就搞起來的原因之一。
無產階級之所以能夠承擔起這個歷史使命,本質上是由其階級屬性決定的,而另外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就是理論的武裝。只有理論武裝起來,他們才可能組織成為一個自覺的階級,才能夠形成階級的力量。
我們自己的歷史上,新民主主義革命,區別于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本質并不在于是否廢除私有制,因為土地革命本身就不廢除私有,本來就是把土地分給農民,而不是直接集體化,公有化。新與舊的根本區別在于無產階級的領導。只不過當時的無產階級領導,其實質是無產階級通過它的先鋒隊(即共產黨)來領導,也就是被馬列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一批知識分子。
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階級性表現為三點:
其一,論證了只有無產階級解放,才能實現人類的真正解放,而無產階級的解放,就必須最終廢除資本主義的生產資料私有制,廢除剝削制度本身;
其二,推動無產階級解放的力量,領導社會主義革命的力量,來源于無產階級自身,而不可能來源于資產階級。
其三,馬克思主義理論就是無產階級的精神武器,這種精神武器一旦被無產階級掌握,也會轉化成物質力量——實際上就是被組織起來的無產階級自覺的階級力量。
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階級性的含義。
它的階級性并不是單純的以立場的角度來論證的,而是通過分析社會生產實踐活動,得出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的發展,必將導致上述結果,因而具有了階級性。
也就是說,階級的存在并不是馬克思在那里杜撰,而是他通過研究社會的生產實踐,物質生產活動,從歷史和現實的發展中,看到了階級的誕生和階級斗爭的發展,然后又看到了這種斗爭的最終方向,因此將其總結為理論。
因此,它的階級性,與它的科學性是統一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