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瀏覽頭條時,看到了《為什么人民公社想象的是美好的,實踐起來事與愿違?》(首發2024-09-08 18:30·園丁愛歷史)一文。作者在文章開頭說:“為什么當初人民公社大食堂和后來變通了的人民公社,想象的是美好的,但實際實施起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兒,甚至可以說是一團糟吶!”
雖然我已經對人民公社相關問題做了多論述和說明,因而對一些老生常談的觀點不再關注。但看到此文,我還是忍不住要說幾句。
一
作者的題目說“人民公社想象是美好的”這個說法就不符合事實。
了解我國農業社會主義革命的過程的人都知道,我國建國之后并沒有直接建立集體經濟的人民公社,而進行土改,形成了是農民的土地個體所有制。但是個體所有制的民營因為各種原因,會產生兩極分化,這才有了互助組、合作社等互助合作形式。而互助合作形式從初級社到高級社的進一步發展,逐漸形成了土地和生產資料的公有制經濟體制。人民公社只是已經是公有制的高級社的進一步規范化而已。而在建立人民公社體制之初,由于缺乏經驗,把基本核算單位放到了社級,遭受了挫折,因而之后進行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調整,此后,人民公社才形成比較穩定的經濟體制,運行了二十多年。
從人民公社的產生和發展過程看,它不是某個人想象出來的,而是我國農業社會主義實踐的必然產物。
二
作者說人民公社“想象的是美好的,但實際實施起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兒,甚至可以說是一團糟吶!”我不知道作者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事實上,二十多年的人民公社的實踐是取得了巨大成功的:
1,在建國七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人民公社是我國經濟發展最關鍵的階段。我國從一個農業大國轉變為世界第六的工業化國家,正是在二十幾個的人民公社的基礎上實現的。從工業僅有17%的農業國家到國民經濟體系較為完善的國家,這一基本目標的實現,表明人民公社實踐的成功是無可辯駁的。
2,在人民公社的二十多年中,我國農業從原始種植、靠天吃飯的狀態,轉變了排灌體系完善,實現了電力化、水利化、農田種植和管理科學化,并形成農業生產機械化和農村工業化的發展趨勢。人民公社的存在對我國農業向現代化轉變的功績是不容否定。1956年我國6億多人,而到1983年我國人口增加到10億人,從養活6億人的農業生產力水平發展到養活10億人的農業生產水平,這種根本性的轉變,在古今中外都是不見的。
3,在人民公社的二十多年間,不僅是我國人口增長最快的時期,也是我國人均壽命增長幅度最大的時期,更是我國人口文化素質發生根本轉變的時期。在生產隊,夫婦兩個勞動力養活一個七、八之家,負擔三、五個孩子的成長所需,這是非常普遍的情況。這一事實告訴我們,人民公社時期老百姓的生存和發展能力是前所未有的。一家變兩家,二家變三家,這表明人民公社形成了勞動者不斷興旺的生態環境。
4,在人民公社時期,不僅勞動者自身的發展處于良好狀態,形成的物質財富也是難以估量的。據統計,解放初期到1957年,中國耕地面積從16.28億畝增加到16.77億畝,增加了4900萬畝,年均增長為0.4%,此后到1980年,耕地面積增加到20.69億畝,增加了3.9億畝,年均增長0.9%,集體經濟是小農經濟時期耕地增長的2.25倍,人民公社時期新建水庫83300座,年均增長4230座,年均建設速度是小農經濟時期的34倍。人民公社時期增加的3.9億畝耕地,8萬多座水庫,300萬里人工河堤,2200萬眼機井。各類堤防16.5萬公里,有人估算,工程總量達到3610億立方以上。僅僅是這些基礎工程的價值,用人民幣核算也是個天文數字。這種利在長遠而由當時農業勞動者的投入所形成的財富,并不因為你不計價就不存在。只是被許多人忽略了。
5,人民公社的發展,不僅為工業化的實現創造了基本條件,也為改革開放儲備了幾億勞動后備軍,這既是我國成為世界工廠的基本條件,也是所謂人口紅利的主要來源。人民公社的實踐,對改革開放的重大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我們僅僅從這上面的五個方面看,人民公社的實踐是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正是因為人民公社的實踐取得了巨大成功,所以改革開放才有了必要的工業基礎、勞動力儲備和農業基礎。
三
人民公社作為一種新型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在建立過程中,因為缺乏經驗而遭受挫折,這其實是很正常的事情。在發現新的體制出現問題之后,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恰當的調整,然后形成更符合我國農民承受狀況。這是比較恰當的做法。
在對人民公社進行考察時,事實上應該把頭幾年的非常情況與之后經過調整之后人民公社體制區別開來。真正認識真實的人民公社體制,應該從1962年之后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的公社體制為對象。
四
要考察人民公社體制,首先是要對人民公社的生產隊的基本制度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在經過了1962年的“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調整之后,人民公社形成了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與公社服務體系相結合的綜合性的體制。
現在我們先來看生產隊是怎樣一種生產方式。
第一,生產隊模式是一種公有制經濟模式。對于這一點,大家是沒有異議的。生產隊的生產資料是公有的,屬于生產隊全體成員所有。這是生產隊模式與一切私有制經濟模式的基本區別。
第二,生產隊是一種集體所有制經濟模式。對于這一點,大家都應該是熟知的。了解這一點,我們就知道,它是與國營企業或國有經濟模式相區別的另一種模式。
第三,生產隊是“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工分制”的公有制經濟模式。對于這一點,大家也是容易了解的,工商企業的員工拿都是工資,但社員是沒有工資可拿的,他們是通過爭工分取得生產成果的分配權利,然后按照工分的多少,來參與生產隊的年終分配的。了解這一點,能使我們把生產隊模式與“生產資料公有制+工資制”有公有制經濟模式區別開來。
第四,生產隊是以勞動者為主體的、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公有制經濟模式。這是生產隊模式區別于所有其它公有制經濟模式的根本點。在生產隊,生產主體是社員,組織管理生產的隊長和隊委會是社員選出來的;在分配上,生產隊按照“補償消耗的、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余下都是個人的”模式進行分配,在這里,無論是生產結果分配模式還是按個人勞動量分配個人消費金(品),都體現勞動者的利益要求一一勞動所有權。因此,生產隊是一種勞權模式,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的、體現勞動所有權的生產模式。其它模式,即采用了工資制的公有制經濟模式,例國營企業模式,大集體經濟模式,無論在管理還是在分配上,都是體現資產所有權的模式,是以資產所有者為主體的、體現資產所有權的生產模式。國營企業雖然也有職代會,但它與隊委會是性質不同的。職代會不過是一個民主管理的形式,而不是國營企業的決策機構,而隊委會是生產隊的決策機構;國有企業的職工的工資是以成本形式出現的,它不是以余額形式出現的生產結果,這與用于社員分配的、以余額形式出現的消費金(品)也有性質上的不同。
第五,生產隊是社會主義實踐中唯一實現了按勞分配的公有制經濟模式。生產隊由于采用了工分這種形式來計量社員為生產隊提供的勞動量,并根據工分的多少進行消費金(品)的分配,從而體現了按勞分配“根據個人投入的勞動量的差別進行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要求。在采用工分制的條件下,勞動者的收入狀態不僅處決于個人投入集體的勞動量的多少決定,而且也處決于生產隊集體經營的狀態好壞。因此,生產隊是有著不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的。而其它公有制經濟模式,都是采用工資來支付勞動者的收入的,,由于工資是直接的貨幣量,它具有預計性和固定性的特點,這種特點客觀割斷了企業勞動者的收入與企業生產結果之間的聯系,因此,這些企業雖然也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但是,由于工資制的采用,由于產權制度的建立,這些公有制企業并不能進行按勞分配。
第六,工分制是社會主義實踐中唯一與資本主義股份制相對應的分配制度。股份制是一種典型的按資分配制度,而工分制則是典型的按勞分配制度。因此,研究生產隊模式,了解生產隊和工分制的變化發展規律,對認識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正因為生產隊模式是唯一實現了按勞分配的公有制經濟模式,所以,它的實際情況與有些人的看法恰恰相反:不是“在集體經濟中完全沒有建立起社員勞動成果與所得報酬相關的激勵機制”,而是真正建立了社員勞動成果與所得勞動報酬相關的激勵機制。
生產隊的分配過程是這樣的:在社員投入勞動過程中,根據社員投入的勞動時間或勞動數量進行計工,并在年終時統計社員的勞動總量(生產隊工分總量),然后根據生產隊的收入總量與工分總量的關系確定每工的單價水平,然后再根據每個家庭的工分累計量,進行個人消費金(品)的分配。在這個過程中,社員的收入狀態不僅與自己個人的勞動投入狀態相聯系,而且也與生產隊整體的經營狀態相關聯。在工分制條件下,社員的工分是一天一天的積累起來的:人家做一天,計一工,你做半天,就只有0.5工;人家挖了200米排水溝,可以計1.5工,你只挖了150米,就只有1.1工。人家做了400工,你只做350工,如果每工單價為0.50元,那人家的收入就是200元,而你的收入就只有175元;這是同一個生產隊,每個社員勞動投入量不同,你的收入就完全不同。在隊與隊之間,它的工分單價是不一樣的,經營得好的生產隊,可以0.8-0.9元/工;經營得不好的,也可以是0.3-0.4元/工,因此,同樣是做400個人工,但東隊,可以拿300-400元收入,西隊就只能拿100-200元的收入。
因此,在工分制條件下,事實上人民公社形成了有效的經營機制:你要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僅要自己投入更多的勞動時間或完成更多的作業任務,而且還要關注生產隊的管理狀態,要關注隊委會和隊長的工作狀態。在這里,社員收入不僅隨著個人勞動投入量的多少變動,而且還隨著生產隊的經營狀況自然波動,因此,社員不僅有參加生產勞動的積極性,同時也有管理生產隊的積極性。由于生產隊的管理對生產隊整體業績的影響,因此,在生產隊搞得不好時,隊長是必須被更換的;在正常情況下,隊里搞得不好,隊長本人就不好意思再繼續做下去;也有不自覺的,不愿下臺的隊長,但由于生產隊經營狀況與每家每戶的切身利益相關,即使不能通過正常的社會大會的管理體制完成隊干部的更替,社員們罵都會把你罵下臺。這就是工分制形成的企業經營機制。
人民公社由于實現按勞分配,所形成的這種經營機制,不僅克服了一般公有制企業缺乏自我發展動力和活力的毛病,而且比之于按資分配的企業制度更具有優越性。這是因為在按勞分配的條件下,是企業全體員工關注企業的發展,而不僅僅是幾個資產所有者。
五
在人民公社,不僅是生產隊把每戶的農民組織進來進行集體生產,而且在于人民公社把多個生產隊組織為生產大隊,又把若干大隊組織為公社,并在公社一級建立相應的商品供銷體系、農機農技服務體系、醫療衛生體系、文化教育體系、行政服務體系等多種服務系統,整個公社形成了一個以滿足農民消費需要和農業生產為中心的產業體系。這種體系化的優越性,甚至已經克服了我們通常了解的單個的企業由于其規模上的不足及組織上的不完全而形成的種種缺陷。人民公社的這種整體性的功能和作用的優勢,其產業化優勢,已經遠遠超出了常規企業相比于個體生產方式的優勢。
人民公社作為“企業”的優勢在于它所形成的產業系統化構成了社員滿足自己生存和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
人民公社的企業屬性的特點表現在:
1,這是一個以滿足社員消費需要為中心的體制,它的主體社員是勞動所有者,它的基本制度是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制度:由社員大會、隊委會領導下的隊長負責制體現勞動者的勞動管理權;同時采用工分分配制度體現勞動者的勞動分配權。生產隊的生產經營是滿足社員的消費需要為中心,大隊、公社的管理和服務體系以生產隊的正常存在和發展為中心。
2,人民公社是一種集團化的企業形式。一般一個公社它由10多個大隊,一百多個生產隊構成的三級企業集成形式,而生產隊名稱上雖然是生產組織,但在管理上和分配上卻是完全獨立的經濟實體。每個生產隊在經濟利益上都是完全獨立的,搞得好的可以有0.80-090元的工值;搞得不好的生產隊可能只有0.20-0.30元的工值,其社員的收入水平完全處決于生產隊自身的生產經營狀況。因此,人民公社是以具有能夠自主經營、收支自理的經濟實體為基礎存在和發展的。
3,人民公社是一個工本經營主導的經濟體系。在人民公社是以生產隊為基礎的核算單位,而生產隊是采用工分制為具體形式的按勞分配制度。每個社員是獨立的勞動所有者,他可以參與生產隊管理和分配的憑借就是其勞動投入能力。在土地和生產資料公共所有的條件下,大家在資產所有方面是沒有差別的。因此,社員憑借著自己的勞動投入能力而獲取勞動成果,并參與生產隊的管理活動。在這里,資本已然消失,工本成為起主導作用的范疇。
4,人民公社模式,作為基本核算單位的生產隊,由于建立了勞權制度,都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在采用工分制的條件下,社員的收入狀態不僅隨著個人勞動狀態而有所變動,而且同時也隨著生產隊的生產經營狀況而自然波動。這種波動形成了生產隊自我發展的經營機制。因此,人民公社體制內,從個體上它是具有活力的;在整體上則由于它所具體的企業集團形式的特征,又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例如,社隊企業,大多都是由公社或大隊來辦的。社隊企業的發展,是人民公社內部產生的新的產業形式。人民不僅相比于個體經營具有巨大的優越性,就是相比于一般的產權企業,它也具有更大的優越的:一方面在個體上,它具有勞動實體的靈活性;另一方面在整體上它又有資產整體性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
在已有的二十多年的生產隊發展時期,農業勞動者是處于艱苦奮斗狀態的。這是因為這一時期的國家正處于向工業化的發展過程中,而農業本身也處于從原始種植狀態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過程中。但是,隨著農業生產條件的不斷改善,糧食產量不斷提高,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農藥的廣泛使用和化肥的使用,農業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人民公社本身已經開始向農、副、工、商等多方面發展。如果不是出現分戶單干的改變,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實現,農民的勞動生產力會有大幅度提高,農村的工、副、商業會有一個更好的發展,社員的收入必然也會大幅提高。那時,生產隊獨立經濟核算的方式就可能向生產大隊或公社一級的核算方式演變,大田畝和大型機械作業,一方面會解放大批勞動力,從而促使公社創建更多的企業,使農村在工、副、農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真正的共同富裕;另一方面也會促使自然村向居民小區的轉變,形成以公社為中心的農村城鎮化的發展趨勢。
從周家莊、南街村等延續人民公社制度的單位的實踐看,人民公社發展過程,除了已經出現的電力化、水利化和農田種植管理科學化發展階段之外,后面的三個主要發展階段就是機械化、工業化、商業化及城鎮化的發展階段。這些階段的完成,不僅會使農民從創業期進入收獲期,而且使我國農業和農村真正實現現代化。
六
作者說“采取措施,軍事化管理,似乎可以暫時‘消除’人的私心的!
但后果很嚴重,人們大多變成了沒有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沒有、責任心的勞動工具,表現為:
1、勞動質量下降,糧食產量降低,
2、不僅吃喝沒計劃浪費嚴重,而且豐收的莊稼收獲粗放,爛在地里,農民那時沒有‘私心’的表現是莊稼沒人要,爛在地里不心疼,因為你辛辛苦苦勞動收獲的莊稼并不屬于你,他屬于全國人民,只是暫時存在自己的倉庫里,領導一個紙條就可以無償的調走。”
從這一段議論看,作者是完全不了解在人民公社體制下社員作為勞動所有者的身份特點,更不了解社員作為勞動所有者的利益要求表現為勞動所有權。而在事實上,工分分配方式為特征的生產隊勞權制度,恰恰是體現了社員的利益要求。
社會主義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從而為按勞分配的實現創造條件,不是要消除人們的所謂“私心”,而是為了要全面地體現每個人提高自己消費水平的“私心”。按資分配所體現的只是資本家或老板、股東的“私心”,而按勞分配所體現的是全體員工的“私心”,是絕大多數人的“私心”。因此,人民公社制度,不是否定人們的“私心”,而是更全面地體現人們的“私心”。作者泛泛地談人的私心,卻根本不懂得社會生產主體具有勞動所有者和資產所有者的性質區別,因而他們也存在著勞動所有權和資產所有權利益要求的區別,這是對現實的一種無知。
另外,作者對人民公社的基本情況也缺乏應有的了解。
據統計,我國人均糧食擁有量1959年是252公斤,1970年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是289公斤,1979年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是340公斤。從1959年到1979年,20年間人均糧食占有量增長了88公斤,平均增長速度是4.4公斤/年;而在1970年到1979年這后9年增長了51公斤,年均增長速度為5..66公斤。在這二十年之間,人均占有糧食的增長呈現出一個加速的趨勢。而且這種人均糧食占有量的增長還是在我國人口由6.60億增加到9.75億的情況下發生的。
人民公社的一個基本事實,就是在1962年進行體制調整之后,隨著農田水利基本工程的展開,生產條件的改善,我國糧食產量從1965年開始進入了一個長期的、穩定的上升通道。只是由于在這一期間人口也處于快速增長時期,因而使人們有“吃不飽”的感覺,但隨著人口增長速度從高峰逐漸回落,吃飯問題也自然得到解決。
七
作者說“你看,人民公社大集體的時候,社員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沒有多少天能休息,可你看現在除了忙種忙收那幾天,地里幾乎看不到人。”
這顯然是因為根本不了解人民公社時期我國農業生產力發展變化的基本情況。
在人民公社的各個階段,勞動量是不一樣的。例如,開始時,沒有化肥或化肥很少,需要大量地積肥。因此,農閑時,就需要展開積肥方面的勞動,例如,把溝塘里的溝泥弄到田里做好草塘里來,然后把樵的雜草與溝泥攪拌,讓其腐爛發酵,最后變成肥料。把溝塘里的水弄干,然后用盤塘把溝底的溝泥一料勺一料勺地盤到田里的草塘里,需要化多大功夫、多長時間?再說除草,現在是用除草劑,在適當的時間打一下藥水,就可以保證沒有雜草。那在沒有除草劑的時候,就只能采用人工除草。譬如稻田,在插秧之后,每三、五天必須除一次草,否則草會長得比稻多多,那種一季稻要化多少人工?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人民公社時期農業生產各個方面都處于發展過程中。開始時因為田地高低不平,因而在平整土地就化費了很多人工,然后是水利化工程的開始,內外溝的開挖,筑渠等等。在糧食單產沒有提高之前,種雙季稻是提高畝產的一個基本方法,而把單季稻改為雙季稻,就是雙倍的工作量,如此等等。農業生產的電力化、水利化、化肥和農藥的增加使用、農業機械的使用等等,這一系列的發展,使我國農業勞動生產力不斷提高。
而在從生產隊到分戶單干的另一個變化較大的因素就是從精耕細作到懶種田的轉變。生產隊時講究精耕細作的。例如,種麥子,要翻田,碎土,上肥、撒種、蓋籽、開溝等工序。但是,在分戶種植之后,有人想出了節省人工的辦法,那就是在稻子還沒有收割之前,就把麥種撒到田里。到樵稻時麥子已經出苗。稻收上來之后,再挖個溝,乘著雨天撒點化肥,這麥就算種好了。比起生產隊時的種麥法則確實省了80%的人工。
你對人民公社的實際發展進程缺乏基本的了解,又如何能理解“社員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沒有多少天能休息,可你看現在除了忙種忙收那幾天,地里幾乎看不到人”這一現象?
八
私人企業,特別是私人創辦企業,不僅成功率極低,十有八九要失敗,而且大部分壽命很短。但人們卻對此熟視無睹。為什么?因為人們已經習慣了這種固有的生產方式。但是,對于人民公社卻吹毛求疵,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人民公社是一種新的生產方式。
在《共產黨宣言》(1949年版)第二部分,馬克思恩格斯還進一步指出,共產主義革命需要做到兩個決裂:“共產主義革命就是要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這里的共產主義社會,我們可以理解為勞動階級的社會或科學社會主義社會。
什么是傳統的觀念呢?就中國的國情特點來說,傳統觀念就是小農觀念。
我國是一個有二千多年農耕社會歷史的國家。小農生產方式從秦國至今,延續了二千多年,小農生產觀念是非常頑強的存在。自給自足、自由散漫、局限于一家一戶的小生產的特征,深刻地影響著我國社會。這種影響不僅僅表現在農民身上,同時也會反映到黨內外。人民公社的集體生產,有組織和有紀律的要求會使農民感到不自由。而在工分制條件下社員相互競爭的勞動狀態,也會使他們感到不適應。二十多年的人民公社實踐雖然使他們的觀念有所轉變,但同時集體經濟的紀律約束也會使他們感到不自在。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解散生產隊使他們有一種放松的感覺。個體生產面對個體資金、人力困境、面對自然災害的無力感使農民走上了合作化和公有化道路,而小農意識的慣性作用又使農民對集體經濟產生了排斥作用。而人民公社體制存在體制過短,我國農業和農村現代化進程還未能進入收獲期,這是農民對人民公社的排斥作用不能很快消除的原因所在。
什么是傳統的觀念:那就就是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相適應的觀念:包括生產力觀念;生產主體觀念;權利觀念;制度觀念;文化觀念等等。
資本主義社會是資產者當家做主,也就是誰有錢誰做主;而社會主義社會是勞動者當家做主。社會主義革命必須要實現從“誰有錢誰作主”轉變為“誰勞動誰作主”的觀念轉變。
資本主義社會實行的是按資分配,即生產成果按照投資者的資產量的多少進行收入分配,而社會主義實行的是按勞分配,即生產成果是按照勞動者的勞動量差別進行分配。社會主義革命就是要實現從“資產所有”到“勞權所有”的觀念轉變。
“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主要是要同資本主義所有制及其關系,即資產者占有生產資料、勞動者只占有自己勞動力,從而勞動者不得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來實現。因此,傳統的所有制關系,既是資本主義所有制及其雇傭關系。社會主義革命在實踐上正是要與這種所有制及關系進行最徹底的決裂。
同傳統的觀念進行最徹底的決裂,就是要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生產觀念、主體觀念、權利觀念及制度觀念進行最徹底的決裂。
在提出了“兩個決裂”之后,馬克思恩格斯根據當時的情況進一步提出了一些社會主義革命的措施,并闡明了共產黨人與其它無產階級政黨的關系處理策略等。
除了兩個方面傳統觀念會影響到對人民公社的認識之外,還有兩種情況也會影響到對人民公社的正確認識:
一是缺乏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正確認識。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所有制缺乏正確認識,完全不懂馬克思講的公有制與個人所有制之間的關系,對實際的按勞分配缺乏明確的認識。這是造成相當一部分人對人民公社缺乏正確認識的重要原因。一個極為流行的觀點是認為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體制太多超前,不適合人都有私心這一現實,卻完全不懂在公社體制下的社員是勞動所有者,工分制的分配方式恰恰體現是人人都需要滿足自己消費需要的個體利益要求的這一特點。人民公社不只是強調國家和集體利益,而且更主要是建立在依托社員為滿足個體消費需要的基礎之上的。由于缺乏對科學社會主義的公有制與按勞分配的實質性的理解,這些人完全理解不了人民公社體制所形成的生產關系特征。
一是不了解人民公社實際情況,人云亦云。這種人的特點是本本主義。他們只是根據輿論宣傳或某些決議,或者按照大多數人的固有認識為根據對人民公社發現意見,完全不去考察書面材料與實際情況的差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