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國有企業的文章《國有企業出現腐敗,原因是公有制還是產權制度》一文之后,【吉良先森】提出了一個問題:“公有制難道不是一種產權制度??”
在這里就涉及到對公有制的基本知識。
在鐘之說的理論中,常把公有制區分為產權公有制和勞權公有制。并認為產權公有制只是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階段的所有制模式或病態所有制模式,勞權公有制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本來模式。
一,我們先來看一看實踐中的公有制模式的性質區別。
在十月革命以來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中,事實上是存在著兩個公有制模式的。
以我國國營企業模式為例,它是典型的蘇聯模式,其基本特征是“生產資料公有制+產權制度”的模式。我把這種模式稱為產權公有制模式。
國營企業的所有制模式,主體是國家,體現的是生產資料所有權(誰投資誰受益),其生產過程滿足的是國家盈利的需要。
這種模式從社會屬性看,是半資本主義的(產權制度)和半社會主義的(生產資料公有制)。這種模式所以會產生,是因為從十月革命開始的社會主義革命,由于是在經濟落后的國家產生的。這些國家因為缺乏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建立的基礎,因此,在共產黨領導下的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之后,必須首先積累資金,快速實現工業化,從而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形成生產力基礎。因此,這些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進程事實上就多出了一個過渡階段,即實現工業化的過渡經濟階段。蘇聯模式就是適應過渡階段需要產生的公有制模式。
作為過渡階段的生產模式,蘇聯模式在社會主義國家處于整個過渡時期是適合的。事實上,這種過渡經濟模式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這些社會主義國家在短短的二、三十間年完成了工業化進程。
除了在社會主義國家廣泛存在的蘇聯模式之外,社會主義國家還存在著另一種公有制模式一一勞權公有制模式。在我國農業社會主義實踐中,通過合作化、公社化逐步形成了以生產隊為基礎,以大隊和公社為配合的勞權公有制模式。
勞權公有制模式與產權公有制模式的區別在于,是生產資料公有制與勞權制度相結合:它的生產主體是人格化的勞動者一一社員,其利益要求是勞權所有權,其生產過程表現為勞動所有權的實現過程,其生產方式事實上是一種消費價值生產方式。
勞權公有制與產權公有制在權利制度上的區別在于,它是由勞動者當家做主和按勞分配為主要特征。因此,這里的公有制不再是產權的體現,而已經是勞權的體現。
二,我們再來看一看社會主義所有制的理論。
什么是社會主義所有制?
對于這一問題的最明確的回答,是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的、取代資本主義的新社會的所有制所做的定義。
在《資本論》第一卷,馬克思是這樣說明的:
“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占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資本論》第一卷第832頁,1975版本)。
在這里,馬克思為我們指明了三種不同的社會所有制:封建社會所有制;資本主義社會所有制和社會主義社會所有制。
“靠自己勞動掙得的私有制,即以各個獨立勞動者與其勞動條件相結合為基礎的私有制”,即封建社會的私有制。
“以剝削他人的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即為資本主義私有制。
第一個否定,即資本主義私有制對“以各個勞動者與生產勞動條件相結合為基礎的私有制”的否定。而否定的否定,即第二個否定,則是社會主義所有制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否定。
對于第二個否定形成的所有制,馬克思明確地給我們指明了它的基本特征:
第一,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
第二,是在協作和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基礎上的;
第三,是重建立個人所有制。
在這里告訴我們,1,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不是重新恢復封建性質的小私有制形式;2,社會主義所有制是一種個人所有制;3,社會生產是由生產資料和生產勞動兩個方面構成的。既然社會主義這種個人所有制是以土地和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為基礎的。那這里的個人所有制,就是生產勞動的個人所有制,或者說是勞動投入的個人所有制。
而從上面的引用可以看出,在馬克思對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定義中,社會主義所有制的重點并不是如我們習慣性想象的那樣,是生產資料公有制,而是勞動者的個體所有制。這與大多數人對社會主義所有制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除了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馬克思提出的社會主義所有制定義之外,我們可以再讀一讀《哥達綱領批判》一書。這本書中馬克思談的主要是按勞分配,也就是勞動者個體所有制內容的具體展開。
為什么社會主義要實現按勞分配呢?
因為社會主義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但沒有改變生活消費的個體性。因此,作為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仍然具有個體的性質。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反映生產過程中勞動者投入勞動量的差別,并在管理上和分配上把這種差別體現出來,因此,社會主義就必須采用按勞分配來體現生活消費的個體性的特點,必須采用按勞分配來體現以生活個體性為基礎的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
生產資料公有制一方面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從而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另一方面又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使社會主義生產過程的差別主要表現為勞動所有方面的差別,因此,使體現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成為必然。從這個角度看,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功能和作用,就在于消去了資產者在生產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就在于消除了產權賴以生存的基礎。因此,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意義,在于它是消滅資產所有權、實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形式。
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馬克思詳細分析了在公有制條件下的勞動者的行為方式:那就是用自己為社會提供的勞動換取相應份額的消費價值量。
當我們談到社會主義時,自然要談到生產資料公有制,而一談到公有制自然就離不開按勞分配。而公有制存在的意義,就在于為按勞分配的實現提供前提條件。而社會主義所以要實現按勞分配,就是為了體現個體差別和個人利益。也就是說,社會主義本來就是體現個體利益要求的生產方式,只是它所體現不是少數人的個體利益要求,而是絕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它體現的不是資產者的個體利益要求,而是勞動者的個體利益要求,是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
三,公有制是不是產權制度?產權學者從資產者的角度為我們做了解答。
周其仁先生是著名的產權經濟學者,他的《公有制企業的性質》一文是專門研究公有制企業性質和特點的論文。這篇論文的觀點代表了產權學者對公有制的基本認識,也為我們認識公有制的性質提供了參考。
在《公有制企業的性質》一文中,周其仁先生主要研究了公有制企業的權利問題:
1,“ 國有制企業和集體所有制企業被看成公有制企業,是因為這些企業的資產所有權(ownership of the assets of the firm) 屬于國家或集體,而不屬于任何個人,也不屬于個人所有權任何形式的集合。”即在公有制條件下,不存在個人產權。
2,“ 作為與‘資本雇傭勞動’體制的對立,公有制企業選擇了‘消滅一切生產資料私有制’和將一切物質資本和財務資本都歸‘公有’。為了徹底消除生產資料被個人占有的任何可能性,公有制的法權體系規定全部生產資料歸國家和集體所有,而宣布個人不得擁有任何生產性資源的合法權利。在這里,公有主體只能作為不可分割的產權所有者整體性地存在,而不容許把公有產權以任何形式分解為個人的產權。因此,國家所有或集體所有的公有制完全不同于在個人私產基礎上集合起來的合作制或股份制。按照傳統的公有制政治經濟學理論,個人在社會主義公有制下僅僅有權擁有非生產性的生活資料。”“公有制企業成為不能分解為任何具體個人的抽象,再也不能向組成的成員個人作進一步的追溯。”即公有資產具有大范圍的整體性,性質上與合作制、股份制完全不同。
3,“消除個人產權的公有制企業,合乎邏輯地實現了一切資源歸公。個人不但不能充當公有企業財務資本和其他物質資本的最終委托人,而且無法憑借其自身擁有的人力資源,通過選擇與公有制企業訂立的市場合約、作為要素所有者進入企業合約。公有制企業已經不是科斯意義上的‘企業’,因為它并不是基于一個(或一組)市場合約。”公有制消滅了個人產權,同時也消除了勞動力所有者。公有制企業已經不是產權的實現形式。
4,“公有制企業的非市場合約性,從根本上消除了保證企業效率的一種機制:市場校正企業出錯。”公有制企業既然消滅了個人產權,消滅了作為產權體現的企業形式,自然也消除了以按資分配為特征的經營機制。
5,“任何個人不再可能構成與他方達成生產性利用自有人力資源的合約。”“公有制企業制度否認了個人對其生產性人力資源的合法所有權。”公有制消除了勞動者作為勞動力所有者存在的基礎,從而也消除了雇傭勞動。
6,“公有制企業并不追逐利潤,其行為目標是完成國家計劃任務。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公有制企業根本沒有辦法追逐經濟學意義上、而不是財務核算意義上的利潤。因為消除了個人對于生產性資源的產權特別是選擇市場合約的權利,嚴格說來市場價格、生產成本、交易成本等等概念都無法存在,利潤概念也因此無法存在”。既然公有制已經不是產權的實現形式,那它當然不再以追求利潤為目的。因為它已經不再是一種剩余價值生產方式了。
從以上的引用不難看出,作為產權經濟學者,周其仁先生比較全面地向我們了,公有制企業是消滅個人產權的形式,向我們說明公有制企業已經不是科斯意義上的企業了,向我們說明了公有制企業的生產目的已經不是追求利潤。
四,什么是公有制的正確定義?
在上面,我們分析了從十月革命產生以來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兩種公有制模式,然后從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角度,明確了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涵義一一公有制是實現勞動所有權的形式;之后,我們又通過產權學者周其仁先生的研究,提示了公有制是消滅產權的性質和特點。
現在我們再來進一步分析公有制本身的性質與特點。
誰都知道,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有制(國家所有制或集體所有制)是在社會主義革命過程中通過剝奪私有者或經過合作化的途徑實現的。那么,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引起了什么樣的變化呢?
生產資料公有制實現引起的第一個變化是:單純的資產所有者已經被消滅,勞動者在占有自己勞動力的同時成了資產所有者。但是,由于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因此,單個勞動者作為資產所有者是不完整、不獨立的;而在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消費個體性的存在,單個勞動者作為勞動所有者是獨立完整的。只有獨立完整的勞動所有者,沒有獨立完整的資產所有者,這是公有制企業區別于資本主義企業或私營企業的第一個基本特點或特征。
生產資料公有制實現引起的每二個變化是:由于生產資料是公共所有,勞動者在資產所有方面是無差別的(至少在同一個企業,勞動者在資產所有方面都是相同的),因此,所謂的資產所有權在社會主義生產中已經失去了意義;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消費個體性的存在,勞動者在消費需要和勞動投入方面存在著差別,能不能反映這種差別并滿足由此差別決定的不同利益要求(即對勞動所有權的基本要求),成為社會主義生產能否正常發展的關鍵。因此,在公有制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勞動所有權,而不是資產所有權。這是公有制企業區別于資本主義企業或私營企業的第二個基本特點或特征。
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引起的第三個變化是:由于公有的生產資料具有大范圍的整體性,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單個企業已經不可能作為獨立的生產資料實體存在和發展⑵;另一方面,以生活消費個體性為基礎的勞動者無論是以個體方式存在,還是以集體方式存在,在勞動所有方面都是獨立的,在生產資料公共所有的條件下,是可能而且必須作為獨立的生產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只能以獨立的生產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而不能以獨立的生產資料實體存在和發展,這是公有制企業區別于資本主義企業或私營企業的第三個基本特點或特征。
公有制公有制的實現由于它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社會生產主體;由于它消除了人們在占有生產資料方面的差別,它使企業生產發展的要求直接表現為勞動者的利益要求--即勞動所有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基本要求,而勞動所有權包括勞動管理權和勞動分配權,也就是勞動者當家作主的權利和勞動者按勞分配的權利。因此,公有制的本質對資本主義而言,它是消滅人格化的資產者、消除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消除產權要求的所有制形式;對勞動者而言,它就是體現勞動所有者當家作主和按勞分配利益要求的所有制形式。
由此可見,公有制的基本定義,就在于它是消滅資產所有權,實現勞動所有權的所有制形式。而與公有制性質和特點相適應的基本制度,應該是以勞動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適合企業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勞權制度。
明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定義,首先必須了解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其它公有制的區別。從人類社會產生以來,各個社會都存在有公有制,這些公有制都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因為這些社會的公有制的主體不是勞動所有者,而且也不體現勞動所有權。
其次,明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定義還必須了解勞動者是以勞動所有者的身份當家作主,而不是以資產所有者的身份當家作主。在改革過程中,許多人提出了員工持股的主張,在實踐中也有這樣的做法。那么,員工持股能不能體現勞動者當家作主的權利呢?不能。企業員工,無論是一般職工,還是管理人員,如果他是以股份所有者的身份參與企業管理并取得紅利或股息,他是以資產所有者的身份當家作主,而不是以勞動所有者的身份當家作主。股份是生產資料價值的計量形式,是資產所有者的標志,一個人如果是以股份所有者的身份出現,并憑借所持股份參與企業的管理與利益分配,那他就是地地道道的資產所有者(雖然可能同時兼有勞動者的身份),這一過程只是資產所有者當家作主。因此,員工持股制度雖然“可以增強員工對企業經營發展的關切度和認同感”,但決不能說“體現了勞動者參與企業所有權分配的原則,形成了資本經營者與企業勞動者共同治理企業的新型治理結構”(趙立新。《經濟學動態》2000。04)。勞動者的權利要求表現為勞動所有權,要體現勞動者的勞動管理權和分配權,就必須建立“誰勞動誰管理”的管理體制和“誰勞動誰所有”的分配體制。員工持股制度是員工通過某種途徑成為資產所有者,并作為資產所有者取得相應的權利,與實現勞動者的權利要求是無關的。在實現公有制的條件下,社會主義勞動者由于不是獨立完整的資產所有者,因而不能作為獨立的資產所有者的身份出現;由于公有制度的實現消除了人們在占有生產資料方面的差別,因此,他們也不存在資產所有權的要求。因此,如果我們說“勞動者作為生產資料所有者的主人翁權利”,那完全是錯誤的。
第三,明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定義還必須了解勞動所有權和勞動力所有權的區別。勞動者可以以勞動所有者的身份出現,也可以以勞動力所有者的身份出現:當勞動者以勞動所有者身份出現時,勞動者的利益要求表現為勞動所有權;相反,如果勞動者以勞動力所有者的身份出現時,勞動者的利益要求表現為勞動力所有權。兩者是有根本區別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是勞動所有者,與此相適應,勞動者的利益要求也表現為勞動所有權,而不是勞動力所有權。
就象談到資本主義企業就離不開產權一樣,談到公有制企業,談到社會主義企業,就不能不談到勞動所有權,因為就象產權是資本主義私有制企業的基本權利一樣,勞動所有權是公有制企業或社會主義企業的基本權利。那么,什么是勞動所有權呢?所謂勞動所有權是勞動所有者的權利,它和資產所有權相對應,包括勞動分配權和勞動管理權兩個方面。勞動所有權在分配上的要求表現為“誰勞動誰所有”,它又既包括體現勞動所有權的企業生產結果分配模式,也包括按照勞動者投入勞動量的差別分解企業生產經營成果兩個方面;勞動所有權在管理的要求表現為“誰勞動誰經營”,它包括體現勞動所有權的企業管理體制(即企業建立職工大會、職工管理委員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職工按照個人勞動量在企業勞動總量中所占比例行使管理權--即不是一人一票,而是一工一票)。平常我們常說,社會主義企業要讓勞動者當家作主,要實現按勞分配。這“勞動者當家作主”就是參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勞動者都可以作為主人管理企業,社會主義要讓勞動者當家作主無非是說社會主義企業要體現勞動者的勞動管理權;至于按勞分配,無非是要體現“誰勞動誰所有”的分配原則,滿足勞動所有者在分配上的基本要求。社會主義企業必須體現勞動所有權本來是常識性的東西,只是人們囿于傳統的產權觀念,再加上蘇聯模式的自然影響,以至不能形成對勞動所有權形成明確的認識。
五,為什么老百姓對公有制的好處看不見、摸不著?
社會主義所以要實現公有制,就是為了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從而體現勞動者當家做主和按勞分配的權利要求。但是,在實踐中,老百姓對于公有制的好處卻看不見,摸不著。這是為什么呢?
這是因為在社會主義國家的過渡階段結束之后,仍然保持產權制度與公有制相結合的蘇聯模式事實上已經轉變為一種錯誤模式,因為產權制度是與公有制不相適應的的企業制度。
在十月革命勝利后,蘇聯人在列寧領導下建立了一種公有制生產模式一一即體現資產所有權的公有制模式。“職工拿工資,盈虧國家負”是體現資產所有權的分配模式;“國有國營”則是體現資產所有權的管理模式。我們只要把這種模式與資本家獨資經營模式相比較不難看出,除了作為資產所有者的國家與資本家有所不同外,蘇聯模式的企業制度與資本主義企業制度沒有什么兩樣:職工同樣拿工資,產出形式仍是剩余價值,企業管理者仍為資產所有者。社會主義是與資本主義相對立的生產方式,她有什么必要、又怎么可能把剩余價值生產方式當作自己的生產方式呢?社會主義所以要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正是為了“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難道資本家或股東不正是憑借資產所有權取得剝削收入的嗎?難道產權制度不就是體現資產所有者利益要求,使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剝削合法化的企業制度嗎?以消滅剝削制度為目的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有什么必要把剝削制度當作自己的基本制度呢?
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實現消滅了獨立的資產所有者,使以生活消費個體性為基礎的勞動所有者成了唯一規范的生產主體。如果我們建立了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的企業制度,勞動者的主體地位得以確立,公有制企業也理所當然成為勞動者滿足自己利益要求的工具,勞動者和公有制企業就會處于相互滿足、共同發展的相互依存狀態。但是,蘇聯人卻建立了以資產所有者為主體的產權制度,一方面造成了公有制企業主體缺位、所有權約束缺乏等弊病,另一方面則在實際上否定了勞動者作為主人當家作主的權利,結果是公有制企業難以正常發展,職工個人收入與生產成果相脫離。這是公有制看不見摸不著的首要的基本原因。
公有制的第二個基本特點是它的實現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使所謂的資產所有權在生產中失去了意義。由于生活消費的個體性存在,勞動者在勞動所有方面是有差別的,能不能體現這種差別是公有制企業生產能否正常進行的關鍵,因此,在公有制企業的生產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勞動所有權。如果我們建立了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企業制度,一方面滿足了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另一方面公有制企業也因為廣大勞動者具有生產積極性和企業管理責任性而具有不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勞動者和公有制企業的關系自然會密不可分。但是,現在在公有制企業建立的卻是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的企業制度,一方面使不需要體現的權利得到了體現,另一方面又妨礙了勞動者利益要求的滿足,結果是形成了集體生產和個體消費相互虧損、互相妨礙的對立狀態,這是人們覺得公有制看不見摸不著的又一個基本原因。
公有制的第三個基本特點是由于公有的生產資料具有大范圍的整體性,以公有制為基礎的企業不能作為獨立的生產資料實體存在和發展,而只能作為獨立的生產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如果我們建立了適合企業作為生產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勞權企業制度,公有資產就會處于保值狀態,按勞分配得以實現,個人、國家、集體三者利益同時得到兼顧,一句話,勞動者的公共需要和個人需要就能得到全面的滿足。但是,蘇聯模式卻是建立了適合企業作為生產資料實體存在和發展的產權企業制度,結果使公有制企業成為缺乏自我發展動力和活力的生產組織,從而也失去了公有制企業作為勞動者滿足自己利益要求的工具的性質,這是公有制看不見摸不著的第三個基本原因。
從上面我們看到,是產權制度象一座厚厚實實的墻,隔斷了勞動者與公有制的血肉聯系,一方面使勞動者失去了作為主人翁當家作主的地位,另一方面則又造成了公有制企業一系列弊病,失去了不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因此,蘇聯模式的公有制看不見、摸不著,并不是因為公有制太純,并不是公有制不好,而是因為建立了與公有制基本特點根本不相適應的產權企業制度!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