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奴隸制取代原始公社制,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起作用的必然結果,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巨大的進步。在奴隸制度下,社會分工進一步擴大,農業、手工業生產獲得很大發展,并且創立了科學文化。但是,這一切進步都是建立在奴隸主殘酷剝削、壓迫奴隸的基礎之上的。在奴隸制度下,一小撮奴隸主不僅占有大部分生產資料,而且直接占有廣大奴隸的人身,這是奴隸制生產關系區別于其他剝削制度的特點。這個特點決定了奴隸的社會地位極其低下,被看成是“會說話的工具”。奴隸主不僅可以用棍棒和皮鞭強迫他們從事時間很長、強度極高的繁重勞動,而且可以任意轉送、出賣、屠殺奴隸,甚至非常普遍地把他們當作殉葬品殘殺!(殷墟就是一個典型,奴隸主階級思想家孔丘對其主子們的人殉制度可是非常推崇的)
奴隸們用血汗創造出來的全部產品,統統歸奴隸主占有和支配。奴隸主把其中的絕大一部分用來滿足自己驕奢淫逸的寄生生活,只是為了能夠繼續剝削奴隸的勞動,才用極少的一小部分產品來延續奴隸的生命。因此,廣大奴隸終年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往往未老先衰和成批死亡。在奴隸制度下,奴隸主和奴隸之間的階級對立是極其尖銳的。這種對立,不可避免地要影響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城市和鄉村、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就是這種階級對立的表現。
在原始社會的很長時間里,人口極其稀少,只是在氏族、部落的居住地才比較稠密一些;生產很不發達,沒有社會分工和交換,所以還沒有城市和鄉村的區別。到了原始社會末期,生產發展了,財富增加了。部落聯盟的軍事首領,為了掠奪財富和奴隸,經常發動戰爭。由于設防的需要,就在部落聯盟的中心地區壘筑高墻,挖掘深溝,建立了一些城堡。但這些城堡在當時只是一個軍事據點,后來才逐漸轉變為奴隸社會的城市,成為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隨著奴隸制國家的形成,社會分工和交換的進一步發展,這些城市逐漸變成了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從而開始出現城市和鄉村的對立。
奴隸社會的城市是奴隸制國家的統治中心。在城市中設有奴隸主國家的管理機關,居住著大批國家官吏,駐扎著奴隸主的軍隊,用以鎮壓被壓迫階級的反抗,并向自由平民征收捐稅;大奴隸主也集中在城里,他們在鄉村占有大量土地,用奴隸耕種所得的產品供自己過著荒淫奢侈的生活。
城市也是奴隸社會的手工業、商業中心。
由于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手工業有了進一步發展,并逐漸集中到城市中去。開始時,城市雖然還留有大片農田,居民也沒有和農業完全分離,但農業在城市經濟中已不占主導地位,手工業逐漸成為城市經濟的中心。例如,在古代最大的城市巴比倫(在今伊拉克境內)的城墻附近,集中了織布、皮革、木匠、鐵匠、石匠等手工業。我國商代的都城殷墟長達十里,集中有各種手工業作坊。隨著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商業也相應繁榮起來,商人越來越多地集中到城市,進行商品交換,放高利貸和買賣奴隸,城市成為商業最發達的地方。
城市又是奴隸社會的文化中心。
奴隸主在城里修建了許多官殿、廟宇、劇場、住宅供自己享樂,而鄉村中的勞動人民(奴隸和平民)卻過著極端愚昧,貧困的生活。總之,大奴隸主、貴族、大商人和高利貸者大多聚集在城市,他們利用國家機器和各種經濟手段,對居住在鄉村中的奴隸和小生產者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使他們處于無權、貧困、落后的狀態。在奴隸制度下,城市和鄉村的關系,就是一種剝削與被剝削、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
原始社會沒有完全脫離生產的人,所以不可能有專門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到了原始社會末期,由于生產力的發展,開始出現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分離的萌芽。一些氏族酋長和祭司,因處理日益繁雜的公共事務,便在一定限度內脫離了體力勞動。但是,由于當時生產力的水平畢竟還很低,不可能提供足夠的剩余產品來保證他們完全脫離體力勞動,專門從事腦力勞動。進入奴隸社會后,廣大奴隸被迫擔負了全部體力勞動,并創造出比較充裕的剩余產品來供養少數不參加生產的人,才使得奴隸主貴族和依附于他們的知識分子有可能專門從事管理國家、管理生產、經營商業和科學藝術等活動。這樣,寄生階級出現了,就造成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離,這種分離是適合當時生產發展需要的。恩格斯說:“當人的勞動的生產率還非常低,除了必需的生活資料只能提供微少的剩余的時候,生產力的提高、交換的擴大、 國家和法律的發展、藝術和科學的創立,都只有通過更大的分工才有可能,這種分工的基礎是,從事單純體力勞動的群眾同管理勞動、經營商業和掌管國事以及后來從事藝術和科學的少數特權分子之間的大分工。這種分工的最簡單的完全自發的形式,正是奴隸制。”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為科學、文化和藝術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隨著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離,也就出現了兩者之間的對立。這種對立,首先表現在奴隸主階級脫離體力勞動,專門依靠剝削勞動人民的勞動果實過活,壟斷了從事腦力勞動的特權。奴隸階級被剝奪了享有文化教育,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只能被迫從事沉重的體力勞動。奴隸主根本不把從事體力勞動的奴隸當作人看待,因而把體力勞動也看作是極為下賤事情。在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里,一直存在著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剝削階級為了維護他們的利益,鞏固他們的統治,竭力鼓吹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是合理的。我國奴隸主階級的反動思想家孔丘和孟軻,鼓吹“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就是為了愚弄、麻痹奴隸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以鞏固奴隸主階級的反動統治,這正說明他們是奴隸主階級的忠實代言人。因為奴隸社會的思想意識,是建立在奴隸主對奴隸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的基礎上的一種上層建筑。歷史經驗證明,孔孟的這些反動說教,也是歷代反動統治者奴役廣大勞動人民的精神枷鎖。這種對立,也表現在腦力勞動的內容上,奴隸主從事管理國家、管理生產、經營商業等活動,完全是為了統治和壓榨勞動入民;依附于他們的知識分子所從事的科學藝術活動,也是為奴隸主階級服務的,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超階級的“圣人”。恩格斯指出:奴隸主階級“為了它自己的利益,永遠不會錯過機會把愈來愈沉重的勞動負擔加到勞動群眾的肩上。”
所以,在奴隸社會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對立,實質上也體現了奴隸主和奴隸的階級對立。
城鄉對立、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和階級對立的基礎上的。因此,只要私有制和階級存在,這種對立就不可能消滅。事實上,從奴隸社會開始出現的這種對立,到了封建社會不僅沒有消滅,反而更加發展了;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更把這種對立發展到極其尖銳的程度,這一點,相信我們的工人同志是深有體會的。
要消滅城鄉對立、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就必須消滅私有制、消滅階級;而要做到這一點,則必須經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將改變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狀況。但是,作為剝削階級專政社會的殘余和痕跡的城鄉差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以及反映這種差別的資產階級法權和輕視農村、輕視體力勞動的剝削階級思想,還在散發著臭氣,還不可能一下子消除。對于這種差別,要通過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造逐步加以縮小,同時要提高人民群眾的社會主義思想覺悟;反映這種差別的資產階級法權,必須在無產階級專政下加以限制,必須對資產階級實行全面專政。
同志們,要完全消滅城鄉差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需要我們作長期的斗爭和堅持不懈的努力。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把教育同物質生產結合起來”,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進一步提出了“抓革命、促生產”作為消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差別的一條重要途徑。這種差別的最后消滅,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