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昆侖策網上讀到了《彭華崗:現代新國企有六大特征,引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作者:彭華崗 來源:“澎湃新聞” 發布時間:2024-08-18 09:25:27)一文。文章介紹了8月15日在上海外灘舉辦的“現代新國企研討會”。介紹了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彭華崗在做主旨演講。
文章中介紹了彭華崗對國企改革過程的回顧。他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大致經歷了四個重要階段: 一是從改革開放到黨的十四大,大體上用了15年的時間,通過擴權讓利、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等措施,將國有企業逐步引向市場。二是從黨的十四大到十六大,通過“抓大放小”、困難企業退出、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轉換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等一系列措施,著力解決國有企業走向市場后暴露出來的結構不合理、社會負擔重、歷史包袱多、企業冗員嚴重等問題。三是從黨的十六大到十八大,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從體制機制上實現了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為國有企業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體制基礎。四是進入新時代以來的黨的十八大到二十大,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大背景下,構建了“1+N”政策體系,開展了十項改革試點,推進了“雙百行動”“科改行動”等國企改革專項行動,實施了《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許多改革的基礎任務歷史性終結,許多改革的關鍵問題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國資監管體制更加成熟定型。
從這些文字中我們看到了“將國有企業逐步引向市場”、“著力解決國有企業走向市場后暴露出來的結構不合理、社會負擔重、歷史包袱多、企業冗員嚴重等問題”等詞組。在這里我們不難判斷,在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其基本的指導思想,是要國有企業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
在這里就產生了一個基本問題:
那就是:改革,到底是讓國有企業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還是要按照國有企業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存在和發展的要求來建立市場經濟體制?
這是一個決定國企改革和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我國建立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就是體現在堅持公有制主體和按勞分配主體這兩個基本要求。既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市場經濟,那么,改革的方向應該是市場經濟體制適應按勞分配的公有制企業存在和發展的要求,而不是反過來讓作為市場主體的公有制企業去適應什么市場經濟。
企業作為生產方式的有機體,它是當然的市場經濟主體。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以私有制和按資分配為主,因此按資分配的私有制企業就是市場經濟當然的主體;同樣的道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然是以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因而按勞分配的公有制企業也必然是市場經濟當然的主體。
市場經濟是商品生產者實行商品交換和交易的方式和體系,市場經濟到底采用何種交易方式和體系,只能由市場經濟的主體特點和需要來決定,而不是相反。
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是體用關系,市場經濟體制的形式和特點決定于商品經濟的形式和特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要弄清公有制企業與市場經濟體制的體用關系,并正確地把握這種體系關系。
如果我們真正想建立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那就應該好好地研究國有企業的特點,好好研究國有企業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存在和發展的性質和特點,然后建立與國有企業性質和特點相適應的基本制度。如此,當我們真正使國有企業轉變為獨立的經濟實體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自然就形成了!
在這里我想問的是,四十多年來,我們的專家、學者及有關部門的政府官員,有沒有弄清這個基本問題:
改革,到底是讓國有企業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還是要按照國有企業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存在和發展的要求來建立市場經濟體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