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已經講過,事物中包含的各種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因而有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矛盾之分。那么,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其矛盾的雙方的力量是否是平衡的呢?毛主席說:“無論什么矛盾,矛盾的諸方面,其發展是不平衡的”,“矛盾著的兩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謂矛盾起主導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
這就是說,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在構成矛盾的兩個方面中,居于支配地位的、起主導作用的,決定事物性質的方面;而居于被支配地位的矛盾方面就是次要方面。為什么矛盾雙方必有一方是主要的呢?原因在于矛盾雙方在斗爭中力量不斷消長,造成不平衡的狀態,勢均力敵的情況只是暫時的,相對的,基本的情況是不平衡的,所以矛盾的兩個方面必有一方是主要的。它處于支配地位,并決定著事物的性質。
由于矛盾的兩個方面是不平衡的,事物的性質又是出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所以,馬克思主義者看問題,不但要堅持兩點論,既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而且還要堅持重點論,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堅持重點論,分清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才能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抓住事物的本質。如果不注意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區別,不注意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就會迷失方向而犯錯誤。
例如,政治與業務,政治與經濟,政治與技術是對立的統一。在這些矛盾中,主要的方面是政治,它決定著業務、經濟、技術發展的路線和方向,把(無產階級)政治抽去了,就等于把靈魂抽去了。沒有靈魂就會迷失方向,就會到處碰壁,所以政治第一,政治統帥業務,統帥經濟,統帥技術,既不能顛倒,又不能平起平坐。如果把它們并列起來,就是折衷主義。折衷主義的特征就是把矛盾的兩個方面并列起來,等同起來,不分第一和第二,不分輕重和主次,不分主流和支流,總是這樣也對,那樣也對,似是而非,模棱兩可,實際上是顛倒了主次,混淆了是非,掩蓋了事物的真相,模糊了事物的本質,迷失了方向。折衷主義是詭辯論的一種表現,它是一切修正主義者經常玩弄的手段。列寧說:“把馬克思主義改為機會主義的時候,用折衷主義冒充辯證法是最容易欺騙群眾的。這樣能使人感到一種似是而非的滿足,似乎考慮到了過程的一切方面,發展的一切趨勢,一切相互矛盾的影晌等等,但實際上并沒有對社會發展過程做出任何完整的革命的解釋。”我們反對把矛盾兩個方面平列起來不分主次的折衷主義,但并不是說可以忽視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毛主席說:“應當指出:不能忽略非質方面和非主流方面的問題,必須逐一地將它們解決。”如果只注意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忽視非主要方面,仍然是形而上學的一點論,而不是唯物辯證法的兩點論。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政治與業務的關系問題上,修正主義者時而鼓吹“業務掛帥”、“技術第一”,說什么“生產就是政治”,“技術發展了”就是“最大的政治”,否認無產階級政治的統帥作用,妄想使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不關心無產階級政治,喪失革命警惕,以便他們推行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時而又宣揚“政治可以沖擊其他”,歪曲無產階級政治的統帥作用,破壞“抓革命,促生產”的方針。同時,他們還散布折衷主義,胡說什么講政治“革命第一”,搞生產“還是生產第一”,要“兩頭照顧”,要“輪流突出”。所有這些謬論,表現形式不同,但目的都是一個,就是破壞政治與業務的統一,反對無產階級政治掛帥,實行資產階級政治掛帥,進而復辟資本主義。
毛主席教導我們:“紅與專、政治與業務的關系,是兩個對立物的統一。一定要批判不問政治的傾向。一方面要反對空頭政治家,另一方面要反對迷失方向的實際家。”“政治和經濟的統一,政治和技術的統一,這是毫無疑義的,年年如此,永遠如此。這就是又紅又專。”我們一定要正確處理政治與業務的關系,任何時候都要堅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反對單純業務觀點。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們在一定條件下也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毛主席說:“在矛盾發展的一定過程或一定階段上,主要方面屬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屬于乙方,到了另一發展階段或另一發展過程時,就互易其位置,這是依靠事物發展中矛盾雙方斗爭的力量的增減程度來決定的。”這就是說,任何事物內部都有新舊兩個方面的矛盾,形成一系列的曲折的斗爭。斗爭的結果,新的方面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由次要方面變成主要方面。而一當新的方面對于舊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時候,事物的性質就起了變化。當然,新的方面轉化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往往要經過曲折、反復,有時甚至出現暫時的倒退。但是,無論如何新的方面終歸要戰勝舊的方面的,新事物總要代替舊事物,從本質上說來,新事物是不可戰勝的。矛盾雙方這種轉化過程,新事物戰勝舊事物的過程就是新陳代謝的過程。毛主席指出,“新陳代謝是宇宙間普遍的永遠不可抵抗的規律。”革命者的任務就在于發現新生事物,支持新生事物,積極創造條件,促進新生事物的成長。用這種矛盾轉化的觀點看世界,當前國際形勢一片大好。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各國人民的革命斗爭盡管還會經歷各種困難和曲折,但由于它代表了新的、進步的方面,最后必然要取得勝利。總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有人否認矛盾雙方主次地位的互相轉化的普遍性,認為有些矛盾并不是這樣。例如,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理論和實踐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總是生產力一方、實踐一方,經濟基礎一方是主要的,它們的地位并不是互相轉化。這是機械唯物論的見解,不是辯證唯物論的見解。
毛主席指出:“誠然,生產力、實踐、經濟基礎,一般地表現為主要的決定的作用,誰不承認這一點,誰就不是唯物論者。然而,生產關系、理論、上層建筑這些方面,在一定條件之下,又轉過來表現其為主要的決定的作用,這也是必須承認的。”例如,在革命的客觀需要已經成熟,而缺乏正確的理論作指導的情況下,理論對革命實踐的能否成功就起著決定的作用;在生產關系阻礙著生產力發展的情況下,生產關系的變革對生產力的能否進一步發展就起著決定的作用;在上層建筑阻礙著經濟基礎的發展的情況下,上層建筑的革新對經濟基礎的發展就起著決定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生產關系、理論、上層建筑就變成矛盾的主要方面了。“這不是違反唯物論,正是避免了機械唯物論,堅持了辯證唯物論。”毛主席的這個理論是對唯物辯證法,同時也是對歷史唯物論的重大發展。新、老修正主義者都喜歡宣揚“唯生產力論”,硬說既然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那么只要發展生產力,資本主義就可以“和平長入”社會主義啦,只要發展生產力,共產主義就會自動到來啦。這種謬論,是反馬克思主義、反辯證法的,是機械唯物論。它否定了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的反作用和一定條件下的決定作用,其目的都是為了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反對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的繼續革命,從而復辟和維護資本主義罷了!
當年,毛主席總結我們黨的歷史經驗,諄諄教導我們:一個時期傾向的時候,也有一種主要傾向,但又可能掩蓋著另一要注意可能掩蓋著的另一種傾向種傾向。在反對右傾的時候,就可能出“左”;在反對“左”傾的時候,就可能出右。一種主要傾向可能掩蓋著另一種傾向的問題,實質上就是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及其相互轉化的問題。在注意到一種主要傾向的時候,也要注意可能掩蓋著的另一種傾向,就是要求我們既要充分地看到和抓緊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同時也要逐一解決非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方面的問題;要看到已經出現的問題,也要估計我們還沒有覺察而可能出現的問題,既要看到矛盾的現狀,又要看到矛盾轉化的可能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