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主義的第四個基本特征是:“瓜分世界的資本家國際壟斷同盟已經(jīng)形成”。
由國內壟斷發(fā)展到國際壟斷,這是帝國主義經(jīng)濟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國際壟斷同盟是帝國主義列強在瓜分世界的斗爭中形成和發(fā)展的。資本主義的商品交換,早就造成了世界市場。當各國的壟斷組織瓜分了國內市場、壟斷了本國生產(chǎn)以后,必然要把它的壟斷統(tǒng)治擴張到國外,只有把國內和國外市場全部壟斷起來,維持壟斷價格,攫取高額壟斷利潤才能有可靠保證。隨著帝國主義的資本輸出,各國金融資本紛紛跨出國界,為爭奪投資場所、銷售市場和原料產(chǎn)地而在世界范圍內展開激烈的競爭。這些金融資本都是在國內壟斷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最大的資本家壟斷同盟,實力都很雄厚。這些勢均力敵的壟斷集團,為了避免激烈競爭而引起巨大損失,就可能謀求暫時的妥協(xié),達成國際協(xié)定,形成國際壟斷同盟。列寧把這種瓜分世界市場的各國壟斷資本集團之間的聯(lián)合,叫做“超級壟斷”。例如,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和德國是兩個電力工業(yè)最發(fā)達的國家。1900年的經(jīng)濟危機,德國的電氣總公司把本國電力工業(yè)的七、八個集團并吞成一個壟斷集團。當時,美國的通用電氣公司也同樣壟斷了本國的全部電力工業(yè)。這兩個最大的壟斷集團展開了瓜分世界市場的激烈斗爭。到了1907年,它們簽訂了分贓條約,結成國際壟斷同盟,按各自的實力瓜分了世界市場。因此,列寧指出:“金融資本又引起了直接的分割世界。”
很顯然,國際壟斷同盟的形成是各國國內壟斷組織發(fā)展的結果,是各國最大壟斷同盟向外擴張的結果。國際壟斷同盟的出現(xiàn),標志著全世界的資本集中和生產(chǎn)集中進入到一個新的高得無比的階段。
國際卡特爾就是一種最普通的“超級壟斷組織”。最早出現(xiàn)的國際壟斷組織是1860年的國際制鹽公司,1884年又出現(xiàn)了國際鋼軌卡特爾。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國際壟斷同盟有了更廣泛的發(fā)展。其中一個特點就是“跨國公司”(又叫多國公司、全球公司,由一國或幾國的壟斷資本組成)的出現(xiàn),并日益發(fā)展成為帝國主義輸出資本和對外擴張的極重要的國際壟斷組織。它通過輸出資本和壟斷國際市場,對第三世界國家進行殘酷的剝削和掠奪,榨取高額利潤。
國際壟斷組織之間斗爭的形式經(jīng)常變化,但斗爭的階級內容始終不會改變。國際壟斷同盟是在瓜分世界的斗爭中形成的一種強盜聯(lián)盟,它的出現(xiàn),決不意味著各國壟斷資本的斗爭的消除,而只是一種暫時的妥協(xié)。同盟建立,斗爭繼續(xù)存在。這種斗爭開始可能是隱蔽的,但隨著壟斷組織實力對比發(fā)生變化,隱蔽的斗爭就會轉為公開的沖突,同盟就要瓦解。正如列寧指出的:“斗爭的形式,由于各種比較局部的和暫時的原因,可能發(fā)生變化,而且經(jīng)常在發(fā)生變化,但是,斗爭的實質、斗爭的階級內容在階級存在的時候是始終不會改變的。”
資本家壟斷集團之間,妥協(xié)和勾結是相對的,爭奪和斗爭是絕對的。爭奪世界霸權,攫取高額利潤,始終是帝國主義之間、各壟斷集團之間斗爭的內容。
帝國主義的第五個基本特征是:“最大資本主義列強已把世界上的領土分割完畢。”
帝國主義重新分割世界不可避免。金融資本爭奪世界市場,在經(jīng)濟上分割了世界,必然引起從領土上來瓜分世界。19世紀末,資本主義強國已把世界領土分割完畢。從1876年到1914年,英、俄、法、德、美,日六個帝國主義強國新奪取的殖民地領土有2500萬平方公里。帝國主義國家占有的殖民地已達七7490萬平方公里,約占世界陸地面積的一半以上,并使1450萬平方公里的地區(qū)淪為半殖民地,這樣,帝國主義就把世界上將近四分之三的地區(qū),變成了它們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因此,列寧指出:“世界分割完畢是這個時期的特點。”但是,“所謂完畢,并不是說不可能重新分割了,--怡巧相反,重新分割是可能的、不可避免的”。因為帝國主義瓜分世界“是‘按資本’,‘按實力'來瓜分的”,“資本”和“實力”是隨帝國主義國家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而變更的。隨著一些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在競爭中迅速趕上和超過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時,這些新發(fā)展起來的帝國主義就要求占有與它的力量相稱的殖民地。20世紀初,當?shù)聡慕?jīng)濟力量膨脹得超過英法這些老牌帝國主義以后,德國宰相皮洛夫就叫嚷:“讓別的民族去分割大陸和海洋而我們德國只滿足于藍色的天空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我們也要為自己要求日光下的地盤。”重新分割世界已成不可避免的事情。同時,帝國主義統(tǒng)治集團為了緩和國內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轉移人民的視線,也要從爭奪殖民地中尋求出路。英國殖民主義者謝西爾·羅德斯無恥地說:“要是你不希望發(fā)生內戰(zhàn),你就應當成為帝國主義者”,“應當占領新的領土”。因此,當“全世界已經(jīng)分割完畢的時候,一個壟斷地占有殖民地、因而使分割世界和重新分割世界的斗爭特別尖銳來的時代就不可避免地到來了。” 重新分割世界的斗爭,必然導致帝國主義戰(zhàn)爭,兩次世界大戰(zhàn)就是這樣引起的。
各種形式的附屬國是帝國主義殖民統(tǒng)治的組成部分。帝國主義在瓜分世界的過程中不僅造成了完全占有的殖民地,而且還造成了各種形式的附屬國,它們在政治上取得了一種形式上的獨立,實際上卻在財政、外交等各方面附屬于帝國主義。當時的葡萄牙就是一個處在英國“保護”之下,形式上獨立而財政和外交上沒有自主權的國家。從爭奪西班牙王位繼承權的戰(zhàn)爭以后,英國以保護葡萄牙的名義,換得了向葡萄牙及其殖民地輸出商品和資本的優(yōu)惠條件,換得了利用葡萄牙港灣、島嶼和海底電纜等等的便利。上一個舊中國是一個更典型的形式上獨立,而實際上被幾個帝國主義列強分割霸占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列寧指出:“金融資本和同它相適應的國際政策,即歸根到底是列強為了在經(jīng)濟上和政治上分割世界而斗爭的國際政策,造成了許多過渡的國家的附屬形式。”以附屬國形式出現(xiàn)的殖民統(tǒng)治,仍然是帝國主義殖民統(tǒng)治的組成部分,帝國主義對待不發(fā)達的小國和弱國,從來就是能吞并的就吞并,不能吞并的就尋找代理人實行間接統(tǒng)治。附屬國就是帝國主義實行間接統(tǒng)治的形式,歸根結底,主權仍然掌握在帝國主義宗主國手里。
綜上所述,帝國主義最深厚的經(jīng)濟基礎就是壟斷。列寧指出,“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壟斷階段” 。這一定義,包括了帝國主義的最深刻、最主要的內容。帝國主義的其它特征都是與壟斷聯(lián)系在一起的,又是在壟斷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壟斷決定了帝國主義掠奪、侵略、爭霸、戰(zhàn)爭的本性。壟斷必然引起停滯和腐朽的趨勢。
壟斷使資本主義的一切矛盾空前激化,這種矛盾的尖銳化,是爆發(fā)無產(chǎn)階級革命,用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動力。壟斷決定了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社會主義制度終究要代替資本主義制度,這是一個不以人們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