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什么是真正的社會主義國企”?》一文之后,有位網友說:
“國企是全民所有,誰能代表全民的意志呢?全國人民代表委員會。所以,中央企業的主權應由人大負責監管,地方企業主權應由地方人大負責監管,這樣就有了明確的責任者。”
這個看法是不正確的。因為“國資”與“國企”是兩個概念,“國資”主體與“國企”主體完全不同。
國資是全民所有。這是正確的。
但是,國企不是全民所有,而是勞動所有。
在思考國企性質時,人們通常從“誰投資誰所有”的傳統觀念出發,從而把國企當作類似私營一樣,通過資產投入來盈利的工具的性質一樣,這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完全不懂得社會主義實現公有制是為了“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從而“最后實現共同富裕”的目的。
生產資料公有化的實行,在企業事實上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從而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生產資料公有化的實行同時也消除了大家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也使所謂的產權失去了意義;生產資料公有化的實現事實上還使單個的公有制企業不可能作為獨立的資產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可能性。因此,以公有制為基礎的企業,完全不同于私有制企業:在這種企業中,它只存在勞動所有者,因而只能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它不存在資產所有權的利益要求,卻存在著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因而必須體現勞動所有權;它不能作為獨立的資產實體存在和發展,而只能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也就是說,公有制企業本質上只是勞動者聯合起來,利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通過勞動滿足自己消費需要的過程和形式,只是一種體現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要求的經濟形式,只是一個勞動實體,即勞動者用自己的勞動來滿足自己消費需要的一個經營實體。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要讓勞動者當家做主,是要實現按勞分配。社會主義所以要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就是為了消滅人格化的資產者,從而使勞動者能夠作為生產主體而當家做主;社會主義所以要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就是為了消除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能夠使社會生產過程體現勞動者在勞動投入方面的差別,從而實現按勞分配,滿足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因此,公有制企業,無論是集體企業還是國有企業,性質上它都是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形式,而不是體現產權或資產所有權的形式。
國資,就是生產資料是國家所有或全民所有,它具有全民的或國家的整體性。這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性,與股份制的合資性質是兩回事。國資的所有制性質決定了單個的國有企業不存在獨立的、完整的資產所有者,因而任何一個國企,都不能用企業占用的生產資料來承擔經營責任。
國企是什么呢?
國企既然是勞動者聯合起來,利用國家所有或全民所有的生產資料,通過勞動來滿足大家的消費需要一個經營實體。它必須在保值的前提下運行和發展。
誰都知道,社會主義實現的是按勞分配。按勞分配屬于勞動所有權,因此國企是在勞動所有權的基礎上運行發展的。在這里起決定性作用的基本原則是“誰勞動誰受益”、“誰勞動誰經營”勞權基本原則,而不是像私營企業那樣,按照“誰投資誰受益”和“誰投資誰管理”的產權原則。
國資的主體是全民,因而由代表民意的機構對國資進行管理;國企的主體是勞動者或員工,因而國企由勞動者或員工來選擇管理者自主經營。
國企勞動者聯合起來,利用國資進行生產,但它必須在保值或不損害國資的前提下利用國資。也就是說,真正規范的國企,其經營好壞的特征不是通過資產價值的盈虧表現出來的,而是通過員工的收入波動表現出來的。這是公有制企業作為勞動實體運行和發展的基本特征。
那如何才能使國企如何在國有資產在保值的前提下運行和發展呢?
首先就是通過相應的分配模式來實現:這種模式類似人民公社時期的分配模式,即“補償消耗的、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余下都是自己的”。即在生產結果的分配上優先補償已經消耗的生產資料價值量,從而使國有資產的價值優先得到保證;其次是滿足國家和集體需要的項目扣除,員工的收入則是以余額的形式,最后出現。
在這種分配模式下,企業如果經營得不好,最先減少的是員工收入,然后是企業公共需要項目扣除,然后是交給國家需要的公共需要項目扣除。如果最后要造成國有資產虧損時,這個企業也就到了需要解散的時候了。
其次,國家相關資產管理部門,也需要根據市場價格水平確認每個企業占有的國資價值量,并通過企業分配過程的監督,使國資處于保值狀態。
在《共產黨宣言》的第二部分,馬克思恩格斯也明確告訴我們:“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種手段”(馬克思 恩格斯《共產黨宣言》第39頁,人民出版社1949年出版)。這里的共產主義社會,我們可以把它作為社會主義社會或勞動階級社會來理解。在這里,馬克思恩格斯明確告訴我們,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或者說在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生產資料只是作為滿足勞動者的生活需要的手段而存在的。這與資本主義社會把工人當作資產增殖的手段,恰好是相反。這就是公有制與資本主義私有制在性質上的根本性的區別。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或勞動力商品化條件下,勞動者是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出賣,因而當勞動者進入生產過程時,勞動力的使用及勞動已經屬于資本家或資方,這時的勞動者只是資產者用來滿足其資產增殖的手段而已,它與生產工具、機器、原料等生產資料沒有什么區別,都只是手段而已;反過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在生產資料公有化的條件下,人格化的資產者消滅了,自然是勞動者作為生產主體,自然是體現勞動者的利益要求,即滿足工人的消費價值需要。因此,這里的生產資料反過來成為了工人滿足其生活需要的手段而已。
為什么國企改革改了四十多年還不能成功?還不能完成?
是因為我們的專家和學者對國資和國企的區別缺乏明確的認識,他們把公有制的性質混同于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性質,從而用適用體現產權的私有制企業的觀念、制度和做法來對待體現勞權的公有制或國有制企業,結果是違背了公有制企業必須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必須建立勞權制度的基本要求,違背了公有制企業必須作為獨立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客觀規律。
在《宣言》的第二部分,馬克思恩格斯還進一步指出,共產主義革命需要做到兩個決裂:“共產主義革命就是要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
什么是傳統的觀念:那就就是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相適應的觀念:包括生產力觀念;生產主體觀念;權利觀念;制度觀念;文化觀念等等。
資本主義社會是資產者當家做主,也就是誰有錢誰做主;而社會主義社會是勞動者當家做主,即誰勞動誰作主。社會主義革命必須要實現從“誰有錢誰作主”轉變為“誰勞動誰作主”的觀念轉變。
資本主義社會實行的是按資分配,即生產成果按照投資者的資產量的多少進行收入分配,而社會主義實行的是按勞分配,即生產成果是按照勞動者的勞動量差別進行分配。社會主義革命就是要實現從“資產所有”到“勞權所有”的觀念轉變。
“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主要是要同資本主義所有制及其關系,即資產者占有生產資料、勞動者只占有自己勞動力,從而勞動者不得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來實現。因此,傳統的所有制關系,既是資本主義所有制及其雇傭關系。社會主義革命在實踐上正是要與這種所有制及關系進行最徹底的決裂。
同傳統的觀念進行最徹底的決裂,就是要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生產觀念、主體觀念、權利觀念及制度觀念進行最徹底的決裂。
一方面,我們面對的是只存在人格化的勞動者,不存在人格化的資產者,只存在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不存在資產所有權的利益要求,只能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而不能作為資產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公有制企業;另一方面我們的專家學者卻只有資產所有者的主體觀念,只有產權觀念,只有產權制度觀念,只有適合資產實體的對策和方案,新企業碰到了舊學者,國有企業的改革又怎么能夠成功?怎么能夠完成?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