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一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為什么改革產生了人民群眾缺乏獲得感的問題?”的問題,通過分析我們得到的結論是因為產權改革。產權改革的結果,一方面使我國的經濟發展增長采用了追求資產增殖的方式,這使我國的經濟發展形成了高投資低消費的格局;另一方面,產權改革除了大力發展私營經濟之外,還把鄉鎮企業、大集體企業和中小型國有企業都私有化了,而私有化的結果就是兩極分化,讓少數人發財,多數人走向貧困。產權改革,使我國形成了以私營經濟為主體的經濟格局,而私有化必然會造成兩極分化,使窮人更窮,富人更富;而且還會引發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導致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下降。
四十多年的產權改革,形成了由資本主導的市場經濟體制。而資本主導的市場經濟體制,必然會造成人民群眾缺乏獲得感的現實。
為什么資本主導的市場經濟會使人民群眾缺乏獲得感?
因為資本生產方式所形成的生產力是滿足資產者利益要求的剩余價值生產力,而不是滿足勞動者利益要求的消費價值生產力。
一,生產力具有剩余價值生產力和消費價值生產力的區別。
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是相通用的,生產力只是“社會生產力”的簡稱。它是指在現實社會生產中發生實際作用、能夠生產使用價值的力量的總和,它不僅是一個社會范疇,而且也是一個經濟范疇,不僅包含人和自然的關系,而且包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經濟大辭典》第15頁。張躍慶張念宏主編;海洋出版社1992年8月出版)。
馬克思說過:“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僅影響自然界,而且也相互影響。他們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便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關系,才會有生產”(《雇傭勞動與資本》。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指出:“不論生產的社會影響如何,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始終是生產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離的情況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產因素。凡要進行生產,就必須使它們結合起來”,“實行這種結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會結構區分為各個不同時期”,“在當前考察的場合,自由工人和他的生產資料的分離,是既定的出發點,并且我們已經看到,二者在資本家手中是怎樣和在什么樣的條件下結合起來的一一就是作為他的資本的生產的存在方式結合起來的”(《馬恩全集》第24卷第44頁)。
從這里我們看到,現實中的生產力,都是社會生產力,即都是與一定生產關系結合在一起的生產力。而且在這里,馬克思明確地告訴了我們,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基本特征,即資本主義生產力是作為資本家“資本的生產方式結合起來的”;在《共產黨宣言》則更明確地指出,“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這里把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基本特征講得是非常直白:那就是生產資料居于支配地位,生產勞動只是生產資料增殖的輔助手段而已,處于被動從屬的地位。從這里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在馬克思那里,生產力、社會生產力和資本主義生產力的范疇是非常明確的。
遵從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分析和研究方法,根據社會主義生產力形成的客觀條件和歷史前提,形成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基本范疇,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在商品經濟條件下,財富的形式表現為價值,而不是使用價值。在資本主義所有制條件下,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是通過勞動力的商品化實現的。因此,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勞動力價值或價格處于不變的狀態,生產過程表現為生產資料價值量的增殖變化。它所滿足的是資產者(資本家或股東)對資產所有權的利益要求。我們把這種物支配人的生產力,即形成剩余價值的生產力叫做資本主義生產力,把生產資料受益的要求,稱為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社會要求。反過來,在社會主義所有制條件下,由于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客觀上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消除了人們在占有資產方面的差別,因此,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是通過有酬勞動相結合的,其生產過程表現為公有的生產資料價值量不變,生產過程表現為消費價值量的變化。我們把這種人支配物的生產力,即形成消費價值的生產力叫做社會主義生產力。
生產力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只存在于思維之中。當我們著眼于現實的生產力時,我們發現,任何生產力都是社會生產力,而社會主義生產力可以進一步具體為資本主義生產力、社會主義生產力。
如果我們進一步在商品生產條件下考察社會主義生產力與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區別,發現兩者突出地表現為剩余價值生產力與消費價值生產力的區別之上。也就是說,當我們談到發展生產力時,實質上是有剩余價值生產力與消費價值生產力的根本區別。
二,為什么改革會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缺乏?
為什么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缺乏呢?
因為產權改革所形成的是資本主導的市場經濟體制。而資本生產方式所形成的生產力只是剩余價值生產力,是體現少數資產者利益要求的剩余價值生產力。
改革開放以來,先是農村進行了解散人民公社,農戶個體經營的改革。隨著人民公社的解散,農民本來享受的公共產品,特別是教育醫療衛生環境處于瓦解,而分戶單干,田塊碎片化又妨礙了農業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因而農民收入難以隨著市場化的推進而提高,于是,很快農民僅僅靠種田已經養活不了個人和家庭,農民只得外出打工,成為候鳥一樣在城鄉流動的農民工。
改革開放以來,在產權改革的思路引導下,國有企業進行了打破“鐵飯碗”、“抓大放小”、“分流下崗”、用工合同制等一系列改革,使原來工商企業的員工生存和發展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隨著大量國企的私有化和個體私營企業的發展,我國絕大多數的勞動者由企業主人的角色轉變為私營或民營企業的打工者,成為企業的雇傭勞動者。
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不僅私營企業和轉制企業都廣泛采用了資本經營方式,而且沒有改制的國企,也進行了國有資產資本化的改革,這些企業的員工也采用了身份轉換方式成為合同制工人。
隨著資本生產方式的普遍化,勞動者的獲得與經濟增長的聯系被切割或削弱:資本化的企業的目標是盈利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企業盈利作為生產成果是老板或股東的收益,而廣大員工的工資收入或人工費用,是作為成本出現的,它是企業經營最小化的目標。因此,一個企業經營得越好,其利潤越高,員工的收入相對而言就越低,越是經營得好的企業,企業員工的收入就越是趨向減少的趨勢。對一個企業而言,這種變化趨勢就是勞動收入在企業生產結果中的占比不斷下降;從國家的宏觀經濟而言,就是整個社會的有效需求,隨著經濟總量的不斷增長而趨于下降狀態。這就是資本生產方式發生經濟危機的必然性和客觀性。據統計,到2005年,民營經濟(私營經營)占我國GDP的比重達到了65%,超過了公有制經濟,經過20多年的改革,使我國經濟實現了公有制為主體到私有制為主體的轉變,而從1983年到2005年,我國勞動報酬占GDP的比例為由56.5%下降到36.7%,連續22年下降。這些統計數據清楚地告訴我們,正是所謂的產權改革導致我們勞動者收入隨經濟總量增長不斷下降的趨勢。我國有十四億多人口,勞動者的比例達到了70%左右,勞動者報酬占GDP比例不斷下降,也就意味著我國95%以上的人口的消費水平是不斷下降的。這正是我國長期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經濟發展只能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的根源所在。
三,實現從發展生產力到發展消費價值生產力的觀念轉變,才能使改革和發展有利于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
改革和發展要使人民群眾受益,必須有兩個必不可少的前提:第一是需要大力發展生產力;第二必須大力發展能夠體現勞動者利益要求的生產力。在這里,關鍵是要實現從發展生產力到發展消費價值生產力的觀念轉變。
我國改革的目標不是建立市場經濟體制,而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所以要強調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因為這種市場經濟體制,是體現了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基本特征的市場經濟體制。這里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特征,就是兩個主體所揭示的內容。
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是強調它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客觀上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公有制的實現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使勞動所有權的體現成為生產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權利要求。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本質上是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工本主導的市場經濟體制。按勞分配,顧名思義,它是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屬于勞動所有權。因此,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與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核心要點也就是要建立以勞動者為主體、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勞權經濟為主體。因此,如果說,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以產權制度為基礎,是以資產者為主體、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的市場經濟體制,那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以勞權制度為基礎,是以勞動者為主體、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市場經濟體制。
建立以勞動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市場經濟體制,所形成的就是以消費價值生產方式為基礎的市場經濟體制,或者說是工本生產方式為特征的市場經濟體制,也可以稱為工本為主導的市場經濟體制。而消費價值生產方式所發展的生產力,就是消費價值的生產力,即能夠滿足我國絕大多數勞動者權利要求的生產力。
四,如何才能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首先要實現從發展生產力到發展消費價值生產力的觀念的根本轉變。滿足資產者資產增殖的利益要求的生產力,稱為剩余價值生產力;滿足勞動者消費需要的利益要求的生產力,稱為消費價值生產力。我們只有形成發展消費價值生產力的觀念,建立真正實現按勞分配的消費價值生產方式,才能形成滿足8、9億勞動者利益要求的經濟發展格局。
其次要實現從市場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的轉變。之前的市場經濟,從資本主義社會產生以來的市場經濟,都是與資本經合在一起的市場經濟,是資本主導的市場經濟。我們要從這種市場經濟體制的觀念束縛中解放出來,認識公有制條件下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性質和特點,認識按勞分配條件下的市場經濟體制的特點,認識消費價值生產方式的性質和特點,從而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區別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性質與特點。
第三,要實現從產權改革思路到勞權改革思路的根本轉變。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需要我們從公有制的基本特點出發,建立以勞動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需要我們建立以勞動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制度;把以人民為中心的指導思想落實到經濟體制上來,同樣需要建立以勞動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制度。因此,如果我們建立的是真正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必須走勞權改革的思路,而不是產權改革的思路。
第四,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的改革,需要的是勞權經濟學的理論指導,而不是產權經濟學的理論指導。服務于資本的產權經濟學學者的老母雞,生不出滿足勞動者利益要求的蛋(勞權經濟體制),把希望寄托在產權經濟學者,期望他們提出增強勞動人民獲得感可行方案,就如讓先富起來的人帶動別人致富一樣,是太過天真的想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