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何理解周其仁重回高層視野》(價值目錄2024-05-27 21:03四川)一文中談到:“5月23日,‘消失’許久的周其仁參加了一場規格極高的座談會。”“按照行文順序,周其仁的意見建議集中在‘增強人民群眾改革獲得感’。”文章介紹“在站長看來,其實要理解周其仁,關鍵是一個詞:‘產權’。先不說周老師對制度經濟學大師科斯的推崇,光看他出的書就會明白。這些書其實翻來覆去,就是在講產權問題。”
現在的問題是強調產權,能不能增加人民群眾獲得感?
在中國,所謂的人民群眾是指的什么呢?
中國有14億人口,其中有8、9億的勞動者(包括智力勞動者在內)。如果這8、9億勞動者的利益要求能夠獲得了體現,那么,體現勞動者利益要求的制度,就能使我國14億人口幾乎所有人都能受益。8、9億勞動者加上他們的父母子女,差不多是我國的全部人口。
要使人民群眾受益,必須有兩個必不可少的前提:第一是需要大力發展生產力;第二必須大力發展能夠體現勞動者利益要求的生產力。
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有豐富的物資資料,因而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這個道理很簡單,我們無須多說。
但是,對于必須大力發展能夠體現勞動者利益要求的生產力,這是需要大家重視并認真的探討的重要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產力的發展成就是有目共睹,但為什么廣大人民群眾卻沒有獲得感呢?
根本原因就是我們認識到并注重了發展生產力,而沒有認識到、沒有注重發展能夠體現人民群眾利益要求的生產力一一體現勞動所有權的生產力!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獲得感缺乏的一個突出現象,就是中國GDP增長了,而老百姓掙的錢卻越來越少。對于“為什么中國GDP不斷增長,而老百姓掙的錢越來越少?”的問題,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分析給出的原因是:“根本問題是我們的增長模式有問題。從投入方面看,資本的比重越來越高,勞動的比重越來越低。結果在分配上,資本的收入就越來越高,而勞動的收入越來越低”(《吳敬璉:為什么中國GDP不斷增長,而老百姓掙的錢越來越少?》(中企思智庫))。
為什么“從投入方面看,資本的比重越來越高,勞動的比重越來越低。結果在分配上,資本的收入就越來越高,而勞動的收入越來越低”呢?因為我國進行的是產權思路的改革,建立的是產權制度。所謂產權,就是資產所有者的權利。我國在經過了社會主義革命或社會主義改造之后,就已經消滅了資產階級,社會的唯一生產主體,就是勞動階級,就是勞動所有者。所謂的全國人民,其主體就是勞動所有者。因此,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從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出發,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目標出發,遵循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我們應該進行的是體現勞動者利益要求的改革,進行的應該是讓勞動者當家作主、按勞分配的改革,應該是建立全面體現勞動所有者權利要求的制度的改革一一即勞權思路的改革。但是,我國的改革卻走上產權思路的改革,走上了繼承蘇聯模式、強化和推廣產權制度的改革的道路。
產權改革的結果,一方面使我國的經濟發展增長采用了追求資產增殖的方式,這使我國的經濟發展形成了高投資低消費的格局;另一方面,產權改革除了大力發展私營經濟之外,還把鄉鎮企業、大集體企業和中小型國有企業都私有化了,而私有化的結果就是兩極分化,讓少數人發財,多數人走向貧困。據統計,到2005年,民營經濟(私營經營占我國GDP的比重達到了65%)超過了公有制經濟,經過20多年的改革,使我國經濟實現了公有制為主體到私有制為主體的轉變。而從1983年到2005年,我國勞動報酬占GDP的比例為由56.5%下降到36.7%,連續22年下降。這些統計數據清楚地告訴我們,正是所謂的產權改革導致我國勞動者收入隨經濟總量增長不斷下降的趨勢。我國有十三、四億人口,勞動者的比例達到了70%左右,勞動者報酬占GDP比例不斷下降,也就意味著我國95%以上的人口的消費水平是不斷下降的。這正是我國長期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經濟發展只能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的根源所在。
從國有企業到私營企業,從集體企業到私營企業,原本在公企的職工實現了身份轉換,從名義上的主人轉變為雇傭勞動者,其待遇也必然降低了;私營企業是以老板的盈利的最大化為目的的,職工的工資待遇是能低盡量低,勞動者的收入自然不可能象公有制企業那樣,隨著企業的發展有所增長的。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勞動者的報酬水平不是向上走,而是向下行(或者是絕對減少,或者是相對減少)。不僅如此,還有房改醫改教改,又使勞動者有限的勞動收入被二次掠奪,使得老百姓的消費水平進一步降低。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卻出現了生產過剩的危機,這說明了什么呢?說明了我國的改革陷入了一個重大誤區,這就是產權改革的誤區。
產權改革,使我國形成了以私營經濟為主體的經濟格局,而私有化必然會造成兩極分化,使窮人更窮,富人更富;這也必然會引發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這是人類社會幾千年來,特別是資本主義產生的幾百年來的歷史發展所告訴我們的常識。既然我國進行了如此規模的私有化改革,那出現“GDP不斷增長,而老百姓掙的錢越來越少”又有什么奇怪呢?
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而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之后,我國卻出現了產能過剩、經濟下行的局面,這說明我國的市場化改革掉入了資本主導的市場經濟的陷阱。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誰都知道,社會主義要讓勞動者當家作主,要實現按勞分配。因此,按照最基本的常識,我們要建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應該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建立以勞動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制度一一即勞權制度;但在實踐中為什么反而進行了消滅公有制,否定勞動者當家作主和按勞分配的產權改革呢?
唯一的解釋就是,我國只有市場經濟改革的專家和指導,而沒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專家與指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