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上傳了《勞權經濟學概說》一文后,引發了天知地知的關注,甚至在這個問題上引發了天知地知與龔民的爭論。
天知地知在12樓說:“你說這種企業‘只存在著勞動所有者,不存在資產所有者。’
那就奇怪了,該企業總是要有資產的,那么這些資產難道都是無主之物嗎?”
在14樓又說:“你說這種企業“只存在著勞動所有者,不存在資產所有者。”
那就奇怪了,該企業總是要有資產的,那么這些資產難道都是無主之物嗎?”
在49樓則問:“我現在就想了解一點,你說勞權企業沒有資產所有者,那么它的資產和路邊的野花有什么區別?”
在這里,我想做詳細說明。
公有制企業,例國有企業或集體所有制企業,只有(人格化)勞動所有者,不存在(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是勞權經濟學理論的基本觀點之一。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有三大特點,不存在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只存在人格化的勞動所有者就是公有制的基本特點之一。
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企業,是不存在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的,但有人格化的勞動所有者。而且社會主義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本身就是為了消滅資產所有者。這里說的是公有制企業。公有制企業屬于不同范圍的勞動者所有,例如國有資產國家所有或全民所有;村辦企業的資產屬于全體村民所有。在這里,公有資產的主體與公有企業的主體是兩回事,不要混淆了。
你說,“勞權企業的資產沒有資產者,它的資產和路邊的野花有什么區別?”
那我現在回答你:第一我說的是公有制企業沒有(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而不是說勞權企業的資產沒有所有者,對于這點,我在上面已經作了說明;第二,勞權企業沒有資產所有者,但是勞權企業卻有勞動者。這里的勞動者具有雙重身份:即既是勞動者又是公共的資產所有者,但是,由于勞權企業的勞動者,不論是以個體形式出現,還是以集體形式出現,他或他們都不是完整獨立的資產所有者,因此,勞權企業的員工是不能以資產所有者的身份來取得生產成果的。但是,勞動者作為公共的資產所有者,他卻可以在不損害公有資產的前提下,和其它勞動者一起,利用公有資產,通過為社會提供勞動來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的。也就是說,在勞權企業,公有資產就是勞動者用來滿足自己消費需要的物質手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者利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通過自己為社會提供勞動來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按照“在不損害公有資產的前提下”利用公有資產的要求,就需要在公有資產能夠保值的前提下進行生產經營。因此,勞權企業與產權企業的一個根本區別在于,它的生產結果分配模式是不同的:產權企業的生產結果是先支付工資(即進行勞動力價值補償),然后是滿足其它必要扣除,最后把生產經營成果表現為生產資料價值量的盈虧變化;勞權企業則相反,是先補償生產資料價值消耗,然后進行各種必要扣除,最后才是消費價值量的分解,它是把企業的生產經營結果表現為消費價值量的波動,表現為勞動收入的波動。產權企業破產清算時,先要滿足支付工人工資的需要,而勞權企業解散時,則需要首先補償公有資產的價值。這就是按勞分配企業與按資分配企業的區別所在。
公有制企業,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它是與私有制企業或資本主義企業相區別的兩種生產方式:私有制企業或資本主義企業是剩余價值生產方式,因為勞動者在進廠之前,把自己的勞動力出賣給了資方,因此,當勞動者進入企業時,勞動者作為勞動力所有者,他只是滿足資產增殖的工具或手段而已,因此,私有制企業或資本主義企業的生產主體只能是資產所有者,而私有制企業或資本主義企業也必然且必須作為獨立的資產實體存在和發展;反過來,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事實上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勞動者便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在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的勞動者雖然也具有生產資料公共所有者的身份,但是,在公有制企業中,企業員工無論是以個體方式存在還是以集體方式存在,作為資產所有者,它是不完整、不獨立的,而且由于大家在資產所有方面都是無差別的,因此,公有制企業員工并不存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也就是說,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事實上是消滅了資產所有者,消除了資產所有權或產權賴以生存的基礎。由于以生活消費個體性為基礎的勞動者在勞動所有方面是在差別的,而且能不能反映這種差別并在管理上和分配上體現出來,決定著勞動者能否積極參加生產勞動和參與企業管理,因此,公有制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勞動所有權。因此,公有制企業必須建立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的、且能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制度,公有制必然且必須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
對于公有制企業缺乏產權主體,這在理論界的認識還是比較一致的,明確的 (例如周其仁對公有制企業的性質分析),問題的關鍵在于他們不是站在勞動者的角度來看待公有制企業這一特點,而是站在資產者的立場上來看問題的,結果是把本來是公有制企業優點(社會主義所以要實現公有制正是為了消滅資產所有者,消除產權賴以生存的基礎,從而達到消滅剝削的目的)的東西當作缺點來對待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