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眾號與網友討論相關問題時,有位網友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社會主義經濟學,是什么內容?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理論,也就是商品理論。脫離商品就沒有了經濟。”
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學的內容是什么,對此大家好像是沒有什么概念。我們從列寧對馬克思主義內容的介紹中所了解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主要就是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這三大部分內容。
那么,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又是怎樣的構成呢?
為了講清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從十月革命勝利之后的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變化說起。
一,從傳統的政治經濟學到改革開放之后的在政治經濟學理論結構發生的變化。
傳統的政治經濟學教材,通常是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區分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個部分,進行分別論述。
由蘇聯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寫的政治經濟學教書的結構是三篇結構形式,第一篇講的是資本主義之前的生產方式;第二篇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第三篇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這是1955年的版本。也是比較權威的傳統政治經濟學理論。
由蔣學模主編的《政治經濟學教材》,特點是在全書的第一章,先講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一一生產關系和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基本原理,講了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和科學性。然后明確分為兩個部分:即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其結構與蘇聯教科書版本的結構相類似。這是1980年的版本。
改革開放之后,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出現的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把商品與資本生產方式的原理作為一般原理分列了出來,然后分別講授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即體現從一般到個別的邏輯關系。我女兒在揚州大學讀經濟學專業所用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就是這種做法的典型版本。這是以吳樹青為顧問,由逢錦聚、洪銀興、林崗、劉偉主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在2002年一月出版的版本。此書在導言部分講了政治經濟學的產生、研究對象、任務、研究方法等內容;第一篇以“政治經濟學一般理論”為題,分別講述了生產方式、商品和價值、貨幣和流通、資本、社會再生產及分配等內容。隨后分別是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這樣就形成了三分法的結構。
另有一個做法是按照直接生產過程、流通過程、生產總過程、國家經濟過程、國際經濟過程這樣的結構進行分述。這前三篇的結構與《資本論》的結構相類似。這就是由程恩富 馮金華 馬艷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的《現代政治經濟學》。
當然,在改革開放之后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還有另一種三分法,即由陳征、李建平、郭鐵民主編的《政治經濟學》,其結構也是采用三分法,第一篇導論部分不僅講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方法,生產力發展原理及社會形態變化,而且把商品和貨幣的部分放在了基礎原理部分。這與逢洪林劉版本的政治經濟學是有性質區別的。而在后面兩篇分別是資本主義經濟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而在這后一部分內容則講了社會主義制度、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內容。
從上面的變化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之后,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分歧是巨大的。
大體瀏覽以上各種版本的政治經濟學內容,我覺得存在著的一個主要問題是,雖然各種版本的教科書都按照《資本論》的結構來進行分類的,但事實上對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的理解是不夠全面、不夠深入的。
二,勞權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框架的具體化,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理論總結。
勞權經濟學認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應該分為三大部分:以商品生產為研究對象的商品經濟學;以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為研究對象的資本主義經濟學和以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為研究對象的社會主義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以《資本論》為代表的主要著作,主要是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但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實際上卻是包含商品經濟學、資本主義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經濟學三個部分的,是三個部分構成的一個整體。
《資本論》包含了商品經濟學和資本主義經濟學兩個部分。除此以外,《資本論》在討論資本主義商品生產過程的時候,有時也從類比角度涉及了一些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問題,雖然這些論述是零碎而不系統的,但也可以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學的參考。而在《共產黨宣言》及《哥達綱領批判》等重要著作中,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有關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的基本原理和觀點,這些原理或觀點構成了社會主義經濟學的基本框架。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礎是商品經濟學。以勞動價值理論為代表的商品經濟學是完成形態的理論。也是資本主義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從簡單的商品生產到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發展,從簡單的商品生產到社會主義商品的發展。這種邏輯關系也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商品經濟學與資本主義經濟學和社會主義經濟學是一般到個別的邏輯關系。我們可以把勞權價值論當作一般原理,結合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特點,就得到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特殊規律的系統認識,從而形成資本主義經濟學理論;同樣的道理,以勞動價值論的一般原理,結合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特點,就得到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特殊規律的認識,從而形成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
資本主義經濟學,在馬克思的時代形成,但并沒有中止其發展,這是因為自馬克思主義之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有了新的發展。因此,后來就有了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因此,馬克思主義的資本主義經濟學理論,應該包含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而且我們還應該根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新的發展情況,對資本主義經濟學理論有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
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在馬克思恩格斯那里只是一個基本框架。這是根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規律而對社會主義所有制、社會主義生產力、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及按勞分配等基本問題的初步探討。由于這些觀點并不是以社會主義實踐而形成,因而它需要在真正的社會主義實踐中來檢驗、充實、完善和系統化。從十月革命以來的社會主義實踐,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而在100多年的社會主義實踐,雖然存在最廣泛的是蘇聯模式,這種模式只是一種過渡經濟模式,而不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本身,但是,在我國農業社會主義實踐中,卻形成了真正實現按勞分配的公有制經濟模式,而且這種模式存在了25年之久。因此,我們已經有條件在實踐的基礎上來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了。
勞權經濟學理論,正是在人民公社實踐基礎上形成了經濟學理論。它既是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框架的具體化,又是我國農業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性質和特點的理論概括。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框架中提出了社會主義所有制概念(見《資本論》第一卷第24章)、社會主義生產力和生產方式概念(見《共產黨宣言》第二部分)、按勞分配原理、社會主義生產主體概念、社會主義生產勞動及價值構成概念(見《哥達綱領批判》一書)等內容(具體可以詳細閱讀我的《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述要》一文)。以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框架為指導,對十月革命以來的社會主義實踐進行辨別,發現產權制度與生產資料公有制相結合的蘇聯模式是一種過渡經濟模式。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取得政權之后,為了形成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首先必須實現工業化,因此,這些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進程就多出了一個起過渡作用的工業化階段,與這一階段相適應的就是產權制度與公有制相結合的蘇聯模式。這種過渡經濟模式具有半資本主義(產權制度)和半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性質,而且具有暫時性的特點,因而這種過渡經濟模式的實踐是不能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學的基礎的。但是,在我國農業社會主義實踐中,通過互助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逐漸過渡,建立了勞權制度與生產資料公有制相結合的生產隊模式。這種勞權公有制模式,既體現了勞動者當家做主的要求,又實現了按勞分配。因此,它事實上正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提到的“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從這一模式的實踐出發,形成關于社會主義生產力及發展要求理論,形成了勞動者生產主體及勞動所有權利益要求理論、形成了消費價值生產方式理論、形成了勞動實體理論、形成了工本及消費價值規律的理論,形成了按勞分配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理論。
三,勞權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自然發展和必然發展。
馬克思在《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宣言》中曾經提到:“圍繞用立法手段限制工時問題而展開的斗爭所以更加激烈,撇開利潤貪求者的驚慌不談,是因為這里的問題涉及一個大的爭論,即構成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實質的供求規律的盲目統治和構成工人階級政治經濟學實質的由社會預見指導社會生產之間的爭論。因此,十小時工作法案不僅是一個重大的實際的成功,而且是一個原則的勝利;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第一次在工人階級政治經濟學面前公開投降了。但是,勞動的政治經濟學對資產的政治經濟學還取得了一個更大的勝利。我們說的是合作運動,特別是少數勇敢的‘手’獨立創辦起來的合作工廠。對這些偉大的社會試驗的意義不論給予多么高的估價都是不算過分的。……”
注意,這里馬克思兩次提到的政治經濟學的性質的區別:前一次提到的是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與工人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區別,這種區別體現在供求規律盲目統治與社會預見指導社會生產的區別。后一次提到的是勞動的政治經濟學與資產的政治經濟學的區別,這種區別在于合作工廠一一即公有制企業的產生。
根據馬克思的論述,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兩個本質區別:
第一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是工人階級的經濟學與資產階級經濟學的根本區別:即,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屬于勞動階級的經濟學范圍,而西方經濟學屬于資產階級經濟學的范圍。這一區別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立場與基本觀點的區別:即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是從勞動所有者的立場和勞動所有的基本觀點來觀察和研究問題的,而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是用資產所有者的立場和資產所有的基本觀點來觀察和研究問題的。
第二是勞動的經濟學與財產的經濟學的區別:即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以勞動為對象的經濟學,是以活勞動、勞動能力價值化為研究對象的經濟學;而西方經濟學是以財產,以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為對象的經濟學,是以生產資料、資產增殖為研究對象的經濟學。
由前面兩個區別,我們自然會由勞動的經濟學必然會過渡到勞動所有權的經濟學,由財產的經濟學必然過渡到資產所有權的經濟學。因此,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第三個區別是勞權經濟學與產權經濟學的區別。也就是說,勞權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從工人階級的經濟學、勞動的經濟學向勞動者權利經濟學的自然發展,也是必然發展。
四,有了勞權經濟學理論,才有了真正的(實踐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
西方經濟學或流行的政治經濟學理論是“一權論”(產權論)或“一本論”(資本論),這兩種理論都沒有能夠走出剩余價值生產方式,沒有走出資本的生產方式。而勞權經濟學理論卻是“兩權論”(產權和勞權)或“兩本論”(資本和工本)。勞權經濟學已經進入到了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之中,因為它探討的已經是消費價值生產方式或工本生產方式。兩者的主要區別是什么呢?
“一權論”或“一本論”的觀點是:
一本:即資本;
一種社會生產力:即以生產工具為主的生產資料居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
一種生產主體:即生產資料所有者或資產所有者;
一種權利要求:即資產所有權的利益要求;
一種生產方式:剩余價值生產方式;
一種經濟實體:即生產資料實體或資產實體;
一種企業:即作為生產資料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
一種企業制度:即產權企業制度;
一種生產方式:即剩余價值生產方式;
一種市場經濟:即以生產資料實體為基礎的市場經濟;
一種經營機制:即按資分配經營機制。
流行的經濟學理論,把現實的社會生產模式都歸納為資本的生產模式呀產權經營方式,從而用產權理論或資本理論來說明一切。
“兩權論”或“兩本論”的內容則是:
兩本:即資本和工本。私有制企業采用資本經營方式;公有制企業采用工本經營方式。
兩種社會生產力:即生產資料居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和生產勞動居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
兩種生產主體:即資產所有者和勞動所有者;
兩種權利要求:資產所有權利益要求和勞動所有權利益要求;
兩種生產方式:剩余價值生產方式和消費價值生產方式;
兩種經濟實體:生產資料實體和生產勞動實體;
兩種企業:作為生產資料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與作為生產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企業;
兩種企業制度:產權企業制度和勞權企業制度;
兩種生產方式:剩余價值生產方式和消費價值生產方式;
兩種市場經濟:以生產資料實體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和以生產勞動實體為基礎的市場經濟;
兩種經營機制:以剩余價值量即剝削收入的波動為特征的按資分配企業經營機制與以消費價值量即勞動收入的波動為特征的按勞分配企業經營機制。
勞權經濟學理論,把現實的生產模式區分為兩種生產模式,即資本生產模式和工本生產模式;產權經營方式和勞權經營方式。因此,勞權經濟學理論認為應該用資本生產原理和產權觀念來解讀產權型企業或資產實體;應該用工本生產原理和勞權觀念解讀勞權型企業或勞動實體。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