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到《屈炳祥:<資本論>與馬克思生產力社會屬性的思想》一文。作者談到,“生產力并不只是一種純自然的經濟范疇,它還是一種社會范疇,具有一定的社會屬性。對我們今天的社會來說,生產力本身又有一個‘姓資’‘姓社’的問題。之所以如此,這是由從事生產活動的人及其所依賴的社會生產關系,尤其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決定的。”
生產力,本來就是一個簡稱。生產力的全稱是社會生產力。因此,生產力本來就是社會生產力。
但是,社會生產力也只是一個抽象的范疇。當我們進一步考察社會生產力時,需要把這個社會生產力具體到某個社會生產力,例如,封建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社會主義生產力等等。我們要發(fā)展生產力,就必須明白,我們發(fā)展的是社會主義生產力。而要發(fā)展社會主義生產力,首要的問題就是要弄清社會主義生產力區(qū)別于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基本特點和發(fā)展要求。如果你連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基本特點和發(fā)展要求都不知道,天天喊著發(fā)展生產力,那是隔靴搔癢,解決不了真問題。
一,經濟學界的一個重大偏差,就是把生產力僅僅理解為物質生產力,而沒有理解為社會生產力。
屈炳祥先生在文章中談到:“自從接受馬克思主義科學以來,人們的思想深處就一直存在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認為生產力只有一種自然屬性,或物的屬性。因為生產力,所指的就是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創(chuàng)造滿足自身需要的物質產品的能力,它反映的只是人同自然之間的一種物質變換關系。”
現代社會生產的物質產品,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商品存在著兩重性,那么形成商品生產的能力是不是也存在著嚴重性呢?類似的還有,生產商品的過程是不是具有兩重性?生產商品的企業(yè)是不是具有兩重性?作為企業(yè)制度是不是具有兩重性?即使從這些常識來理解,我們也應該知道生產力本身也是具有兩重性的。
從商品生產的角度看,形成使用價值的生產力屬性,表現為生產力的自然屬性,而形成價值的生產力,表現為生產力的社會屬性。也就是說,任何一種生產力,它都是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
著眼于生產諸要素結合的形式、關注生產力結構、規(guī)模、布局、時序和運籌等方面的特點和規(guī)律,從而為制訂最合理最有效的決策提供理論基礎和指導原則,這是生產力經濟學研究對象的內容。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力的社會屬性,是生產力滿足人類需要方面的運動性質和特點,它的內容表現為生產力基本的結構特征和發(fā)展要求。在特定的社會所有制條件下,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的特殊方式,決定了相應的生產方式,即必然的生產主體及利益要求所規(guī)定的生產過程的實質及特殊的成果形態(tài)。
把生產力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當作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這是理論界的一個重大誤區(qū)。
二,認識社會生產力,要形成明確的社會主義生產力概念。
生產勞動和生產資料是構成生產力的兩個基本方面,其相互關系決定了社會生產方式的特點,從而也決定了社會生產力的特點和性質。
在《共產黨宣言》的第二部分,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在這里的“共產主義社會”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科學社會主義社會,也可以理解為勞動階級社會。
在這里,馬克思恩格斯明確告訴我們: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基本特征是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一一即生產資料居于主要地位并起決定作用,活勞動只是資產增殖的手段。相反,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基本特征則相反,是勞動者居于主要地位而起決定作用,生產資料只是滿足勞動者消費需要的手段。從這里可以看出,社會主義生產力與資本主義生產力的本質區(qū)別,不是在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上,而是表現為生產力的結構特征上,表現在生產勞動與生產資料的相互關系的特征上。
“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即生產資料,“活的勞動”即生產勞動?;顒趧映蔀橘Y產增殖的手段,而資產增殖一一即剩余價值即成為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因此,資本主義生產力,我們也可以稱為剩余價值生產力,資本主義生產力本質上就是剩余價值生產力。
“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一一即生產資料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種手段,很顯然,這里的生產目的已經變成了消費價值一一滿足全體員工消費需要的價值量。因此,社會主義生產力,我們也可以稱為消費價值生產力,社會主義生產力本質上是消費價值生產力。
是的,當我們說到勞動力,說到生產資料時,從自然屬性看,它們沒有什么區(qū)別,都是形成使用價值的生產能力。但是,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的特殊方式,決定了生產主體和生產目的的區(qū)別,從而也決定了社會生產性質的區(qū)別。在當代社會,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具體結合方式的區(qū)別,使社會生產力的兩個方面一一生產勞動和生產資料的相互關系形成了明顯的區(qū)別:當生產資料居于支配地位時,社會生產力本質上表現為剩余價值生產力;當生產勞動居于支配地位時,社會主義生產力本質上表現為消費價值生產力。
三,認識社會主義生產力性質和特點,還必須形成消費價值生產力觀念
有位網友認為生產力本身沒有階級性,因而沒有什么社會主義生產力與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區(qū)別。他說:
“生產力,即人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三要素:1,勞動者,2、勞動工具,3,勞動對象。還有人把勞動工具與勞動對象合并,統稱“生產資料”。這樣生產力變成了二要素,即勞動者與生產資料。這兩種說法沒有什么根本性的區(qū)別,內容與含義也是差不多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是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根本的動力。它們的關系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具體一點就是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決定生產關系性質。生產力本身是沒有階級性的。不存在什么社會主義生產力,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區(qū)別的。”
“先說,勞動者,即使用生產工具進行生產勞動的人。那些不不進行生產勞動的人。就不屬于生產力的范疇了。勞動者在進行生產勞動中,是沒有階級性的。如那個富士康公司,招工生產手機,電腦。無論是在什么國家,是在中國,在美國,還是在印度等等,工人的安排,生產工序,流水線等等都是一樣的。沒有什么性質的變化。中國人可以到美國去打工,美國人也可以在中國找工作,沒有什么區(qū)別。可見在生產過程中的勞動者是沒有什么階級性的。中國的工人,美國的工人。在工廠里是一樣的。而且經常的是干一樣的活。”
“然后我們再說生產資料。即勞動工具與原材料。就更談不上階級性了。日本的機床,汽車,美國的電腦,手機。到中國來,其本身是沒有任何變化的。如果我們說日本的機床,汽車是資本主義的機床,到了中國就變成了社會主義的機床。美國的手機,在美國是資本主義手機,到中國就變成了社會主義手機能這樣說嗎?顯然是不能機床無論是在日本,還是在中國,其本身的結構變化發(fā)生任何變化的??梢娚a工具本身也是沒有任何階級性的。如果有什么變化的話,就是勞動者,生產工具被誰擁有,生產出產品被誰占有。而這些變化就不是生產力的變化了,而是生產關系的變化了。”
“生產資料和勞動處于什么地位,本身就是生產關系,不是生產力性質,這里還是混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者的界限,混同了兩類不同性質的事物”。
首先,“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這兩句話中的活勞動是工人或勞動者,是正在進行的勞動,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是生產資料,或者說是“死勞動”。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結合狀態(tài),是不是生產力具體的存在狀態(tài)呢?如果是生產力的具體狀態(tài),怎么不能說是生產力自身的關系呢?難道社會生產力不是生產勞動與生產資料結合而形成的生產產品或商品的能力?難道生產勞動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不是生產力本身形成的特點表現?
商品生產過程是有二重性的:它既是使用價值的生產過程,又是價值的形成過程。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商品生產過程,從使用價值的形成過程看,它是勞動者使用勞動工具作用于生產對象而形成特定使用價值的過程;從價值形成過程看,它是生產資料吸取剩余勞動形成剩余價值的過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商品生產過程,從使用價值的形成過程看,它與資本主義條件下的使用價值形成過程是沒有區(qū)別的,而從價值形成過程看,它是勞動者用自己的勞動參與生產過程形成消費價值的過程。因此,從物質生產力的角度看,社會主義生產力與資本主義生產力沒有什么區(qū)別,其性質和特點因形成使用價值的不同而不同;而從社會生產力的角度看,資本主義生產力本質上表現為剩余價值的生產力,而社會主義生產力本質上表現為消費價值生產力。
其次,生產力與任何其它事物一樣,既可以從其發(fā)展水平的角度來考察,也可以從其構成要素或方面的結構特征來考察。
這位朋友談到“生產資料和勞動處于什么地位,本身就是生產關系,不是生產力性質,這里還是混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者的界限,混同了兩類不同性質的事物”。這個說法顯然也是錯誤的。生產資料和生產勞動的關系,本身是生產力中人的方面與物的方面的相互關系,它是生產力結構特征的體現,至于這種結構特征同時也決定著相應的生產關系,決定著生產關系的特征,這樣表述才是恰當的。
從上面的討論中,我們已經知道,由于生產商品的過程是二重性,既是使用價值的生產,又是某種價值的生產。從物質生產力的角度看,企業(yè)所形成的生產力的性質沒有區(qū)別的,它體現的是社會生產的自然屬性,但是從社會生產力的角度看,企業(yè)所形成的生產力是有明顯的性質區(qū)別的。譬如同樣是工程師,在富士康和華為工作,他們所形成的生產力性質有什么樣的區(qū)別呢?從企業(yè)生產結果看,富士康作為產權型企業(yè),其生產成果是歸老板的利潤,因而企業(yè)的生產性質上屬于剩余價值的生產,企業(yè)所形成的生產力,即為剩余價值生產力;華為實行的是按勞分配,企業(yè)的生產成果是按照員工的責任結果和貢獻進行分配的,作為企業(yè)生產成果的企業(yè)盈余性質上屬于消費價值。因此,華為企業(yè)所形成的生產力,叫做消費價值生產力。
四,社會主義要發(fā)展的不是資本的生產力,而是工本的生產力。
當我們以現實的社會生產力為考察對象時,它總是以一定的社會所有制為基礎的生產力。例如,當我們說到資本主義生產力時,它就是以生產資料的資產者所有制與勞動者只占有自己的勞動力為前提條件的。在這樣一種所有制條件下,勞動者只能通過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換取生活資料。因此,資本主義生產力是在勞動力商品化條件下形成的。資本家或股東投入貨幣資產,購買需要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然后通過組織形成現實的生產力。因此,資本主義生產力就是資本的生產力。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資料實現了公有制。因此,人格化的資產者消滅了,因而勞動者成為了唯一的生產主體。同時也由于生產資料公有制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因此,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不僅勞動者是唯一的生產主體,而且其利益要求也表現為勞動所有權。因此,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形成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化的基礎上的,即通過勞動者按照報酬勞動的方式與公有的生產資料相結合形成的生產力。由于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勞動者只能在保值的前提下使用公有資產,因此,社會主義生產力是作為勞動者工本的生產力存在的,社會主義生產力就是工本的生產力。
現在我們用股份制企業(yè)模式與生產隊模式作一比較,就立即明白資本生產力與工本生產力的區(qū)別了:
股份制企業(yè)的生產主體或老板是誰?股東。股份制企業(yè)的經營目標呢,那就是資產增殖,更通俗一點說,就是每股收益的不斷增長。股東取得股利的本是什么?資本,即股東投入企業(yè)的資產量占企業(yè)資產總量的比例,即占股比。一個股東的股份數量占有企業(yè)股份總量的比例越大,他受益也就越大,因此,占股比就是股東資本的量化體現。
那建立工分制的生產隊的生產主體或老板是誰?社員。生產隊的經營目標呢?就是社員收入最大化。更通俗一點說,就是工分單價的不斷提高。那社員取得收入的本是什么?工本,即社員投入生產隊的勞動量占勞動集體勞動總量的比例,即工分比。一個社員的工分占生產隊工分總量的比例越大,他的收益也就越大,因此,工分比就是社員工本的量化體現。
資本生產力的發(fā)展是以股東資產的增殖狀態(tài)為衡量標準的。股東的資產增殖幅度越大,那么說明資本生產力的水平越高。它是以物質財富的增長為中心,一切以服從股東們的財富增長為目的。其動力機制就是資本投入、資產增殖,資產的擴大投入,資產的進一步增殖,如此不斷循環(huán);工本生產力的發(fā)展是以勞動者的生活水平的擴大、豐富和提高為目的的。其動力機制是工本的投入、勞動者的消費價值水平的提高,勞動投入能力增強并再投入,一切以擴大、豐富和滿足勞動者消費需要為中心,如此不斷循環(huán)。
資本的生產力是以資產者為主體,它表現資產者利用自己占有的資產吸收勞動者剩余勞動的能力;工本的生產力是以勞動者為主體,它表現勞動者發(fā)揮自己勞動潛力的狀態(tài)。
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可以說明工本生產力與資本生產力的性質區(qū)別:
在人民公社時期,一對夫婦兩個勞動力,除了要負擔一、兩老人的生活需要之外,有三、四個孩子是幾乎普遍的情況。而社員所以愿意生養(yǎng)三、四、五個孩子,是因為在一般情況下,負擔這些孩子從出生到成家的生活需要基本不成問題。這是在我國農業(yè)還僅僅是在以體力和畜力為基礎的農業(yè)生產的水平上的情景。
現在,50年過去了。夫婦兩個勞動力,那怕都是打工,有了一個孩子之后,就不再或者不愿再生第二胎了。原因很現實,因為生不起,你不能確定自己能夠負擔兩個孩子從出生到成家的生活需要,你不能確定自己的收入能夠負擔孩子之后讀書、買房、結婚等所需要的支出。
誰都知道這50年來的社會生產力有了長足的發(fā)展,但為什么現在的勞動力的簡單再生產(夫婦兩個勞動力至少要能夠負擔兩個孩子從出生到成家的生活需要才能維持勞動力的再生產)難以維持呢?
因為過去和現在的生產力事實上有資本生產力和工本生產力的區(qū)別。當改革之后我們把主要的方向和精力放在資本的生產力發(fā)展上時,工本生產力就處于萎縮狀態(tài)。這也是有14億人口的我國進入負增長的根本原因所在。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所以我們要發(fā)展生產力。但是,生產力只是一個簡稱,生產力本來就是社會生產力。如果你的認識只是停留在物質生產力的認識水平上,那說明你還在讀小學。從物質生產力的認識上升到社會生產力的認識,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入門基礎。
而一旦我們進一步來認識社會生產力時,我們會發(fā)現,這社會生產力仍然只是一個抽象的、一般的名稱?,F實中沒有脫離個別的一般,所謂的社會生產力只是具體社會生產力的抽象而已,例如封建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社會主義生產力等等。只有當我們面對具體的社會生產力,例如封建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社會主義生產力時,我們才真正地摸到了社會生產方式的門前。
當我們說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時,實際上我們必須解決兩個基本問題:一是認識社會主義生產力區(qū)別于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特點和發(fā)展要求,由此,我們才能真正知道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內涵,從而進入社會主義的大門;一是要了解我國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特點和發(fā)展要求,由此,我們才能真正怎樣建立適合中國生產力性質和特點的生產關系,從而進入中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大門!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