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文章對小資產階級在沒有雇傭勞動情況下的生產過程進行了政治經濟學的分析,分別對小商販或手工業者以及小農的生產交換過程進行了分析,說明了小生產者的兩重性即同時具有私有者和勞動者的身份,同時還要注意到小資產階級不斷淪為無產階級的趨勢。
2.文章很詳盡地通過剖析兩個典型小生產者的例子,向我們展現出了小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同時也指出了小資產階級基于其社會經濟地位和生產方式所導致的尷尬階級處境。這對于未來的革命,尤其是做當下的階級分析革命準備工作來說是十分有意義的。
前言
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來源于封建社會中的小生產,而列寧說:“小生產是經常地、每日每時地、自發地和大批地產生著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小生產在保留的基礎上由于小生產者的相互競爭使得一部分小生產者破產了,變成了無產階級,而存活下來的小生產者變成了后來的資產階級,存活下來的小生產者把其他破產的小生產者的生產資料集中后,便進入了社會化的大生產,這便帶來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人類社會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我們可以知道,市場經濟的邏輯和規律就是競爭導致壟斷,壟斷導致霸權,在霸權形成后,資本主義也發展到了最高階段,而我們今天所談到的小生產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的。
正文
一.小生產者的兩重性
小生產者即是勞動者也是私有者,所以這也導致了他們的兩重性。小生產者根據其生產資料的多少,就會讓他們在勞動者的角色和私有者的角色中倒向一方。
小生產者階級即小資產階級在沒有雇傭勞動力時,其扮演的角色偏向勞動者,這類勞動者自己掌握小部分生產資料,幾乎不會將自己的勞動力作為商品在市場上流通;而當小生產者購買了市場中的勞動力來使用,那么他扮演的角色就會偏向私有者,即便他們自己也會參加勞動。
我們現在從兩方面來說一下小生產者的生產過程,即沒有雇傭勞動力的情況和有雇傭勞動力的情況。
二. 在沒有雇傭勞動力的情況下,小資產階級的生產過程
小商販或者手工業者的交換方式
1.他們所認為的真正的利潤
對小生產者自己而言,正常的目的是為了利潤或者是為了錢,當然前一種說法更多一些。為了方便理解和解釋,我們假設有一個不雇傭勞動力的、經營小便利店的小生產者,一般從他們的視角出發,這個小生產者是賺取的所謂利潤是進貨價和銷售價的差價,他們的利潤來源于自己的賤買貴賣。比如,一個小生產者進貨了一箱500ml的可樂(一箱共24瓶),每瓶的進貨價為2元,一箱是48元;但是在實際賣貨的銷售價肯定不能是48元,因為這意味著白忙活了一場,支出48元,回來也是48元,所以為了得到利潤,必須要貴賣這箱可樂。這位小生產者根據市場上的通用的售貨價每瓶3.5元,將這箱可樂賣了出去,這就意味著他原本支出48元,回到口袋里的錢則是84元,錢比原本投入的多出了36元,而在他們看來這個便是利潤。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可以發現這種思路的問題所在,如果要獲得所謂更多的利潤,問什么不將價格抬到更高來賣呢?48元的成本,我1000元來賣出不行么?這顯然是違背常識的,那么這個84元的售貨價格標準是從何而來的呢?是從市場標準,而市場的標準來自于這個商品的交換價值,我們不可能將一團棉花去和一塊金條去交換,即便是供需多么的不平衡,由于他們的價值根本不對等,所投入的必要勞動時間相差過多。所以我們發現了,我們所假設的這位小生產者并不是不想這么做,而是他們不能這么做,因為這不是等價交換,不能得到整個人類社會秩序的認同,所以說這個84元的銷售價是不得已這么定的。我們知道商品的交換價值決定了商品的價格,那我們排除一系列不占據決定因素的次要影響因素,我們就假設價值和價格相等。那么剛才所描述的經濟活動就會變成這樣:這個小生產者將一箱價值48元的可樂買入,而賣出的可樂則是一箱價值84元的可樂那么這中間變化的價值36元是代表著什么呢?,(有人可能要用供求等影響因素來反駁這個關系,但是這種影響因素已經被我們排除了。如果說這其中的價值屬于無中生有,那么我想請問,在不考慮供需的情況下,誰會多花一倍的錢去購買一個價值遠不如所花的錢的商品呢?難道所有的買家都是白癡嗎?)
2.真正的利潤
我們現在換一種角度來看,我們的這位小生產者支出了48元來購入一箱價值48元的可樂。而在真正放在架子上銷售前,我們這位小生產者也付出了自己的勞動,如將這箱可樂放入庫房,在從庫房拿出一點放到架子上。我們假設這位小生產者將價值48元的可樂全都擺在架子上,而這花了一個小時(這一個小時包括來回去庫房取貨的過程和擺在貨架上的過程)。那在這一個小時的勞動中,我們價值48元的可樂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呢?沒錯,可樂發生了空間上的變化,而且是我們的這位小生產者做出的有用功或者說是他創造的價值。他在這一個小時勞動中生產了一種產品而這種產品的價值就等于他所創造的價值,所以最終被銷售的價值84元的可樂的價值構成應是這樣:
可樂(48元)+ 【 消耗的生產資料的價值(運輸工具,庫房,貨架等)+小生產者自己創造的價值 】(36元) = 亟待銷售的可樂(84元)
?。ㄉa資料在被損耗了之后,交換價值就不及全新的未使用過的生產資料,這就像二手商品的交換價值不及一手商品,因為制造他們曾經也是一種產品,在消費他們時,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會有所減少。)
根據上面的等式,我們發現我們的小生產者錯誤地將對自己生產資料損耗的那部分價值和自己創造的價值當成了盈利或者當成了利潤,但是這實質上只是將自己擁有的東西變成了 貨幣,也就是將小生產者自己的勞動能力即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部分耐久度變成了貨幣的形式。這也就能夠說明了為什么這位小生產者沒有在我們剛剛所規定的情況中將這箱價值48元的可樂再以48元的價格賣出(不把影響價格的次要因素算進去,這里默認價值和價格相等)。因為這不像這位小生產者所認為的,是白忙活一場且沒有多出來的貨幣,這本質上是在進行一種不等價的交換,這意味著將自己的生產資料和勞動能力免費送人,是一種虧本的商品交換。
我們的小生產者將自己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變現為貨幣,用來交換階級再生產和勞動力再生產所需要的等價物,與此同時,他還要為自己生產資料的修繕和換新來交換所需要的等價物。小生產者要不斷的進行這種循環:消耗——購買——再消耗——再購買……,但是一旦這種循環進行不下去,小生產者就要面臨著變賣生產資料成為無產者的風險即從小資產階級成為無產階級。(當然這其中消耗和購買的是自己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
小農(自耕農)的交換方式
我們在之前的小節講了小生產者即小資產階級中的小商販的生產過程,以及盈利方式或者是交換方式,那現在我們再來觀察一下同樣屬于小生產者的農民的交換方式。
我們這里的小農是指的自己擁有自己的土地,不用交地租且不使用雇農的那部分農民。
小農要每年購買一次或兩次的勞動對象即種子和植物秧子等等,然后將這種勞動對象用自己的生產資料(土地)外加自己的勤勞工作,將原來的種子變成果實,而果實則凝結著原來種子的價值,土地損耗肥力的價值,自己在勞動的時間中創造的價值。我們知道這種作物凝結的價值量不是很低,因為光投入的勞動時間就有半年到一年的時間(不同地區的熟制有所不同,如東北地區多為一年一熟,到了中原或者嶺南就是一年兩熟或者兩年三熟,海南則有一年三熟),但是為什么現在這種農作物的價格反而很低呢?
因為社會平均生產率大大提高,而自耕農的生產資料的先進程度和生產效率和社會化大生產的效率相比是難以較量的。自70年代末的農村“大包干”后,農村的機械化進程停滯,并且農村的生產關系倒退了30年,作為小生產者的農民維持小生產,而在大包干前的集體的機器設備的數量也不夠每家每戶去分,所以多數的農村的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系在八九十年代退回到了封建末期,直至到了新世紀,農村生產的機械化才重新開始發展起來。但在城市資本主義的社會化的大生產的沖擊下,農民的小生產依然是難以維系。
因為農業的小生產和社會因素的影響下,這導致了自耕農的交換方式有什么變化呢?
我們來思考一卡,自耕農可以變現為貨幣的有生產資料和自己的勞動力,但由于我們剛剛說的社會因素,最終出售的價格只能不斷的下降,這也不等不使小農放棄轉移在產品中的部分價值,沒錯,這個被放棄的價值就是自己創造的價值。
而為了要滿足小農的交換方式,順利地將自己的勞動產品變現為貨幣,他們只能壓低他們可控的價值部分,那就是自己創造的價值;在他們將自己的農產品變現為貨幣后,他們一般用這個價值進行勞動力的再生產,而其他的部分用來維修勞動工具或者購買新的肥料來保持土壤的肥力,和購買新的生產原料即種子和秧子。
我們來把這些具像化表示一下,假如所在地區的熟制為一年一熟,一戶農家要在自己的一畝土地中種植500斤的玉米,得到成熟的玉米需要花8個月的時間,玉米種子是每袋25元,要種兩袋的種子,土地要用的基肥要用50千克,每千克2.5元,苗期用的化肥要用15千克,每千克1元,最后成熟的玉米的出手價為每斤2元。
農作物的價值構成如下:
農作物的價值(1000元)= 種子等原料的價值(50元) + 土地損耗的價值即補充土地肥力的價值(150元) + 自己創造的價值(800元)
(勞動工具的價值暫時忽略不計)
這是在理想情況下,這說明了,他這八個月中,每個月創造了100元的價值,這部分錢是要他滿足自己8個月的勞動力再生產和階級再生產的費用,然后將剩下的錢接著去購買種子,化肥,最后種出農作物后再交換成貨幣,再進行這種循環。
但多數情況是什么呢,如果說我們的農作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更少,而且玉米的價值在整個社會的范圍內,平均的交換價值為800元,情況就大為改觀了。
農作物實際上凝結著1000元的價值,但是卻作為凝結著800元的價值的商品出手了,但是我們的小農為了繼續這種小生產,還要購買價值200元的生產資料和原料,所以他只能壓縮自己的生活成本到600元,用這筆錢去購買生活必需品,去養育自己的子嗣,這也是為什么農民越種地越窮的原因所在。
即便是農民貸款去升級了自己的生產資料,讓自己的生產機械化,這雖然使自己的個人勞動生產率跟上了社會勞動生產率,但是這頂多還是只能實現自己勞動所創造的價值的等價交換,而與此同時還需要考慮負債以及利息。這意味著最后為了還款,還是不得不要壓縮自己的勞動力再生產的成本,一但難以償還欠款,就會失去自己的土地甚至住房,徹底淪落為無產階級。
小資產階級的和無產階級的交換方式的區別。
這和無產階級將自己的勞動力作為一種商品投入到市場中有什么本質上的不同呢?區別在于他們沒有生產資料來不斷的變現為貨幣,而且只有勞動力能變現為貨幣。
小資產階級靠自己的勞動和自己的生產資料來維持自己的階級再生產和勞動力再生產,以及他們依靠他們所認為的這種利潤或者盈利,不斷的進行等價交換, 交換來貨幣為自己所用,這種個體的經營方式不僅不會致富,而且不穩定。細心一些就會發現這里存在兩個問題:
如何保證生產資料和勞動力能順利變成貨幣?或者說凝聚了這兩者價值的產品如何順利地變成貨幣來完成生產資料的維修和恢復以及滿足自己的需要?
如果我們的小生產者的年歲很大,勞動力的再生產需要較大的成本,而且生產資料也是很舊的使用價值也即將耗盡,維修和換新也需要支付更多的貨幣成本。那么如果想繼續維持這種生產,但是單靠個人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變現無法滿足自己的生產資料換新和勞動力的再生產,為了避免淪落為無產階級,繼續維持自己小資產階級的階級地位,應該怎么辦?
當然,這兩個問題都是建立在一個大前提的基礎上,那就是不雇傭勞動力,而拋開了這種大前提,商品的生產過程就會改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