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常語境中,生產勞動指創造物質財富的勞動,如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建筑業等中的勞動;不創造物質財富的勞動,如教師、醫生、演員等的勞動,是非生產勞動。但政治經濟學中的生產勞動側重點是體現特定社會生產關系本質的勞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即能為資本家創造剩余價值的勞動;只創造使用價值的勞動,是非生產勞動。馬克思本人的分析集中在《資本論》和《剩余價值論》中,對生產勞動的定義看來十分明確,是資本在生產過程中雇傭為生產剩余價值的勞動,而他對非生產勞動的概念則定義為不是生產性的雇傭勞動。因此,生產勞動只涉及工人在其中被組織起來的那種關系,而不涉及生產過程的性質也不涉及產品的性質。歌劇演員、教師和油漆房屋的人完全像汽車司機和礦工一樣,也可被資本家雇來從事智力勞動而獲益。這就是決定他們是從事生產勞動還是非生產勞動的標準。生產勞動概念使馬克思方法論提升為從勞動出發的整體主義分析方法,建立了政治經濟學的科學研究綱領。
按照一般理解,不創造價值的勞動肯定也不創造剩余價值,因為剩余價值是價值的一部分。如果一個人不從事物質生產,那他肯定不參與剩余價值生產,所以他得到的工資只是瓜分工人的剩余價值。
但馬克思的理解是不同的,生產工人的界定要從生產關系開始分析,即他是否處于雇傭勞動關系之下,而不是從是否從事物質生產角度界定。也即,不創造價值的勞動者,是有可能生產剩余價值的,不創造價值的人是可能成為總體工人的一部分的。
關鍵問題是:不創造價值的勞動可以是生產勞動嗎?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馬克思比較認可的、比較傾向采取的概念。
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五篇第十四章“絕對和相對剩余價值”,馬克思講到,“勞動過程最初是抽象地,撇開它的各種歷史形式,作為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來考察的……如果整個勞動過程從其結果的角度加以考察,那末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表現為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則表現為生產勞動……這個從簡單勞動過程的觀點得出的生產勞動的定義,對于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絕對不夠的。”上面所說的簡單勞動過程就是指是否從事物質生產,這是從人和自然的過程來考察的,也就是從事物質生產的勞動才可能是生產勞動。但馬克思認為這個定義是不夠的,那么馬克思認為怎么不夠?生產勞動應該怎樣界定?針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方面的巨大變化,馬克思講了兩層意思。
第一,生產勞動的概念擴大了。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進步和社會分工協作的發展,“正如在自然機體中頭和手組成一體一樣,勞動過程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在一起了。后來它們分離開來,直到處于敵對的對立狀態。產品從個體生產者的直接產品轉化為社會產品,轉化為總體工人即結合勞動人員的共同產品。總體工人的各個成員較直接地或者較間接地作用于勞動對象。因此,隨著勞動過程本身的協作性質的發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擴大。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某一種職能就夠了。上面從物質生產性質本身中得出的關于生產勞動的最初的定義,對于作為整體來看的總體工人始終是正確的。但是,對于總體工人中的每一單個成員來說,就不再適用了。”不過,這種變化,不是由生產的社會形式引起的,而是由勞動過程本身協作性質的發展即由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的。
第二,生產勞動的概念又縮小了。馬克思接下來說:“另一方面,生產勞動的概念縮小了。資本主義生產不僅是商品的生產,它實質上是剩余價值的生產。工人不是為自己生產,而是為資本生產。因此,工人單是進行生產已經不夠了。他必須生產剩余價值。只有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或者為資本的自行增殖服務的工人,才是生產工人。如果可以在物質生產領域以外舉一個例子,那末,一個教員只有當他不僅訓練孩子的頭腦,而且還為校董的發財致富勞碌時,他才是生產工人。校董不把他的資本投入香腸工廠,而投入教育工廠,這并不使事情有任何改變。”也就是說,如果A作為孤立的生產者,A生產出一把斧頭,按照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計算,值8h,小生產者B生產出一頭羊,值80h,于是B的一頭羊跟A的10把斧頭交換。這是商品交換的最基本的場景,但這種場景描述的是小生產的價值交換過程,事實上,資本主義大生產已經消滅了小生產,一個工人如果不參加資本主義生產,他實際上是沒辦法生產出一件完整的商品的,也就是作為小生產的價值創造已經被資本主義歷史性的消滅掉了。此時資本主義已經把生產勞動的概念縮小了,即只有幫助資本生產剩余價值的工人才是生產工人。
所以,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勞動又有了新的規定性。“生產工人的概念決不只包含活動和效果之間的關系,工人和勞動產品之間的關系,而且還包含一種特殊社會的、歷史地產生的生產關系。這種生產關系把工人變成資本增殖的直接手段。”就是說,由于生產的社會屬性,從勞動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統一的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看,生產工人即雇傭勞動關系下的無產者,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為資本增值服務,工人才成為生產工人或總體工人的一部分。
就是說,即使是生產物質資料的勞動,甚至是生產物質資料又創造價值的勞動,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也不一定是生產勞動。只有當這種勞動同時為資本帶來剩余價值時,它才是資本主義意義上的生產勞動,否則就是非生產勞動。
在這種條件下,原先不直接跟物質生產相關的勞動,例如教育、醫療、科研(如果嚴格按商品生產、價值的概念,教師、醫生、科研人員原本是不創造價值的,不屬于工人),由于都已經被雇傭勞動關系所占領,教師是被教育資本驅動、為校董貢獻剩余價值的,醫生是被醫療資本雇傭、為私立醫院貢獻剩余價值的,科研工作者是被科研公司雇傭、為科研公司貢獻剩余價值的,他們都已經不作為孤立生產者參加社會生產了,他們也成了全社會生產剩余價值的一份子,也成了總體工人的一部分。
在此基礎上,我們所說的工人階級或無產階級的概念也要隨之改變了,只要是處于雇傭勞動關系之下、以工資收入為主要收入的人都是無產階級。即便一個行業不創造價值,例如金融業,但這個行業已經高度資本化,大多數勞動者都是被雇傭的,大多數銀行職員(例如柜臺的服務員)都是以工資收入為主要收入的,他們也都是無產階級的一部分。不能因為金融業是非物質生產部門,就說金融業里面沒有一個無產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