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張藝英 馬黎在《政治動員視野下的集體經濟發展路徑——以人民公社時期四川戰旗大隊為例》(2024-03-21烏有之鄉· 來源:開放時代雜志公眾號)一文中談到:“自1962年《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頒布,我國農村集體經濟制度基本形成,在該體制下,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生產與分配原則,即土地等生產資料歸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三級所有,以生產隊為生產與核算單位,實行按勞分配的分配原則,生產大隊和生產隊負責公益事業和社員福利等。”“新時期之初,這一制度被知識界批判為烏托邦的,追求絕對平均主義的‘農業社會主義’思想,認為正是這一不符合馬克思經典理論的合作化和集體化(生產關系的變革先于生產力)路徑導致了我國生產力的落后和農民的極度貧困。”
在這段敘述中,作者談到了幾個關鍵性的問題:
1,在新時期初,知識界認為人民公社制度是追求絕對平均主義的烏托邦;
2,知識界認為人民公社制度不符合馬克思經典理論;
3,知識界認為人民公社導致了我國生產力的落后和農民的極度貧困。
在本文,我們討論第二個問題:
人民公社制度是不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
以下我們分別從社會主義所有制、按勞分配及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三個角度來看一看人民公社體制符合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
一,人民公社體制與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所有制理論。
現在我們來討論第一個問題,人民公社制度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所有制理論是怎樣的關系。
什么是社會主義所有制?
在《資本論》第一卷,馬克思是這樣說明的:
“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占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資本論》第一卷第832頁,1975版本)。
在這里,馬克思為我們指明了三種不同的社會所有制:封建社會所有制;資本主義社會所有制和社會主義社會所有制。
“靠自己勞動掙得的私有制,即以各個獨立勞動者與其勞動條件相結合為基礎的私有制”,即封建社會的私有制。
“以剝削他人的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即為資本主義私有制。
第一個否定,即資本主義私有制對“以各個勞動者與生產勞動條件相結合為基礎的私有制”的否定。而否定的否定,即第二個否定,則是社會主義所有制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否定。
對于第二個否定形成的所有制,馬克思明確地給我們指明了它的基本特征:第一,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第二,是在協作和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基礎上的;第三,是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
在這里告訴我們,1,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不是重新恢復封建性質的小私有制形式;2,社會主義所有制是一種個人所有制;3,社會生產是由生產資料和生產勞動兩個方面構成的。既然社會主義這種個人所有制是以土地和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為基礎的。那這里的個人所有制,就是生產勞動的個人所有制,或者說是勞動投入的個人所有制。
按照馬克思的理論,社會主義所有制是在土地和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個人所有制。這里的個人所有制是勞動者的個人所有制,更具體地說,是勞動投入的個人所有制。
采用工分制的生產隊社員是現代社會條件下的勞動所有者。在生產資料公有化的條件下,人格化的資產者(地主或資本家、股東等)已經被消滅,因而勞動者是唯一的生產主體,由于生產資料公有制本身也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因此,社員是以勞動所有者的身份出現的,他的權利表現為勞動所有權,并通過勞動投入的數量體現出來。因此,生產隊需要采用工分制來計量社員投入的勞動量的差別,并按照社員所得工分的差別來分配年終的生產成果。在這里,工分制體現的就是社員勞動投入的個人所有制。
人民公社的生產隊模式,在土地和生產資料方面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在勞動方面由由于采用了反映勞動狀態的工分計酬形式,來體現社員勞動狀態的差別,并在產品分配上體現了這種差別,從而體現了社員勞動投入的個體性質。因此,在勞動所有方面是實現了勞動者勞動所有的個體性的特點。也就是說,生產隊的所有制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以土地和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個人所有制,即在消除了資產所有差別基礎的勞動投入的個體所有制。這種個體所有制通過工分制這種按勞分配制度得到體現。
由此可見,人民公社制度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所有制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二,人民公社體制與馬克思主義的按勞分配思想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理論,不僅要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而且同時也必須實現按勞分配。因此,我們還需要弄清人民公社體制是不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按勞分配理論?在考察人民公社所有制的特點之后,接下來我們就是要弄明白,人民公社體制有沒有實現按勞分配。
首先,我們知道,按勞分配,顧名思義,是勞動者的權利要求,屬于勞動所有權。因此,只有在建立了全面體現了勞動所有權的前提下,按勞分配才有可能實現。
在人民公社的生產隊,在管理上建立的是社員大會、隊委會領導下的隊長負責制,體現的是社員的勞動管理權;在分配上生產隊采用工分分配制度,體現的是社員的勞動分配權。也就是說,人民公社的生產隊模式,是建立了勞權制度的公有制經濟模式。由于生產隊建立了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制度,因而它具備實現按勞分配的前提條件。
其次,生產隊的生產結果分配模式是“補償消耗的、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余下都是自己的”。在這種分配模式中,最后作為生產成果、以余額出現的,即是用于勞動者個體消費的價值量。在這種生產結果分配模式中,首先通過優先補償生產資料消耗價值,從而把生產資料轉移價值量與社員新創造的價值量進行了區分,從而把社員的收入分配限定在新創造的價值量之內;其次在這種生產結果分配模式中,又通過不同范疇的公共需要項目扣除,把勞動者公共需要的價值量與個人消費的價值量進行了區分。這一區分使國家范圍的公共需要和集體范圍的公共需要能夠隨著集體生產的不斷發展而同時得到滿足。對于生產隊進行了生產資料消耗的優先補償和公共需要項目扣除之后的價值量,再按照社員個人工分累計量進行分解,從而滿足社員的個體消費需要。
社員與社員之間,是干多干少不一樣,干得多的社員一年可有400多工,而干得少的只有200-300工;生產隊干好干壞不一樣,好的生產隊,工分的單價可以達到1.00元以上,不好的隊,工值可能只有0.2-0.3元。同樣的一個強勞力,同樣的工分,在好的隊你可以一年收入400多元,而不好的隊可能只有100-200多元甚至幾十元的收入;搞得好的生產隊社員會有余糧,而搞得不好的生產隊呢,要吃國家返銷糧,甚至要外出討飯。
生產隊是獨立核算的經濟實體,社員的收入高低,社員能不能吃飽肚子,完全決定于社員個人的勞動狀況和生產隊的集體生產狀況。因此,這是實實在在的按勞分配。不存在什么平均主義。
按資分配的企業,采用的是資本經營方式,資產者以自己的資產為支點去經營,通過資產增殖的方式進行擴張,是多數人為少數人打工的增長方式,是一種兩極分化的生產方式,因而它的差別會拉得很大;而在實現按勞分配的條件下,勞動者憑借的是自己的勞動投入能力取得收入,因而,每個勞動者只有在不斷提高自己的勞動能力的前提下才能提升自己的收入水平。因而,按勞分配的經營方式是一種共同富裕的生產方式,它表現出的差別當然也不會有按資分配造成的那種差別大。這是許多人把生產隊的分配誤解為平均主義的原因所在。
從人民公社的分配體制看,以生產隊為基礎的集體生產模式不僅是公有制的生產模式,而且是體現了勞動所有權,實現了按勞分配的模式。它與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必須實現按勞分配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三,人民公社體制與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關系。
社會主義是一種什么樣的生產方式,它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區別是什么呢?關于這一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事實上已經做了明確的回答:
“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種手段”。對于這里的“共產主義”,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作過說明:“我們今天所說的是這樣的共產主義社會,它不是自身基礎上已經發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
在這里,馬克思恩格斯為我們明確了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根本區別: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生產資料居于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因此,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要求主要表現為資產所有方面的要求,表現為資產所有者對資產所有權的要求。因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即是以資產所有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的生產模式,即資產增殖的模式,或者叫做剩余價值的生產模式。現在在西方國家最典型的剩余價值生產模式,即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采用股份制企業制度的生產模式。這種模式我們用一個簡化的公式來表示,就是:
生產資料私有制+產權制度=生產資料私有制+股東大會、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按資分配制度(股份制);
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是生產勞動居于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因此,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要求主要表現為生產勞動方面的要求,表現為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要求。因此,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即是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生產模式,即勞動價值化模式,或者叫做消費價值的生產模式。生產隊模式,采用工分制的生產隊公有制經濟模式,就是典型的消費價值生產模式。這種模式我們也可以用一個簡化的公式來表示,就是:
生產資料公有制+勞權制度=社員大會、隊委會領導下的隊長負責制+按勞分配制度(工分制)。
從十月革命勝利到現在,社會主義實踐已經有了100多年歷史了。除了蘇聯人建立的產權公有制模式之外,在我國農業社會主義實踐中產生了勞權公有制模式。這后一種模式,即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即消費價值生產方式。因此,社會主義是消費價值(計劃經濟條件下為消費品)生產方式,既有其理論根據,即《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理論根據,也有社會主義實踐中的依據。
現在我們來看一看人民公社的生產隊模式,它是一種什么樣的生產模式?
1,所謂生產隊就是社員聯合起來,利用公有的土地和生產資料,通過勞動來滿足自己消費需要和公共需要的生產模式。生產隊模式,從生產資料方面來看,是集體所有制,土地和生產資料歸社員公共所有;生產隊模式,從生產勞動方面來看,它是個體所有制。由于生活消費的個體性(家庭),因而勞動者的勞動屬于個人所有。
2,作為生產隊生產主體的社員,是具有身份兩重性的:既是公共的生產資料所有者,又是勞動所有者。但是,由于公有制本身消除了人們在生產資料所有方面的差別,因此,社員的利益要求表現在勞動所有方面,而不是資產所有方面。因此,生產隊所采用的分配方式是按勞分配方式,即在社員參加生產勞動時,生產隊采用工分來計量社員投入的勞動量,并在年終分配時按照勞動者提供的勞動量進行糧食和現金等消費價值或消費品的分配。因此,生產隊本質上一種消費價值(消費品)生產方式。
3,生產隊由于其管理體制一一社員大會、隊委會領導下的隊長負責制和分配體制一一工分分配體現體現的是勞動者的勞動所有權。因此,它本質上是以勞動者為主體的、以工為本、以滿足勞動者利益要求為目的的。
由此可見,人民公社的生產模式,正是與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思想相一致的生產方式一一即消費價值生產方式,即既是以土地和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模式,又是體現了社員勞動個體性的生產模式;不僅僅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模式,同時又是實現了按勞分配的生產模式,即勞權公有制模式。
通過以上三點分析,我們得到的結論是:人民公社的生產模式,就是與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科學社會主義基本思想相一致的生產模式,既是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生產模式,又同時實現了按勞分配的生產模式,即消費價值(消費品)的生產模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