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先生喜歡把改革前的公有制叫做“計劃公有制”(見《產權與中國變革》原版序言第三頁)。因為這些公有制都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公有制,或者說是與指令性經濟體制相聯系的公有制。而如果要更符合實際一點,應該叫做過渡公有制,更為恰當一些。因為如前面的文章所述,采用計劃經濟時期的公有制經濟性質上只是一種過渡經濟模式。
一般認為,改革前我國的公有制形式有兩種: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和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都是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也都排除了依靠生產資料所有權而無償占有他人勞動的剝削關系。從這些方面看,集體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是屬于同一類型的,都是社會主義所有制。與全民所有制不同的是:集體所有制不是全社會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而是以一個個集體經濟為范圍的部分勞動群眾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一種公有制。一個集體經濟內部人們在生產資料占有關系上的平等,這是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與生產資料私有制相區別的特點。人們在生產資料占有關系上的平等只限于一個集體經濟內部而不能擴展到全社會的勞動者,這是集體所有制同全民所有制相區別的特點(參見蔣學模《政治經濟學教材》1980年7月版)第213-214頁)。
這是按照所有制來分,過渡時期公有制分為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但是,如果按照企業的性質來區分,過渡時期公有制實際上是分為三種形式的:
一,建立在全民所有制基礎上,采用資產經營的國營企業;
二,建立在集體所有制基礎上,采用資產經營的社隊企業;
三,建立在集體所有制基礎上,采用勞動經營的生產隊。
這三種企業在所有制上都是公有制,但是由于建立的企業制度不一樣,因而企業的性質也是不同的:
1,建立在全民所有制基礎上的國營企業,由于建立的是產權制度,而全民所有制本身又從資產所有上排除了它作為獨立的資產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可能。因此,所謂的國營企業實質只是一個生產組織,而不具有經濟實體性質;
2,社隊企業,其生產資料屬于公社或大隊所有,而企業勞動者雖然具有公共所有者的身份,但是,即便他們以集體形式出現,在資產所有方面也不具有獨立性,因此,在建立產權制度的條件下,社隊企業和國營企業一樣,也只是一個生產組織,而不具有經濟實體性質。
3,生產隊的土地及其它生產資料屬于生產隊所有,屬于公有制經濟。但是生產隊所建立的分配和管理制度卻是勞權制度,即它是按照勞動者的集體生產成果和勞動者個人投入勞動量的多少來進行分配的,其生產隊的隊委會和隊長也是由社員選舉產生的。因此,生產隊實質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
這就是說,在計劃公有制中,有一種集體經濟一一建立勞權制度的生產隊是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存在和發展的;而其它兩種公有制一一國營企業和社隊企業都作為生產組織存在和發展的。
因此,在十月革命勝利之后到社會主義國家實現工業化為止的這一過渡階段內,實際存在著的只有兩種基本的公有制經濟模式:一種是產權制度與公有制相結合的產權公有制模式,這是最典型的蘇聯模式,主要分布于工商等城市經濟領域;另一種就是與公有制相結合的勞權與公有制相結合的勞權公有制模式,這主要是我國人民公社的二十多年的農業社會主義實踐中。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主要是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基礎上,認識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重要區別,從而明確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但是,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只是建立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動規律基礎上的、對未來社會的原則性的規定和設想,以及如何進行社會主義運動的方針提示。如果我們要真正認識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特點及其規律,還必須從現實的社會主義實踐出發。因此,認識社會主義實踐中公有制經濟模式的基本區別還是十分重要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