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除了一個國家不同朝代之間的縱向相似,還有不同國家的橫向相似。
前者具備相似條件的原因是因為歷史總是螺旋上升的。而后者具備相似條件的原因是因為國家雖然不同,但其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社會發展進程總是一致的。
西方的二十世紀初,經濟從自由競爭邁向資本壟斷,從而走向帝國主義道路。而我們從建國開始,花了75年,基本上也結束了自由競爭階段。
于是,我們有理由做一個中西方的比較,為更好認識西方百年后的東方,做一個注腳。
在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經歷了深刻的變革,這一時期的三位思想家——列寧、希法亭和霍布森——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資本主義的新階段進行了理論闡述。
他們的著作——列寧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希法亭的《金融資本》以及霍布森的《帝國主義》——雖然在理論側重點和分析方法上存在差異,但都試圖揭示資本主義發展的新趨勢和內在矛盾。
本文將概括梳理三位作者的主要觀點,比較三者之間的不同,并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總結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
### 列寧的《帝國主義論》
列寧在《帝國主義論》中提出了帝國主義的五個基本特征: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導致的壟斷組織的形成、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的融合形成的金融資本、資本輸出的重要性、國際壟斷同盟的形成以及世界領土的瓜分完畢。列寧的理論強調了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加劇,尤其是資本輸出和金融資本的統治,以及這些矛盾如何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沖突和戰爭。列寧認為,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階段,是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向壟斷過渡的結果,也是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前夜。
### 希法亭的《金融資本》
希法亭在《金融資本》中分析了資本主義最新發展階段的特征,特別是金融資本的形成和作用。他將資本分為三個階段:高利貸資本、銀行資本和金融資本,并探討了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的結合機制以及金融資本的形成過程。希法亭認為,金融資本通過銀行系統控制工業資本,形成了金融寡頭,這些寡頭在經濟和政治上都擁有巨大的影響力。他的理論強調了資本的集中和金融資本在資本主義發展中的中心地位。
### 霍布森的《帝國主義》
霍布森在《帝國主義》中從經濟和社會角度分析了帝國主義的根源,指出資本過剩和投資需求不足是導致資本家尋求殖民地和海外市場擴張的主要原因。霍布森認為,帝國主義是由于資本過剩而產生的,資本家為了尋求更高的利潤,轉向殖民地和海外市場。他的理論強調了經濟擴張和對外投資對帝國主義形成的影響。
### 三者比較
列寧、希法亭和霍布森的理論在分析資本主義發展和帝國主義階段時,各有側重。列寧的理論最為全面,他不僅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經濟特征,還探討了帝國主義的政治和軍事后果。希法亭的理論則更側重于金融資本的形成和作用,以及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的結合。霍布森則從資本過剩的角度出發,強調了對外擴張的經濟動機。
### 辯證關系
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我們可以看到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首先,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在不同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從自由競爭到壟斷,再到金融資本的統治,這一過程體現了資本主義發展的辯證法。其次,三者的理論雖然側重點不同,但都圍繞著資本主義的壟斷趨勢、金融資本的作用以及帝國主義的形成和發展進行分析,這反映了理論與實踐、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最后,三者的理論在不同程度上都預示了資本主義的危機和無產階級革命的可能性,這體現了資本主義社會歷史發展的辯證法。
總結來說,列寧、希法亭和霍布森的著作為我們理解資本主義的壟斷趨勢、金融資本的作用以及帝國主義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理論資源。盡管它們在某些方面存在差異,但都揭示了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新特征和新問題。通過比較和分析三者的理論,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和發展規律,以及這些矛盾和規律如何影響著世界歷史的進程。?
本文結論:
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的世紀。
但這一次,我們是重復西方的老路走向帝國主義,還是有所發展和創新走出一條東方的社會主義新路呢?
我們拭目以待的同時,需要為心中的理想社會而奮斗!
我是不喜歡帝國主義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