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里面有復雜的階級成分,要以馬列毛主義為準批判著繼承。
原編者按
1.沒有永恒的道德,只有特定歷史時期下的道德;沒有全民的道德,只有階級的道德。階級敵人可以利用現有道德中的落后部分來攻擊無產階級專政搞開倒車,馬列毛主義者也可以剔除現有道德中的落后部分來助力改造社會。
2.我們既要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重拳出擊,又要鼓勵“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社會主義下的道德必須是用來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新道德,這是我們走向共產主義的一塊基石。
聲明:本文旨在闡述筆者對剝削階級道德的一點看法。真正要批判剝削階級道德,要在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中進行。
古今中外的剝削階級幾乎都認識到道德對于專政的重要性。在階級社會,法律和道德是鉗制人類行為的兩大規則。法律一般是有明文規定的,是由專政機關(如監獄和法院等)擔保實行,是統治階級專政的措施,也可緩解統治階級內部之間的矛盾。而道德不同有的有明文規定,有的并沒有。道德更多的是依靠社會力量(如輿論和各種社會組織)來實行,因而對被統治階級只有教化和規訓作用。這二者都為統治階級服務。統治階級必須是道德法律兩手抓。秦亡于二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秦朝統治者只是簡單而又粗暴地用法律來統治國家,并沒有用更為廣泛的道德來維護統治。西漢武帝時,武帝就吸取秦的教訓,采用董仲舒的建議,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此后,禮教就逐漸成為剝削階級愚弄人民的劊子手。
法律自身的階級性一目了然,在現代資產階級國家中只看憲法,就能判斷出一個國家的國體(國家是為那一階級服務)。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分兩方面來看。一是階級性,這是主要的,二是社會性是一般來講是次要的。為什么這么說呢?道德中的一些規則的的確確是分階級的,比如:血親復仇、忠君、搞投機等。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時代這些行為的看法是不同的,是被那些時代的生產力所決定的。從社會性的角度來看道德中的某些規則,只從內容來看似乎不隨地吐痰之類是符合社會利益的。其實不然,這些的確是為社會利益所服務的,甚至在共產主義社會中仍長期存在,但是在階級社會中具體實施這些規則是就有階級性-維護統治階級的社會秩序。恩格斯的話在這里是極為精辟的。
如果我們看到,現代社會的三個階級即封建貴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各有自己的特殊的道德,那么我們只能由此得出這樣的結論: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的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汲取自己的道德觀念。
我們駁斥一切想把任何道德教條當做永恒的、終極的、從此不變的道德規律強加給我們的企圖……。我們斷定,一切已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狀況的產物。而社會直到現在還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所以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它或者為統治階級的統治和利益辯護,或者當被壓迫階級變得足夠強大時,代表被壓迫者對這個統治的反抗和他們的未來的利益。
在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中,道德所扮演的角色略有不同。在社會主義社會中,隨著國家的自行消亡,法律也會消亡,道德就會日益成為束縛人們行為的唯一準則,在
共產主義社會中就只有道德了。這時道德并不為某一階級所服務,是為全人類服務,也就是說道德會回歸到社會領域,不含一點兒階級性的內容。這也就衍生出一個問題,就是無產階級怎樣對待剝削階級的道德?
我的回答是批判為主,繼承為輔。前文所述,道德在歷史的一般規律中是為剝削階級所服務的。有沒有被壓迫階級階級的道德?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戰國時的“為富不仁”和秦末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等。這些都是隨著所屬社會的主要矛盾的發展所興起的,這些革命又往往走向失敗,所以流于今世的不多。而且那些道德也有不少歷史局限性,照搬全抄肯定是不行的。而那些成功的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除外),革命成功的被壓迫階級立馬陷入下一個時代的主要矛盾,成為新的剝削階級,不可避免地滑向反動一方。他們的道德也要批判。繼承方面,我們要看到革命階級中的先進成分并發揚光大。就算是剝削階級的道德也有歷史價值,用做毒草進行批判,其中有些東西還是可以修改加以利用。總之就是批判地繼承,先批判后繼承。
這就又涉及到批判方法的問題。我認為要以馬列毛主義為標準,它是一把尺,衡量著人類歷史的所有道德。批判是一定要放在社會主義時期,由人民群眾參與,現在我們是不用道德為我們的革命行為而辯護,我們是馬列毛主義者這一點就夠了。在研究古今中外的道德時,要講究實事求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剝削階級的學者為了他們的利益去1 習L-11內幾/曲解那些道德的本意-把特殊規則一般化,把特殊規則一般化。在“圣人”孔夫身上尤為
明顯。
總結:道德里面有復雜的階級成分,要以馬列毛主義為準批判著繼承。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蝸牛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