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是一門什么樣的科學呢?這首先要從它的研究對象談起。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生產關系。恩格斯明確指出:“經濟學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歸根到底是階級和階級之間的關系”。人們之間的生產關系是怎樣發生的呢?這就要從人類的生產活動談起。毛主席說:“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但是, 剝削階級的許多思想家,都否認這一點。他們不是鼓吹人類社會是按照上帝旨意發展的邪說,就是散布英雄創造歷史的謬論。 這些所謂的思想家,抹煞了一個極其簡單的事實,就是人們首先必須有吃、穿、住,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活動。人們要吃、穿、住,就必須進行生產活動。所以,直接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構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沒有勞動人民的生產活動,人類就不能生存,社會就不能發展。這是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
要生產,人們就要結成一定的相互關系,孤立的個人是沒法進行生產的。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為了進行生產,人們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關系,才會有生產。”人們在生產過程中所結成的這種關系,就叫生產關系。在階級社會里,這種關系歸根到底表現為階級關系。
生產關系包括三方面的內容:(1)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他們的相互關系;(3)產品分配形式。所有制形式就是指生產資料(包括勞動資料如機器、廠房、土地和勞動對象如原料等)歸誰所有的問題。在生產關系中,以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最為重要,它是生產關系的基礎。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 人類社會發展中所出現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都是根據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的不同來劃分的。 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并由此決定產品的分配形式。
要生產,不僅人和人之間要發生關系,而且人和自然界之間要發生關系。人們要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產力。生產力是由人和物(即生產資料)這兩個因素構成的。在生產力中,生產工具是重要的因素。使用什么工具進行生產, 反映著人們征服自然能力的大小。但是,我們不能把生產工具看成是生產力中的決定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因為工具要通過人來創造,通過人來使用, 通過人來革新。沒有人,就沒有工具,沒有技術;工具不同人結合, 再好的自動機,永遠也“自動”不了(包括今天流傳的所謂“人工智能”取代人類的唯心主義謬論,只不過是資產階級用來欺騙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癡心妄想罷了。 )
生產關系和生產力,構成社會生產的兩個方面。在總的歷史發展中,生產力一般地表現為主要的決定的作用,任何一種生產關系的變革,都是生產力的一定發展所引起的。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發展。如果一種生產關系不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時候,這種生產關系,就必然要被另一種能同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的的生產關系所取代。這就是說,建立一種什么樣的生產關系,不是由人們的主觀意志所決定,而是受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所制約的。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發展,這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一定的生產關系發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是在同一定的生產力的矛盾運動過程中展開的。因此,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研究生產關系的時候,要聯系到生產力進行研究。
在總的歷史發展中,生產力一般表現為主要的決定的作用,是不是說,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完全是被動的、消極的東西呢?決不是的。 當生產關系同生產力相適應的時候,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當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不相適應的時候,它對生產力的發展就會起著阻礙和破壞作用。當到了不變更生產關系,生產力就不能發展的時候,生產關系的變就起了主要的決定的作用。舊中國在帝國主義、 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下,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代表中國最落后的最反動的生產關系,生產力遭到極為嚴重的束縛和破壞。歷史證明,在這種情況下,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 改變買辦的封建的生產關系,建立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對于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就具有主要的決定的作用了。
生產力的大發展總是在生產關系變革以后,這是一個普遍規律。 資本主義社會里生產力的大發展,也只是在資產階級革命使封建主義的生產關系土崩瓦解、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迅速發展起來以后才出現的。比如英國,在十七世紀發動資產階級革命的基礎上,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又發動了工業革命,才使生產力得到大發展。法國、德國、美國、日本也都是以不同的形式,先改變了舊的上層建筑和生產關系以后,現代工業才迅速發展起來的。
在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問題上,是堅持它們之間的辯證統一論, 還是宣揚反動的唯生產力論,歷來是馬克思主義和修正主義長期斗爭的一個重要方面。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同生產力的發展基本上是相適應的,它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但它還有不完善的方面,這些不完善的方面則是同生產力的發展相矛盾的。社會主義革命的實踐告訴我們:總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總是在改革了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部分以后,才能促進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打破同它不相適應的舊的生產關系,而代之以能夠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新的生產關系。但是,舊的生產關系的消滅和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不可能是順利無阻的。舊生產關系的變革,新生產關系的建立和完善,總要通過革命斗爭才能實現。所以,要了解舊的生產關系是怎樣被變革的, 新的生產關系是怎樣建立和完善的,僅僅從生產關系同生產力的矛盾來說明是不夠的,還必須從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的關系來考察。
上層建筑是指國家政權、軍隊、法律等政治制度和與之相適應的哲學、文學藝術等意識形態。經濟基礎就是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馬克思的這一論述,科學地闡明了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關系。
在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的矛盾中,經濟基礎一般地表現為主要的決定的作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才有什么樣的上層建筑;經濟基礎改變了,“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這就是說,舊的經濟基礎瓦解了,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上層建筑必然要隨著瓦解,但是它的瓦解是有快有慢的。反動的國家機器變革以后,被推翻的反動沒落的階級并不隨著舊的經濟基礎的消滅而自動退出歷史舞臺,他們還要在政治領域、思想文化領域同先進階級進行長期的、殊死的斗爭。特別是同沒落的階級相聯系的舊的意識形態,還會在很長的時期內存在著。
上層建筑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它一旦建立以后,對經濟基礎就有著巨大的反作用。斯大林指出:“基礎創立上層建筑,就是要上層建筑為它服務,要上層建筑積極幫助它形成和鞏固,要上層建筑為消滅已經過時的舊基礎及其舊上層建筑而積極斗爭。”這就說明上層建筑只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社會主義上層建筑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服務,資本主義上層建筑為資本主義經濟基礎服務。在資本主義社會, 隨著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之間矛盾的尖銳化,客觀上早已要求以社會主義公有制來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但是,資產階級掌握著反動的國家機器,并運用它來為維護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服務。 無產階級如果不首先打碎資產階級的國家機器,就不可能消滅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新老修正主義者鼓吹的什么“資本主義可以和平長入社會主義”,那完全是騙人的鬼話!歷史經驗表明,在社會主義社會,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相適應的一面是基本的。 但是,資產階級及其意識形態的存在,國家機構中某些官僚主義作風的存在,以及國家制度中某些環節上缺陷的存在等等,這些,對于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鞏固、完善和發展,又是起阻礙甚至破壞作用的。如果要使社會主義上層建筑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服務,就必須狠抓上層建筑領域的斗爭,把上層建筑領域的社會主義革命進行到底。 政治經濟學涉及各個階級和階層最現實、最切身的利益,它闡述了最尖銳和最激烈的階級斗爭問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同馬克思主義哲學一樣,公開申明它是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政治經濟學是一門階級斗爭的科學。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