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中國式的現代化,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而馬克思主義要能夠成為實踐中的指導思想,則有一個中國化、現代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科學地認識和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首要前提和客觀基礎。
本文就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所有制基本原理及運用問題進行探討。
一,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提出的社會主義所有制思想。
什么是社會主義所有制?
在《資本論》第一卷,馬克思是這樣說明的:
“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占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資本論》第一卷第832頁,1975版本)。
在這里,馬克思為我們指明了三種不同的社會所有制:封建社會所有制;資本主義社會所有制和社會主義社會所有制。
“靠自己勞動掙得的私有制,即以各個獨立勞動者與其勞動條件相結合為基礎的私有制”,即封建社會的私有制。
“以剝削他人的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即為資本主義私有制。
第一個否定,即資本主義私有制對“以各個勞動者與生產勞動條件相結合為基礎的私有制”的否定。而否定的否定,即第二個否定,則是社會主義所有制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否定。
對于第二個否定形成的所有制,馬克思明確地給我們指明了它的基本特征:第一,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第二,是在協作和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基礎上的;第三,是重建立個人所有制。
在這里告訴我們,1,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不是重新恢復封建性質的小私有制形式;2,社會主義所有制是一種個人所有制;3,社會生產是由生產資料和生產勞動兩個方面構成的。既然社會主義這種個人所有制是以土地和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為基礎的。那這里的個人所有制,就是生產勞動的個人所有制,或者說是勞動投入的個人所有制。
二,在著名的《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分析了作為社會主義生產主體的勞動者的特點,從勞動者的角度說明了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特點:
“內容和形式都改變了,因為在改變了的環境下,除了自己的勞動,誰都不能提供其它任何東西,另一方面,除了個人消費資料,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成為個人的財產。”
“生產者的權利是和他們提供的勞動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一一勞動一一來計量”。
在《哥達綱領批判》一書,馬克思從社會主義生產主體的角度,說明了社會主義所有制的特點:
第一,社會主義的生產主體是勞動者,而不再是資產者。
第二,勞動者的身份是勞動所有者,而不再是勞動力所有者。因為生產者的權利是與勞動的投入量成比例的,而不再是與勞動力特征相關聯的,也不與生產資料價值量相關。
第三,按勞分配本質上是體現勞動者勞動投入個體性的分配方式。
當社會主義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之后,人格化的資產者被消滅了,因而勞動者成為了唯一的生產主體。同時也由于公有制的實現,人們一方面成為了公共的生產資料所有者,另一方面在資產所有方面又是無差別的。但是,以生活消費個體性為基礎的勞動者在勞動所有方面卻是有差別的。因此,勞動者是以勞動所有者的身份出現的,而且他們之間的差別表現在勞動所有方面。
三,社會主義的革命的本質就是要實現“資產所有”到“勞動所有”的轉變。
當我們說到社會主義時,它是要實現社會生產方式的轉變,而且首先是要實現社會所有制的根本轉變。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
“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種手段”(對《宣言》中的共產主義,我們把它當作科學社會主義社會或勞動階級社會的同義詞來理解)。
在這里,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最根本的區別,告訴了我們。他們把兩種社會的基本特征非常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是生產資料(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居于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生產勞動(活的勞動)只是為生產資料的增殖服務的,是資產增殖的工具和手段;社會主義是生產勞動(工人)居于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生產資料(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工具和手段。
資本主義生產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產資料所有者的利益要求;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產勞動所有者的利益要求。在前一種生產方式中,活勞動一一即工人的存在,只是為了滿足資產者資產不斷增殖的利益要求而存在,在這里體現的資產所有權,即誰投資誰受益的產權要求,其核心就是資產所有。而社會主義由于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人格化的資產者已經消滅了。因此,生產過程體現的已經是勞動者的勞動所有權了。因此,這時公有的生產資料已經成為滿足勞動者生活需要的手段而存在。因此,社會主義條件下要實現的是按勞分配,即體現“誰勞動誰受益”的勞權原則。在這里的核心就是勞動所有。
資本主義實現按資分配,那體現的是資產投入的個人所有制。這個結果大家也看到了,就是員工為老板打工,而中小老板為大老板打工。因為資本的生產方式的結果必然是兩極分化,大多數人注定是要成為無產階級隊伍中的一員的。
正是因為要從根本上避免這種結果,即所謂的“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所以社會主義才要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而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必然產生兩個結果,一是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這就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一是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使勞動者的勞動所有的權利得到體現。這就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意義所在一一社會主義實現公有制不是為了體現產權,而是為了消除產權存在的基礎!
因此,社會主義實質就是用勞權主體取代產權主體,即讓勞動者當家做主,體現勞動者當家做主的主人翁的權利;
因此,社會主義實質就是用體現勞權的制度取代產權的制度,從而實現按勞分配,滿足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的要求;
因此,社會主義就是用消費價值(勞動者對消費需要的滿足)的生產方式取代剩余價值(資產者對資產增殖的需要的滿足)的生產方式。
在這里的核心問題,就是從“誰投資誰受益”的資產所有經營方式轉變為“誰勞動誰受益”的勞動所有經營方式的根本轉變,這不僅是生產方式的轉變,不僅是基本制度的轉變,也包括主體觀念、權利觀念、企業觀念、制度觀念的轉變!
當我們說到社會主義革命時,它的實質內容就是實現從資產所有到勞動所有的根本轉變。
四,社會所有制的內容和形式;社會主義所有制與資本主義所有制的區別。
當我們談到資本主義所有制時,是指在勞動者只占有自己的勞動力,生產資料掌握在非勞動者手中,因此,勞動者只能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來實現,以換取生活資料。因此,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就是資產者利用占有的生產資料吸收剩余勞動,使資產不斷增殖的過程。因此,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也就是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的過程:在管理上體現老板或股東多股多權的要求;在分配上體現多股多利的要求,兩方面合起來就是資產所有權,也就是資產者當家做主和按資分配的權利要求。因此,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內容就是資產者當家做主和按資分配;其形式就是產權制度。
當我們談及社會主義所有制時,就是指在生產資料公共所有條件下,人格化的資產者已經消滅,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由于公有的生產資料同時也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因此,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的體現成為可能。勞動者當家做主的權利要求是勞動所有權在管理上的體現;按勞分配則是勞動所有權在分配上的體現。兩個方面合起來,構成勞動所有權。這就是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內容,與這種內容相匹配的便是勞權制度。
現代社會可以區分為私有制和公有制兩種社會所有制,他們在內容上的區別在于生產主體和利益要求的區別;他們在形式上的區別就是權利制度的區別。
產權制度是與私有制相匹配的制度;勞權制度才是與公有制相匹配的制度。這是不同所有制經濟存在和發展的規律性的要求。
五,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所有制原理的現實運用。
資本主義所有制表現為產權制度與私有制相結合的產權私有制模式,社會主義公有制表現為勞權制度與公有制相結合的勞權公有制模式。而社會主義革命本質上就是要從產權私有制制度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形成能夠體現勞動者當家做主和按勞分配的勞權公有制模式。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所有制原理。深入了解和認真理解這個社會主義所有制原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認識和理解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原理,是完全地理解社會主義革命內涵的關鍵所在。從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所有制原理看,社會主義革命是必須實現從資產所有的基本制度到勞動所有的基本制度的根本轉變的,這種轉變表現為從產權私有制模式到勞權公有制模式的轉變。因此,只有社會主義國家完成了這種轉變,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才算形成。而只有形成了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才可能形成與與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相適應的文化意識形態。因此,社會主義革命的一般過程,事實上包括了通過暴力革命推翻剝削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治體制;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并建立勞權制度,形成消費價值生產方式;與此同時形成與消費價值生產方式相適應的文化意識形態等上層建筑的三個階段。完全理解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內涵和內容,我們才能對十月革命以來的社會主義實踐進行階段性的判斷,從而能夠明確社會主義革命發展的進程處于何種階段及狀態。
2,認識和理解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原理,是認識蘇聯模式的性質與特征的關鍵所在。一般而言,人們都把產權制度與公有制相結合的蘇聯模式當作社會主義生產模式。但事實上并非如此。從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所有制原理看,蘇聯直到解體為止,其公有制模式都只是產權制度與公有制相結合的模式,即產權公有制模式。這種模式不是匹配的社會主義所有制模式,而且也不是匹配的資本主義所有制模式。這種特殊的生產模式,只能從社會主義暴力革命首先在落后的國家取得成功的這種特殊性上來認識。
3,認識和理解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原理,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以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只有我們對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原理有了全面和透徹的了解,我們才能真正從社會主義所有制的特點出發,來建立相應的、適合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要求的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是體,市場經濟是用,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是體和用的關系,是前者決定后者,而不是相反。因此,只有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特點和要求,才能建立真正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4,認識和理解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原理,是總結十月革命以來的社會主義實踐中不同所有制模式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的關鍵所在。從十月革命以來的社會主義實踐已經有了100多年時間,實踐不出現了不同的公有制經濟模式。在正確地認識和總結已有的、不同所有制模式的實踐的經驗和教訓,正確認識和理解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原理是前提條件。
5,認識和理解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原理,是推進并盡快完成國有企業改革的關鍵所在。我國的國有企業,作為社會主義的公有制企業,它體現著社會主義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與西方國家的國企性質和特點是不同的,甚至是對立的。因此,盲目引用西方國家的國企制度,是不可能形成與社會主義公有制性質與特點要求相適應的基本制度的。要真正使國有企業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存在和發展,我們就必須從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本性質和特點出發,建立相應的權利制度,從而體現全體員工當家做主和按勞分配的利益要求,這樣國企改革才能順利地、定期地完成,而不是永遠在路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