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就公有制企業的一些問題一一包括對公有制的理解問題,勞權企業的創辦問題,企業在市場中的淘汰問題,公有資產(國有資產)所有權和勞動者的勞動所有權的結合問題,關于國有勞營模式問題,公有制與勞動力商品化的意義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1,對公有制能不能理解為人人有份?
問題: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就是不允許個人擁生產資料,對吧?那生產資料公有制就不能理解為人人有份,應該理解為人人無份,對不對?
回答:消滅了生產資料私有制,那生產者就成了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者。因而在公有制條件下的生產者是有雙重身份的:既是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者,又是勞動者。因而在實現公有制條件下,勞動者不再需要通過出賣勞動力來換取生活資料。因為這時的勞動者作為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者,他有權與其它勞動者聯合起來,利用公有資產,通過勞動投入滿足生活需要。
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不僅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同時也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因而公有制條件下的人們的利益要求不是表現為產權要求,而是表現為勞權要求。
因此,社會主義公有制,實現按勞分配的公有制,客觀上體現的勞動所有權的形式,體現的是人人所有。
看待社會主義公有制,要從傳統的觀念中解放出來,要著眼于主體變化和利益要求的變化。
2,私有制是不是個人占有生產資料?
問題:再如“私有制”,許多都理解為個人(私人)占有生產資料。其實在馬克思那里,不存在私人占有的生產資料私有制,只有以共同體占有的私有制。你看地球是那里有一寸土地是歸某個人所有的?找得到嗎?
回答:你對所有制的理解錯了。所有制的意義就在確立某種主體及權利要求的合法性。私有制與產權制度確立的是資產者及產權的合法性,公有制與勞權制度確立的是勞動者及勞權的合法性。
3,關于勞權企業創辦問題:
問題:勞動者生產的生產資料只能由公有制政權購買,然后公有制政權去辦廠,辦企業,這廠這企業是公有制派人經營,還是由員工們自主經營?
回答:在一個勞動階級的社會里,國家政權只是勞動者公共事務的管理者。在生產資料為全民所有的條件下,相關管理部門可以發起建立國家和市場需要的若干企業,勞動者形成合作的勞動組織,在保值的前提下利用公有資產,進行某個或某類產品的生產,以勞動成果承擔經營責任。
問題:誰承擔責任?是勞動者還是企業領導人?企業生產什么、生產多少由誰確定?
回答:企業自主決定。
問題:請問,公有制政權是不是用勞動者的錢購買生產資料辦公有制企業?除了沒收和購買,不會有別的辦法吧?
回答:公有制企業可以有多種途徑形成,可以由國家根據需要創辦,也可以由個人聯合起來創辦,還可以由國有資產經營公司采用并購方式形成。
現在問題是,人們習慣于傳統的企業觀念和制度,不知創辦勞權企業與產權企業的區別是什么。
任正非創辦華為,突破了產權制度和工資制度,打通了職工與企業生產成果之間的聯系通道,這是華為競爭優勢和發展優勢的原因所在。
牛根生也是一個工本家,他的創業成功也工本經營的結果。但后來還是接受了資本的參與,因而企業還是變成了傳統的產權企業。牛根生創造了一個創業的奇跡,但卻未能形成新的企業形式。
任正非則把工本理念變成了企業制度和企業模式,從而形成了企業本身的創新。
4,關于市場經濟中的企業淘汰問題。
問題:這兩位企業家在剛創辦企業的時候,生產資料的性質是公有制還是私有制?在市場經濟中,淘汰掉的私有制企業還少嗎?當然公有制企業也不少。
回答:這兩位企業家剛創辦企業時,生產資料都是個體性質的。但這并不妨礙把企業打造成勞權企業。
無論是勞權企業還是產權企業,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必然要承擔經營風險,被淘汰也是正常的。
5,關于“國有勞營”模式問題
我們只要打破資產所有權的束縛,走到勞動所有權的基礎上來,真正的社會主義生產模式也就出現在我們面前:這就是“國有勞營”模式。“國有”體現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本特征,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個基本職能,它表現在生產資料可以按社會需要分配、按效益流動的優越性上,同時也是社會主義企業按勞分配得以實現的基本條件:“勞營”則體現社會主義企業在按勞分配基礎上自主經營的基本特征,體現社會主義企業作為勞動集體的基本性質。企業生產什么,怎樣生產,完全由勞動者按照自己的利益要求和市場情況自主確定,國家只是通過生產資料的分配和合理流動調節社會生產,使社會供給和社會需求經常保持平衡狀態,同時,通過確定合理的成本水平和對企業分配過程的監督使國有資產處于保值狀態。在這里,“高度集中的財產權”體現社會主義國家分配生產資料、按社會需要調節生產狀態的優越性上,勞動者的勞動所有權體現社會主義企業在按勞分配基礎上靈活經營,自我滿足的優越性上,既不會有財產權和經營權的矛盾,更不會有政企不分的弊端。“國有勞營”模式一旦建立,舊體制所固有的種種弊端也會隨之消失,國有企業的發展就會進入柳暗花明的春天。
6,關于公有制企業的產權與勞權問題。
問題:任何企業的核心都是產權,沒看產權談什么勞權?
回答:當我們談到社會主義公有制時,它的基本特點在于:
一,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公有制企業只有人格化的勞動者,沒有人格化的資產者。這是公有制的第一個特點;
二,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同時也使勞動者成為了公共的生產資料所有者。因此,作為公共的生產資料所有者,勞動者是可以與其它勞動者聯合起來,利用公有資產,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因此,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勞動者不再需要通過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換取生活資料;
三,生產資料公有制實現的同時也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一一在同一種公有制面前,大家在資產所有方面是沒有差別的。由此決定了在公有制的經濟活動中,起決定意義的不是資產所有權,而是勞動所有權。
四,由于勞動者是以生活個體性為基礎的。因此,勞動者在消費需要和勞動投入方面是有差別的。能不能反映這種差別并在管理上和分配上體現出來,一句話,能不能體現勞動者的勞動所有權,決定著公有制生產能不能正常進行。因此,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企業,起決定作用的是勞動所有權,而不是產權。
就社會主義公有制本身的特點而言,它是勞動所有權的實現形式。
問題:你自己不就說了政企分開嗎?國家把生產資料交給企業,企業勞動者自主管理,企業交足國家,提溜發展,按勞分配,國家起監督作用。這不就是國有勞營嗎?
回答:國有資產由國家相應的管理部門進行管理,勞動集體利用國有資產在保值的前提下進行生產。企業用員工管理體制取代股東大會、董事會管理體制,用工分分配制度取代按資分配制度,在按勞分配的基礎上運動和發展。具體結合方式如前面5所述.
7,關于社會主義公有制對企業的意義:
生產力是由生產資料和生產勞動兩個方面組成。要正常生產就必須確立一個方面的主體地位:或者是勞動主體,或者是資產主體。勞動力商品化是消除勞動者的主體地位。從而確立了資產者的生產主體,把企業變成為滿足資產者對資產增殖要求的過程和形式;公有制的意義是消去資產者的主體地位,消除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確立了勞動者作為生產主體的地位,使企業成為勞動者滿足其消費需要的過程與形式。因此,從本質上來說,產權型企業只是一個資產實體,而勞權企業則是一個勞動實體。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