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共產主義,即使是很贊同馬列主義的人,也不免地覺得這是一個很遙遠和抽象的名詞。雖然嘴上也說我相信它,但是心里總是免不了的悲觀起來,覺得即使可以實現吧,那也一定是在很遙遠的將來,幾百年或者上千年,想到這里不免氣餒起來。
一個事情如果動不動就是幾百年以后,甚至上千年,那它就失去了現實的指導意義,轉而變成了一種純粹的精神幻象,就像宗教塑造的“天堂”一樣,只起到精神寄托的麻痹作用。
而事實上,我們今天的共產主義教育恰恰就是在起這樣的作用,他們拼命地把共產主義塑造成這樣一種“烏托邦”,一方面毫不吝嗇地把一切華麗美好的名詞都賦予其中,另一方面卻又想方設法地把它從當下的社會矛盾中脫離出來,以便使它失去現實的指導意義,完全淪為宗教神學類的產物。
這種方法可比直接詆毀要高明得多,要厲害得多。大家從中又學到一招,你要詆毀,就不能只詆毀,而是應該精心地打扮它,書寫它,描繪它,贊美它,把它包裝成一種脫離現實困境的精神幻象,一種遙不可及的精神寄托,這樣才能從根上消解掉它的現實意義。
什么是共產主義?
是馬克思寫好了一本《共產主義建設手冊》,然后大家照著這本手冊,照著他的設計,畫圖施工,在一個無菌箱里面就可以把這種社會建設起來了嗎?
完全不是這樣。馬克思一生寫作的最龐大的著作是什么,是《資本論》,而不是什么《共產主義論》。《資本論》這部著作從馬克思開始從事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工作算起,前后經歷了40年的時間才完成,而且他在世的時候還只出版了第一部。《資本論》書寫的是怎么建設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的共產主義社會嗎?完全不是,它是一部系統批判資本主義社會規律的著作。它的立足點完全在于當時的現實資本主義社會規律。
而共產主義社會中可能出現的種種設想,不是馬克思抽象的規劃和設計出來的,而是通過對現實資本主義的批判,從而推導出來的一種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這種結果最后具體以什么樣的制度出現,以什么樣的形式呈現,什么時候才能呈現并不是馬克思最關心的,因為那可能是遙遠的將來才看得見的。他所有的精力和心血所付諸的,是通過對現實社會的批判,來不斷地否定和揚棄當下社會的不公平、不合理的現象,從而推動社會朝著解放的方向發展。而共產主義,就是在這種自我揚棄,自我否定的新陳代謝中脫胎出來的,重要的不是它脫胎出來以后長啥樣,而是不斷自我揚棄不公平不合理的這個過程。
所有的新社會,新制度,都不是在一個真空中創造出來的,而是在舊有的,原來的社會基礎上改造出來的。所以馬克思一生最寶貴的時間和心血,不是用來研究共產主義長什么樣子,而是用來研究資本主義長什么樣子。從而為無產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斗爭中,在爭取自己的權益中,在把社會朝著更美好的方向的推動中提供理論武器。
每一次對當下社會不合理現狀的發現和斗爭,都意味著它朝著共產主義的方向邁進了一步。雖然從量變質變的角度看,這種發現和斗爭還遠沒有到達摧毀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的程度,但是這個過程絕不是沒有意義的。人們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規律的認識,從而明白了剝削是怎么展開的,由此才會有反對剝削的一系列斗爭運動,才會為自己爭取到更合理的工作時間,更有保障的社會福利,更有利于工人的法律制度,每一次量變中都包含著局部質變,你不能說這種局部質變就沒有意義。
我們以前唱過一首歌,叫《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什么是新中國?就是在舊中國的基礎上改造出來的嘛。這個改造過程非常漫長,但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就是毛主席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這個革命經過了建黨初期的工人運動時期,又經過了十年土地革命戰爭,隨后是國共統一戰線下的抗日戰爭,三年多的解放戰爭,然后又是剿匪,又是全國性的土改,最后才把一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建起來了。這個過程指導我們的理論是什么?我們說是馬列主義,實際上馬列主義就是共產主義理論。雖然我們的新中國還沒走到共產主義那一步,距離那一步還十分遙遠,但你能說新中國的建設就是個烏托邦?你能說這個過程是沒有意義的嗎?
說起來更有趣的是什么呢?就是哪怕是這個新民主主義革命,也不是在一個設計好的理論中來完成的。你說一開始毛主席就知道新中國長啥樣?知道這個經濟體制是什么,政治體制是什么?完全沒有的事。毛主席有兩篇系統描繪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文章,一篇是《新民主主義論》,另一篇是《論聯合政府》,這兩篇文章分別寫于1940年和1945年。你說這是一開始建黨的時候毛主席就能設計出來的?這根本不可能。事實上,它就是在馬列主義的指導下,在不斷的反抗舊社會的斗爭中,毛主席才逐漸看清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會帶來一個什么樣的國家和社會。
而這個斗爭的過程是基于什么?是基于一個藍圖嗎?當然不是,而是基于當時中國社會的現實狀況。而要研究清楚這種現實狀況,就需要本身基于現實的理論工具,這就是馬列主義,也就是共產主義理論。
共產主義理論中最重要的,最核心的,最龐大的內容是什么?不是一個共產主義模板藍圖,而是分析的資本主義現實社會,然后在這個基礎上找到了改造社會的階級力量——無產階級。
但是今天我們的課堂也好,包括很多共產主義的宣傳,講的是什么呢?是脫離了對現實社會的批判,然后直接上一張頂層設計的藍圖。這張藍圖里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資本制度,沒有人的異化,人類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可是這個社會要怎么來呢,他們只說是發展的必然結果,卻絕口不提如何對當下社會進行批判和改造,然而恰恰后半部分才是共產主義理論最重要的內容。這么做的結果,當然就是逐漸地把共產主義與烏托邦劃上了等號,于是搞得即使是相信馬列主義的人,看待這個問題的時候,也深感這玩意太遙遠,勉強說它有點方向上的指導意義,但這話說得也沒多少底氣。
所以我們說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論,它絕不僅僅只是一個遙遠的目標,也絕不僅僅只是一個建設藍圖,它實際上是基于對當下社會的批判和否定,在這種否定中尋找改造社會的途徑。
這種批判和否定既來源于現實,又服務于現實,是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的。一開始的時候,實際上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作出一個判斷,那就是取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將會是共產主義社會。但是因為馬克思的理論從一開始就是從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矛盾中誕生的,所以它始終是與現實的斗爭分不開的。在后來經歷過磅礴的工人運動,經歷過巴黎公社的失敗以后,馬克思就發現在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發展歷程中,必然要出現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就是后來列寧所說的社會主義時期。
為什么?還是那句話,共產主義不是一個設計好的藍圖,而是必須基于對現實社會的改造。它不能憑空冒出來,而只能從原來的資本主義母胎中脫胎出來,因此必然帶上資本主義的種種痕跡。這些痕跡就是資產階級法權,所以就必然要經歷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時期。你看,這仍然是基于現實斗爭的環境得出的結論。
所以共產主義從一開始壓根就不是給你描繪未來的,我們之所以能看到一些對共產主義社會的描述,比如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暴力機器等等,這不是為了安慰你給你畫大餅,而是基于對現實社會的批判分析作出的一種判斷。這種判斷也不是為了給你注入一針強心劑,而是為了讓你更深刻的理解當下的社會矛盾和現實基礎。
未來是遙遠的,但是當下卻是即時的。
就如毛主席在《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這首詞中寫的那樣:
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