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國經濟會下行呢?
因為我國發生了生產過剩的危機。
那為什么我國會發生生產過剩的危機呢?我國有14億人口,是全球最大的市場,為什么也會發生生產過剩的危機呢?
用茅于軾的話來說,就是因為我國的消費太低,投資太高。
為什么我國會形成低消費高投資的格局呢?因為我們的改革發生方向性的錯誤。
我國有14億人口,其中有9億多勞動者。勞動者的利益要求,表現為勞動所有權的要求。因此,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應該是建立以勞動者為主體、全面體現勞動者利益要求的基本制度,即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制度;應該建立以滿足勞動者消費需要為核心的生產方式,即建立消費價值生產方式。因此,如果我國建立了真正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了消費生產價值生產方式,14億多人口的消費需要會形成我國經濟增長的巨大空間,生產能力只會相對不足,怎會產生生產過剩的危機呢?
但是,在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之后,我國的許多學者專家卻把目光轉向了西方經濟學,把精力放到了引用西方模式上,從而誤導了我國的改革,使我國的改革走上了強化產權制度的改革。
什么是產權思路的改革呢?
第一是大力發展私營個體經濟;第二是把國有中小型企業私有化,把鄉鎮企業私有化;第三是把國有資產作為資本來對待,采用資本經營的方式參與市場競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目標就是這一做法的最好體現。產權思路的改革從根本上轉變了我國的經濟結構,即把公有制為主體的結構轉變成為私營企業為主體的經濟結構。在2005年,我國的私有制經濟占GDP的比例達到了65%,這就是最顯著的標志。
產權思路的改革就是要建立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的基本制度。而所謂的資產所有權,也就是憑借資產所有者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獲取企業生產成果的權利。因此,在產權制度條件下的生產是以資產增殖為目的,它所形成的生產方式,就是剩余價值生產方式。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國必然會陷入經濟危機。
剩余價值生產方式,本質上就是資產所有者利用占有的生產資料吸收勞動者剩余勞動的方式。它具有兩大特征:第一,這是體現少數人利益要求的生產方式;第二,這種生產方式必然會造成兩極分化。
在剩余價值生產方式中,資產所有者的目的不是取得一次利潤,而是謀取利潤無休止的運動。這種運動決定了高投資的必然性,決定了生產過剩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與這種謀取利潤的無休止的運動相對應的是,剩余價值生產的性質又決定了勞動者的相對貧困。從1983年到2005年,我國勞動報酬占GDP的比例從56%下降到36%,從2000年到2007年下降了11.66%,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我國有13億多人口,其中勞動者人數占60-70%左右。勞動者報酬的不斷下降,就意味著,隨著我國經濟總量不斷增加的同時,我國90%以上的人口的消費水平相對而言是不斷下降的。經濟總量越來越大,而絕大部分人的消費水平卻越來越低,發生經濟危機是合乎情理的結果,不發生經濟危機那才是怪事呢。剩余價值生產方式必然會導致生產過剩的危機,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產生以來幾百年歷史所證明了的。這是稍有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的。
產權改革為什么必然會導致經濟危機呢?
一,產權改革的目標是要建立以資產所有者為主體、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的基本制度。而產權制度條件下,生產發展的基本目標是資產增殖,廣大勞動者則必然成為資產增殖的工具。也就是說,產權改革從其性質上、全局上決定了經濟危機發生的必然性。
在建立產權制度條件下,無論是公有制企業還是私有制企業,其追求的目標都是資產增殖。因此,只要有利可圖,就會增加生產。資產增殖的目的從性質上決定企業不斷增加投資的盲目性,這必然會導致產能過剩。所謂的“高投資”正是由于資產增殖目的的無限性決定的基本趨勢。
由于產權改革是我國經濟改革的基本方針,這就從全局上決定了經濟危機發生的必然性。產權改革不僅要大力發展私營企業,不僅要把大量的公有制企業私有化,而且要求僅存的國有企業也必須采用資本經營方式,這就從整體上決定了我國經濟采用資產增殖的生產方式,從而也在整體上決定了產能過剩的必然性。
二,產權改革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國絕大部分人消費水平的下降趨勢,這就使經濟危機的出現不可避免。產權改革的一個基本內容就是幾乎是全部的鄉鎮企業和絕大部分的中小型國有企業都實行私有化,所有這些企業的職工經過所謂的身份轉換重新成為雇傭勞動者,工資待遇水平自然也與私營企業相當。這一變化使我國勞動者的報酬水平從整體上有了大幅度的下降。這是我國勞動報酬從1983年占GDP的56%下降到2005年36%的根源所在。一方面我國的經濟總量不斷增加,另一方面,我國90%以上的人口的消費水平不斷下降,怎么不可能發生經濟危機呢?
三,產權改革使我國經濟發生了從公有制的一統天下到私有制為主體的轉變,這一轉變也從根本上決定了經濟危機的必然發生。從公有制企業到私有制企業的轉變,是一個什么樣的過程呢?我們以一個鄉鎮企業到私營企業的實例來說明:當某個鄉鎮企業私有化時,在轉變過程中,企業的主要管理者自然是接手本企業,其它管理人員則都出去另起爐灶,譬如同一個工業搪瓷廠,經過私有化之后,就變成了幾個工業搪瓷廠。在這里,產值總量增加了,企業規模變小了,投入產出水平降低了,形成了低水平重復。據統計,到2005年,我國私有制經濟就占GDP的比例就達到了65%以上。目前除了少數大型國企之外,早已經是私有制經濟的天下了。而我國的私營企業的絕大多數又是家族企業。家族企業的一個基本特征是“壽命短”(一種說法是3.2年,還有一種說法是8.8年),“一做大就分裂”,“粗放管理”。也就是說,我國的私營企業,以家族企業為主體的私營企業,整體上也處于一種低水平重復的狀態。這就是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一方面是經濟總量不斷增長,實質是低水平的不斷重復式的擴張,這就是民營經濟發展迅速的原因所在,也是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源之一。
四,在產權改革的思路下,我國形成了惡劣的市場環境,從根本上惡化了消費環境,抑制了絕大多數人的的消費能力,決定了經濟危機發生的必然性。對廣大老百姓而言,產權改革就象瘟疫一樣,它首先使公有制企業變成了私有制企業,首先使勞動者的報酬水平下降,繼而又通過教改、房改、醫改,使老百姓讀不起書,看不起病,買不起房,特別是房地產的發展,使許多老百姓成為房奴,產權改革形成的畸形的市場經濟體制,在根本上扼殺了老百姓的消費能力。
五,產權改革本質上就是從公有制主體到私有制主體的轉變,這種轉變必然會導致兩極分化,從而也必然導致經濟危機。在鄉鎮企業發展的時候,一個村常常有一個或幾個企業。這些企業搞好了,不僅在企業工作的工人受益,同時由于企業盈利的一部分用來滿足本村的公共需要,例如,全村孩子從小學到中學讀書可以免費,年齡達到60以上的可以每年享受一定數額的養老金,還有買化肥、農藥可以有補貼等等;因而可以提高全村人口的消費水平。而在鄉鎮企業私有化之后呢?企業職工的工資水平可能是原地踏步甚至降低,企業發展了,老板富有了,他可以投資炒房,可以買別墅、或者移民去國外;或者養小老婆,與大多數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無關。私有制為主體必然形成了兩極分化,而發了財的少數富人正常的會把盈利的大部分再用來投資或投機,這是高投資的根源;而在開放條件下,許多富人還會選擇移民,把資產轉移到國外……。對比鄉鎮企業私有化前后的變化,對產權改革導致經濟危機的必然性,我們可以有非常清晰的認識。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又說“共產主義并不剝奪任何人占有社會產品的權力,它只是剝奪利用這種占有去奴役他人勞動的權力”(《共產黨宣言》第39頁,第40頁。人民出版社1949年9月出版)。在這里,我們不難知道,社會主義(即共產主義第一階段)與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在于,前者是以勞動者為主體的,因而必須全面體現勞動者的利益要求;同時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必須剝奪資產所有者的權力,而這種權力也就是所謂的產權。社會主義國家為什么要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呢?正是為了消滅剝削,消滅資產階級,消除產權賴以生存的基礎,正是為了全面體現勞動者的權利要求,為了全面體現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基本要求。
人所共知,公有制企業并不存在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從而使勞動者成為社會生產唯一的生產主體;同時由于公有制本身消除了人們在占有生產資料方面的差別,勞動者也不存在產權要求,而由于社會主義并沒有消除生活消費的個體性,因此,公有制企業的勞動者在勞動所有和消費需要方面存在著差別,這種差別決定了勞動者具有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因此,從現實的公有制企業的基本特點出發,我們了必須建立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制度。
我國的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以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基礎,這就是要堅持兩個主體,即生產資料公有制主體和按勞分配主體。而實行按勞分配的公有制企業本質上是勞權所有權的實現形式。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應該以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制度為基礎的。因此,正確的改革方向應該是勞權思路的改革,即大力發展公有制經濟,并在國有企業用勞權制度取代產權制度,使國有企業真正轉變與市場經濟相應該的獨立的經濟實體實體一一勞動實體,并在其它公有制企業廣泛建立勞權企業制度。
但是,我國的經濟學家們并不懂得我國公有制企業作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性質和特點,他們陷入了產權的誤區,盲目引入了西方經濟學的理論,不是從我國國有企業和其它公有制企業的基本特點出發來確定相應的改革思路,反而是按照西方國家的產權制度的要求來剪裁國有企業和其它公有制企業,在教條主義的改革思路誤導下,我國進行了削足適履式的產權改革,于是,鄉鎮企業都私有化了,中小型國有企業私有化了,余下的少數國有企業也進行了股份制改革,公有制為主體變成了家族企業為主體,……。
產權改革使我國經濟不可避免地掉入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陷阱,產能過剩危機只是其必然表現。
很顯然,供給側改革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法,或可暫時緩解矛盾。若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必須糾正改革方向的偏差,實現從產權思路到勞權思路的根本轉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