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到了《市場與企業的關系》(今日頭條:2024-02-15 23:40·管理是超級生產力)一文。文章內容是“張維迎理論介紹”。
文章開頭說:“傳統(新古典)經濟學只研究人們之間交易行為的一種特殊的制度安排,即價格機制,現代經濟學研究更一般的交易制度安排,企業是一種非價格交易制度的典型形式(所有經濟學派都是企圖解釋現實經濟中出現的各類協調生產的形式,如家庭、企業、政府、市場)”。
1,新古典經濟學只研究人們之間的交易行為的制度安排,或者說只研究價格機制,也可以說是市場機制。現代經濟學研究更一般的交易制度安排。這自然也在價格機制或市場機制的范圍之內。
2,企業是一種非價格交易制度的典型形式。或者說企業是與市場機制不同的另一種機制。因此,要說清企業,必須說明企業是一種什么樣的機制。
但是,文章并沒有就機制的概念給出定義,并研究企業機制的性質和特點。但卻對企業給出了一系列的定義:
“企業是市場經濟運行的方式:建立責任連帶體系、構建信任\契約機制”;
“企業是一個聲譽機制,承載著一系列連帶責任。”
“企業是一種制度安排(市場經濟是制度經濟)”;
“企業解決的是市場運行中的‘信任’問題(品牌企業及其供應鏈是市場構成了一個“信任鏈”)”;
“企業通過管理形成可資信任的能力”;
“同時,企業通過管理細化分工、提升生產效率,節約了交易成本(替代市場契約)”。
從上面作者對企業的多種解讀不難發現,他對企業的概念處于一個非常混亂的狀態。如果說是在機制上把企業與市場區分開來吧,他又提出了兩個機制,即所謂的契約機制和聲譽機制。但是,在這里對于機制的涵義認識卻實質上是非常模糊的。
新古典經濟學或現代經濟學都非常重視市場機制的認識和作用的。當然,對于企業也應該從機制的角度進行研究和認識。
但為什么直到今天西方經濟學依然拿不出能夠從機制上說明企業性質和特征的理論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產權經濟學者不能運用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原理。
經濟機制本質上是經濟規律的表現形式和作用過程。市場機制本質上就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和作用過程。因此,我們如果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來認識企業機制的特點,就不難發現,資本主義企業的經營機制本質上只是剩余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和作用過程;而社會主義企業則是消費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和作用過程。也就是說,在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進一步認識資本主義條件下價值的特殊存在形式,從而認識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作用機制;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認識社會主義條件下價值的特殊存在形式,從而明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作用機制。
但可惜的是,李嘉圖之后的西方經濟學不斷地庸俗化,完全拋棄了勞動價值論。于是,西方經濟學成為了缺乏胎心的技術性學問。因此,后來的經濟學家只能在市場機制上反反復復地進行研究和探討,而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的作用機制卻不能或不敢去觸及和研究。因此,西方經濟學本身就是先天不足。雖然我國的經濟學家善于抄作業,堪稱大師級別,怎奈作業的范本就是缺陷范本。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