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生產力論是西方新自由主義的立身之本,長期以來在各類媒體和學術界占據主流。唯生產力論認為,落后國家只有首先發展資本主義,等到資本主義發展了,補上生產力這一課之后,才能進行社會主義革命。
這是歪曲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革命產生的物質條件的理解,馬克思主義從來沒有說落后國家不能先開展社會主義革命。恰恰相反,歷史表明,人類社會發展存在由不同國家和地區交替領先的規律。在某一社會形態階段起步較晚的不發達國家,當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基本矛盾已經達到了基本不能相互包容的地步之時,反而容易發生革命并取得勝利,從而從后進變為先進,走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的前列。
唯生產力論把人類歷史看作機械、線性的發展歷程,認為必須依據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線條,逐一發展過來。上一形態的社會生產力沒有充分發展,就絕不會進入下一形態的社會制度。這種機械社會發展觀實際上也是唯心主義的,因為大多數國家的發展歷史與這一認識不符。下面我們逐一列舉一些常見的歷史事實。
先以美國為例,美國沒有經過封建社會,直接從奴隸制過渡到資本主義。1861年4月12日至1865年4月,美國南方與北方之間進行內戰。北方領導戰爭的是資產階級,戰斗力量是廣大工人、農民和黑人。在南方,堅持戰爭的只是種植場奴隸主,他們進行戰爭的目的是要保衛奴隸制度,脫離聯邦,建立邦聯。北方目的則在于打敗南方,以恢復全國統一,廢除奴隸制度,以便資本家獲得更多的廉價勞動力,從而使得資本主義得到順利的發展。北方工商業資本家要求保護國內原料和市場,擴大工業品出口,提高關稅,限制工業品進口;希望廢除奴隸制,增加自由勞動力,在西部建立自由州。南方奴隸主把棉花等原料大批銷往英國,并從英國大量輸入工業品,力主降低關稅,擴大進口,擴充奴隸數量,在西部擴展奴隸制。雙方的焦點在于奴隸制的存廢問題。最終經過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北方戰勝南方,確立了北方大資產階級在全國的統治地位,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掃清了道路。那么,為什么美國可以從奴隸制直接過渡到資本主義?為什么走資派不去質疑美國需要補封建主義的課?美國剛建立資本主義的時候生產力是很落后的,美國南北戰爭勝利時GDP只有英國一半,多數人口生活在農村,出口的也是農產品原料(棉花)而不是工業品,到1870年鋼鐵產量只有38萬噸。與鐘國相比,當時中國GDP是美國的十幾倍,鐘國這樣先進的封建社會都還沒進入資本主義,為什么美國能先發展資本主義制度?為什么美國不去補封建主義的課?
再以德國為例,德國沒有經歷過奴隸制社會,直接從原始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在日耳曼人入侵羅馬帝國后,又消滅了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從原始社會過渡到封建制度。對于新的法蘭克王國的統治階級而言,氏族制度過于強大會對王國統治造成不利影響。至法蘭克王國的克洛維時期,氏族制已經趨于解體。公元6世紀的《薩利克法典》就代表著封建貴族的利益,其中規定,氏族中的人可以通過當眾聲名脫離氏族群體。隨著過去給日耳曼人帶來輝煌的氏族制度逐漸解體,新的社會制度逐漸形成——馬爾克。馬爾克作為新的社會組織,改變過去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以地域關系為基礎的村社。村社中的土地、河流等資源為村社成員的集體所有,以家庭為單位劃分給每個村社家庭使用,對于村社內未被分給家庭使用的土地等資源依舊是村社集體所有。《薩利克法典》中規定法蘭克人的動產一類的財產可以轉讓、繼承,甚至偷盜動產一類的財產會有懲罰。透過《薩利克法典》,我們可以發現法蘭克人的動產一類的財產已經出現明確的私有化,而土地等不動產則并未明確的私有化。在法蘭克王朝建立過程中,最明顯的是王權高度絕對化,法蘭克國王的王權凌駕于一切之上。自由人成為整個國家主要的生產者。作為國王親兵的軍事貴族們地位甚高,是封建大地主的雛形。在后來法蘭克王國社會內的不斷內部爭斗中,軍事貴族以及地位較高的國王共食者羅馬人逐漸變成封建大地主,而那些利益不斷受到損壞的馬爾克自由人逐漸向依附民過渡。分析這一段歷史,我們同樣可以提出這樣的疑問:為什么德國(或這一區域)沒有經歷奴隸制社會直接過渡到了封建社會?為什么德國不需要去補奴隸制的課? ?
不同國家都有社會制度跨越式發展的例子,這是否違背了馬克思主義?恰恰相反,只有承認不同國家跨越式發展的現實,才符合唯物史觀,而認為必須機械遵循五階段、中國必須補資本主義課的人才是唯心史觀。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研究了歐洲封建社會形成中的非連續性,他指出:“與希臘和羅馬相反,封建制度的發展是在一個廣闊得多的地盤上開始的,而這個地盤是由羅馬的征服以及起初與此有關的農業的普及所準備好的。趨于衰落的羅馬帝國的最后幾個世紀的蠻族對它的征服,使得生產力遭到極大的破壞……在日耳曼的軍事制度的影響下,現存關系以及受其制約的實現征服的方式發展了封建所有制。”馬克思進一步揭示了日耳曼部落所有制直接到封建制度的發展中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相互作用的特殊性:封建制度“起源于蠻人在進行侵略時的軍事組織中,而且這種組織只是在征服之后,由于被征服的國家內遇到的生產力的影響才發展為現在的封建主義的。”同時他強調,不能單從占領和一個民族方面看問題,歐洲封建制度的形成取決于兩個民族的相互作用,“再也沒有比認為迄今歷史上的一切似乎都可以歸結于占領這一觀念更普通的了。蠻人占領了羅馬帝國,這一事實通常被用來說明從古代世界向封建主義的過渡。但是在蠻人的占領下,一切都取決于被征服的民族此時是否已經像現代民族那樣發展了工業生產力,或者它的生產力主要還只是以它的聯合和現存的共同體形式為基礎。其次,占領的性質是受占領的對象所制約的。如果占領者不依從于被占領國家的生產和交入的條件,就完全無法占領當地銀行家的體現于票據中的財產…最后,無論在什么地方,占領很快從這中很快到來的生產必要性中可以做出如下結論:定居下來的征服者所采納的社會制度形式,應當適應于他們面臨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如果起初沒有這種適應,,那末社會制度形式就應當按照生產力而發生變化。”由于日耳曼公社不同于古代羅馬公社集體聯合的共同體團結形式,因此日耳曼對奴隸的使用不可能形成普遍的奴隸制度,它在歷史上沒有經歷奴隸制度。日耳曼封建制度的形成不是由于內部生產力連續性發展造成的生產關系變革,而是在原始軍事組織與被征服地區先進生產力相互影響下形成的,這個歷史交往過程表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聯系是多樣化的 ,絕非僅僅是直接決定和單線連續發展。物質生產力發展的途徑也不是在一個單一社會單位內按部就班地連續積累起來的。
實際上,跟美國、德國等國家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少有國家完整的經歷了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基本沒有國家是在上一種社會形態充分發展的基礎上才進行下一形態的社會革命。恰恰相反,歷史表現出另一種規律,就是已有社會革命中,往往是在上一種社會形態不發展、不發達的條件下發生的,也就是說,前一種社會形態越發達、制度越鞏固,就越不容易進入下一階段的社會制度,舊制度的“外殼“越堅硬,新革命階級首先革命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小。 ?
我們一方面看到宏觀上表現出來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規律,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人類社會發展存在由不同國家和地區交替領先的規律。在某一社會形態階段起步較晚的落后國家,當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基本矛盾已經達到了基本不能相互包容的地步之時,反而容易發生革命并取得勝利,從而從后進變為先進,走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的前列。
歷史經驗表明,進步階級實行先進的制度,靠的不是自己掌握已有的先進生產力,而是靠的組建強大的革命部隊,首先通過革命奪取政權,然后推行自己所代表的先進生產關系,創造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社會條件,最后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自身所代表的生產力。美國就是這樣的典型例子,從美國內戰結束到一戰全面爆發之前的這幾十年里,美國很明顯地轉變成了一個現代化社會。1870—1910年,美國在全球制造業的占比從23.3%提升至35.3%,英國的占比則從31.8%降至14.7%。到1914年,美國人已經開始喝可口可樂,開福特汽車,乘坐地鐵,在摩天大樓里上班,推崇“科學管理方法”。美國人用電力來照明和取暖,乘坐飛機出行,可以打電話遠距離溝通;美國人均收入為346美元,同期英國的人均收入僅為244美元,德國的為184美元,法國的為153美元,意大利的為108美元。
鐘國的歷史是完全同樣的。新鐘國的工業基礎是非常薄弱的,連釘子都造不了,釘子都被稱為“洋釘“,但在毛時代結束時,鐘國已經成為世界五大工業國之一,建立了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從兩彈一星到工作母機,從鋼鐵、石油到家電、汽車等工業品都可以生產。這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經典案例——無產階級掃除了落后生產關系的制約,建立起新的進步生產,極大促進生產力發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