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幾篇文章中,我們講述了科斯的現代企業理論實質上不是真正的企業理論,因為它與其它的西方經濟學理論一樣,只是從市場角度來考察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特點。科斯的基本范疇一一交易費用本身就是一個市場范疇,而不是企業范疇。而且就科斯自己的論述,企業是不同于市場的另一種機制,而科斯理論實際上并沒有真正說明這一不同的機制。
在西方經濟學中的現代企業理論,雖然是眾說紛紜,但契約說或合約說是占了主導地位的。而契約或合約同樣是一個市場概念,而非企業概念。
程承坪列出了8種企業理論:1,斯密和馬克思的分工理論;2,新古典廠商理論;3,奈特的風險分擔理論;4,科斯的替代市場理論;5,阿爾欽安和德姆塞茨的團隊理論;6,楊小凱等人的間接定價理論;7,威廉姆森的資產專用性理論;8克瑞普斯的聲譽理論等等。
從上面歸納的8種企業理論看,每種理論都只是從某個方面來說明企業的特點,而沒有從整體上說明企業的性質及其特征,因而也說明不了企業不同于市場的經營機制。
與上面的所有企業理論不同的是,勞權經濟學的企業理論,是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結合的角度,說明了企業的性質和特征,并從價值運動的角度對企業的經營機制進行描述和說明,形成較為實用而又有說服力的企業分析框架。
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只是可能性上的生產要素,要成為現實的生產力,勞動力與生產資料就必須在一定的所有制基礎上采用特殊的方式結合起來。這種特殊的結合方式就形成了社會生產方式。而任何一種生產方式,都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企業即是生產方式的有機體。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既是生產力形成的特點的體現,同時又是勞資關系的具體體現。在這里,生產力特點與生產關系的特殊性是結合在一起的。這種結合首先體現的是生產主體的確立。因此,明確生產主體,是企業理論的第一要點。作為市場里的企業,從價值運動的角度看,生產主體的利益要求是由其企業的價值運動的性質和特征體現的。因此,與生產主體的利益要求相適應的價值運動就成為企業的基本性質和特征,企業管理運動則是由價值運動決定的必要條件。因此,構成企業概念的基本內容就是明確的生產主體,體現生產主體利益要求的價值運動和管理運動,以及與主體利益要求相適應的基本制度。這四個方面的要點構成一個生產商品組織的社會屬性與其它企業的區別,也較好地詮釋了作為企業的經營機制形成的必要條件。這就是勞權經濟學的企業概念一一即經濟實體的基本概念。
與科斯為代表的現代企業理論相比,勞權經濟學的企業理論一一經濟實體理論的一個根本特點是認為現實的企業生產主體是有兩種,而不是一種。以科斯為代表的現代企業理論,都是基于資本所有者這一主體展開的。在他們那里,所有默認的生產主體都是資本所有者或資產所有者。而勞權理論認為現代社會生產的主體是有兩種:即資產所有者和勞動所有者。既有兩種生產主體,必有兩種權利要求,也會有兩種不同的企業形式和企業制度。而這兩種主體的產生源于兩種社會所有制的區別一一社會主義公有制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區別。兩種社會的共同點是勞動者的生活消費是個體性的。區別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資料是私人所有,而社會主義社會是生產資料屬于公共所有。生產資料公有制造成的實質變化就是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從而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沒有了人格化的資產者,勞動者當然就成為企業唯一的生產主體。但這時的勞動者已經有了雙重身份,他在是勞動者的同時也成為了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者。而作為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者,勞動者有權和其它勞動者一起,利用公有的生產資料(在不損害公有資產的前提下),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而不再需要通過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換取生活資料。也就是說,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對勞動者而言的好處,就是不需要把自己的勞動力作為商品出賣,從而去從事雇傭勞動了。現在勞動者聯合起來,利用公共的生產資料(在保值的前提下)進行集體生產,來滿足自己的個體需要和公共需要。因此,從勞動者的角度而言,由于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社會生產方式由雇傭勞動轉變為了報酬勞動,由勞動力所有者轉變為勞動所有者,由處于從屬地位轉變為主體地位。這是社會主義革命的意義所在,也是無產階級運動的目的所在,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從而實現勞動者當家做主和按勞分配,正是通過生產資料公有制來實現的。因此,勞權經濟學的企業理論的突出之點,就是反映了十月革命以來社會主義國家產生,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而形成的新的生產主體及企業形式的現實變化。
科斯的企業理論,在西方國家或許是適用的。但是在勞動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國家,這種只認資產所有者為主體的企業理論就成為一種過時的舊理論。國有企業的特點明明是只有人格化的勞動所有者,沒有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但我們的產權學者是眇一目先生,他們對勞動者是視而不見,或者認為國企沒有產權主體而根本不應該存在,或者是用其它某種虛擬主體來解決主體缺位的問題,結果是國企改革是國企越來越少,走向消亡;到了少到不能再少時,仍舊按照產權改革思想,撞了南墻不回頭,便有了國企改革“任重道遠”的說法,國企改革的完成是遙遙無期。正是因為眇一目先生目中無人,不把8-9億勞動者的主體地位和利益要求放在眼里,因而竭力推崇私有化和資本經營方式,導致嚴重的兩極分化,導致了內需不足,于是,一旦外需減少,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便陷入了生產過剩的泥潭而難以前行。
與科斯為代表的現代企業理論相比,勞權經濟學的企業理論一一經濟實體理論的第二個特點是從價值運動的角度說明了企業性質與特征。西方經濟學自李嘉圖之后,就拋棄了勞動價值論,這種庸俗化的做法,使西方經濟學失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質特點的能力。西方經濟學事實上在發展上是竭力避開了對社會生產方式本身的分析,而把重點放到了價格均衡一一即市場機制的研究上。但是,剩余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規律,它決定著企業的經營機制,從而也決定著市場機制的方式和特點,離開了剩余價值理論,即使是單獨研究市場機制,也是不全面的。離開了勞動價值論,實際對資本運動的性質和特點都缺乏正確的理解,當然,也就對企業缺乏本質的了解了。勞權經濟學的企業理論,正是建立在馬克思的價值理論的基礎之上的。簡單商品生產的過程,表現為價值形成和實現過程;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質上是商品生產在勞動力商品化條件下的特殊形式,資本是價值在勞動力商品化條件下的運動形式,剩余價值是價值在勞動力商品化條件下特殊形式;與此相類似,社會主義生產是商品生產在生產資料公有化條件下的特殊形式,工本是價值在生產資料公有化條件下的運動形式,消費價值是價值在生產資料公有化條件下的特殊形式。當一個企業包含有規范的價值形成過程時,我們就稱這個企業為獨立的經濟實體;當這個企業包含的是剩余價值形成過程時,我們把這個企業稱為資產實體;當這個企業包含的是消費價值的形成過程時,我們把這個企業稱為勞動實體。企業和市場統一于價值:即企業是價值的形成過程的載體,而市場是價值實現的場所或體制。從機制角度看,市場價格機制只是企業經營機制的一個組件,一個環節。
與科斯為代表的現代企業理論相比,勞權經濟學的企業理論一一經濟實體理論的第三個特點是,經濟實體理論是基礎性的理論,它說明的是企業的性質、特征及基本類別;而西方經濟學的企業理論只是技術性的學問,它是以既有的產權企業為環境,探討企業的決策行為的經濟原理。
勞權經濟學的企業理論與科斯等人的現代企業理論的另一個區別在于對人的理論假設。現代企業理論所依托的是“經濟人”假設,這與西方經濟學企業理論的一種主體、一種權利要求和一種企業存在的認定是相關聯的。勞權經濟學既然認為現實社會存在著兩種主體、兩種權利要求、兩種企業形式,自然也會有人的兩種假設:經濟人的假設對應于產權型企業;勞動人的假設對應于勞權型企業。
附注:
1,程承坪《企業理論新論一一國有企業改革》第4-11頁。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