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象化與異化雙重邏輯呈現的是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鮮明特征,其超越了費爾巴哈對象化思想、黑格爾自我意識異化理論及古典經濟學,成為理解馬克思哲學觀念革命的重要線索。基于對哲學本質的思考和對德國古典哲學理解,馬克思不僅以直面人現實本質的方式,深刻地把握了實踐活動中的對象與異化這一對孿生范疇,更是科學地揭示了異化勞動對對象化的表征,以異化勞動的現實維度與對象化價值的理想維度完成了對黑格爾異化哲學的批判與超越。在我們看來,《手稿》中的青年馬克思在對象化與異化的雙重邏輯中,完成了從哲學批判到經濟學批判、從人本學的價值批判到唯物主義的現實關照的轉換,實現了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揭示并奠定了歷史唯物主義“新世界觀”的基礎。
21世紀以來,我國學界對《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手稿》已經被共識為馬克思“新世界觀”的拱心石和唯物史觀的開端。在《手稿》中,馬克思深刻地闡釋了對象化與異化的理論邏輯,一方面從現實出發,對資本邏輯控制下人們生存與生活的體驗做了深入的剖析;另一方面又以理論結合現實,提出了歷史唯物主義所關心的根本問題,因此,在當代學術研究視野下進一步解讀這部作為馬克思哲學“誕生地和秘密”的著作具有重要意義。20世紀80年代,孫伯鍨先生提出了《手稿》中存在著“思辨邏輯”與“科學邏輯”的“雙重邏輯”觀點,這一觀點的提出為后來學者進一步挖掘《手稿》的思想內涵提供了有益的啟發。
一、對象化與異化的理論回響
《手稿》是馬克思以揭示資本邏輯宰制下人的存在狀態來闡述“異化勞動”這一哲學范疇的表達。這一時期的馬克思正糾纏于費爾巴哈和黑格爾、經濟勞動和人本理想、對象化與異化等多重相關聯的問題,他將抽象的思辨具體化為對資本主義現實社會的批判,實現了對費爾巴哈與黑格爾的批判與超越。近二十年來,學界對《手稿》中對象化概念語境及內涵進行的深層次研究表明:對象化與異化的內在關聯在《手稿》中越來越顯示出基礎與核心地位。
對象化與異化所構成的雙重邏輯溯其根源就是德國古典哲學,這二者的關系與近代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它也是對象意識與自我意識的另一種表達形式。“自我意識”問題作為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哲學層面的問題,其根本就在于它是在對古代哲學的“對象意識”的反思批判中追尋到了認識問題的根本在于人自身。笛卡爾為自我意識找到了人的理性根基而將“我思”作為近代形而上學清晰直觀的第一原理;萊布尼茲則把自我意識形象地表述為在人的心靈中先天地存在著的像大理石紋路一樣的天賦原則;洛克則從探索并建立起科學的認識方法入手反省出人自身的能力判斷才是一切認識的前提和出發點,主體意識界問題由此才真正在近代意義上浮出水面,自我意識也才成為認識論哲學的基本原理,因而洛克哲學被認為是近代哲學的轉折點。當然,使自我意識真正獲得系統研究并成為集大成者的當屬康德,在康德哲學以前,自我意識只被理解為人對自身本質的認識,而康德則把自我意識領悟為一個具有自身規定性的能動的、創造性的主體。在其《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康德是真正自覺地把自我意識與對象意識作為實踐認識活動中的一對對立概念提出來的,同時他又歷史性地調整與改變了二者之間原有的認識關系,即“不從對象來說明認識,而從認識來說明對象”,因而在康德那里,對象意識是由自我意識的統合而建構完成的,康德把這種人的自我意識所具有的先天的綜合統一性稱為統覺。在費希特的哲學中,自我是一個獨立自存的創造性活動過程,即“自我設定自己本身”“自我建立非我”“自我設定自我與非我的統一”,費希特通過這三條自我的基本原理向世人展示了一個自我意識矛盾進展的辯證邏輯過程。而謝林哲學尋求既適用于自然界又適用于自我意識的原則與出發點,那就是主體與客體、自然與意識的無差別的“絕對同一性”。謝林認為自我意識是一種同時創造自己與對象的認識活動,它為黑格爾哲學的發展提供了中介環節。
黑格爾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把世界、精神之發展歸結為絕對精神的自我意識活動。黑格爾認為,“一方面現實的自我意識通過它的外在化轉化為現實的世界,并且反過來現實世界又轉化為自我意識;但另一方面,恰恰這種現實,無論它是個人或是客觀的東西,就被揚棄了;它們都成了純粹的普遍物。它們經過這種異化就成了純粹意識或本質。”他將人的意識發展分為三個階段:意識、自我意識、理性。他認為在自我意識的結構中首先要有一個基本前提:一個直接的感覺和知覺的對象,也就是要有一個感性的、現實的具體對象事物,這是自我意識真實內容的來源,同時也是作為與抽象的自我意識具有否定性的對立面而存在的一方,是自我意識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結構。這也是黑格爾超越笛卡爾與費希特思想之處,即自我意識不完全是自我設定、憑空而來的,而是以現實的感性確定性作為依據的。這是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中自我意識的內涵表達。
費爾巴哈受黑格爾“對象性”概念的啟發提出了“對象化”概念。他認為,思想只是精神的產物,是精神通過自我觀察和思考而形成的作品,精神通過自身的現實化來實現直觀自身、思考自身。“對象化”就是“以對象的形式實現”。此外,費爾巴哈還站在人的本質的角度闡述他所理解的對象化思想。在他看來,人同動物最根本的區別在于人是有類意識的,人的類本質是理性、意志和愛。費爾巴哈認為:“人首先只是在一個他者的(andern)、對他來說是對象性(gegenständlichen)的人身上直觀和認識人、他的本質和他自身”。這就是說,人如果想得到對自己的認識,首先要依靠對于他者的對象性的認識。實際上,費爾巴哈的這種理解基本上就是對黑格爾自我意識哲學的一種改造:黑格爾的自我意識是一個從意識首先意識到“對象”,再由“對象意識”返回而意識到“意識”自身的過程。費爾巴哈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將“意識”改造為“人”,論述了人通過對象而意識到人自身的過程。正因為如此,馬克思才在《手稿》中指出費爾巴哈“創立了真正的唯物主義和實在的科學”。
簡單地說,對象意識就是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的基本思想,它堅持和強調客觀的感性事物是認識的來源和目的;而自我意識則是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主義哲學家的基本立場,它強調人自身的精神思維在認識事物中所具有的先驗的、主體的核心地位。這二者的對立正體現出近代哲學的基本問題,那就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這里有一個從“自我意識”向“異化”的內在的暗含轉化問題。黑格爾哲學是思維“自己構成自己”,這是黑格爾哲學的根本,也是其神秘性所在,更是后來的哲學家集中批判的矛頭所在。黑格爾把本應通過外在的客體對象所產生的自我意識獨立化、抽象化,把這一經過外化而產生的異化結果省略為思維自己構成自我的異化,因而馬克思在《手稿》筆記本Ⅲ中對此給予了清晰的批駁,為《手稿》中對象化與異化的雙重邏輯的展開鋪就了思想前提。
二、對象化與異化的雙重邏輯
雖然作為馬克思《手稿》核心主題的異化理論源于黑格爾,但馬克思在對傳統政治和社會理論的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加入了現實實踐解剖市民社會,呈現了異化與對象化的雙重邏輯線索,以創造性提出的異化勞動理論超越了感性的抽象直觀,對資本邏輯下人的生存面相進行了深刻的哲學批判。可以說,《手稿》所呈現的這種“復調思想”正是馬克思當時所獨有并正在凝聚成形的思想表征。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人本思想給予了馬克思堅定的理論基礎與思想動力,其在對資本主義異化勞動進行批判的同時,也實現了對資本主義社會人文價值的批判與揭示,這是《手稿》中對象化與異化雙重邏輯的思想前提。
馬克思在《手稿》中主要通過兩個維度展開對象化思想:一是直接的顯性維度,二是復雜的隱性維度。從直接的顯性維度上來說,首先,馬克思在《手稿》中明確地闡釋了人是現實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這是對象化最基本的層次,“一個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沒有對象,就不是對象性的存在物”。其次,“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馬克思把對象化具體呈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認為人是靠自然來過活的,在《手稿》中馬克思多次強調是自然界給人提供生活資料,“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造。”這表明人的現實是來源于自然的,自然是人的無機的身體。最后,馬克思認為人是具有自我意識的能動的存在物,即人是具有創造性的超越自然對象的存在。“人不僅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說,是自為地存在著的存在物,因而是類存在物。他必須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識中確證并表現自身。”馬克思的這一思想來源于黑格爾自我意識的基本觀念。
從復雜的隱性維度上來看,《手稿》時期,馬克思通過對象化視角實現了從費爾巴哈抽象孤立的個人向現實的社會關系轉化的思想歷程,在這一歷程中,馬克思真正建構起人是一種以對象化的實踐活動為核心的社會學說。復雜的隱性維度主要有三點。一是類存在內涵。“人是類存在物,不僅因為人在實踐上和理論上都把類──他自身的類以及其他物的類──當作自己的對象;而且因為──這只是同一種事物的另一種說法──人把自身當作現有的、有生命的類來對待,因為人把自身當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來對待。”在這里,馬克思表明了人是能夠自覺地把自身和自身之外的事物當作對象,并且把這種對象作為一種普遍共同性來對待的。這里馬克思也暗指人作為類,是既有對象意識又有自我意識的類存在物。二是歷史內涵。“我們看到,工業的歷史和工業的已經生成的對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是感性地擺在我們面前的人的心理學”。馬克思把人的對象性活動概括為工業和工業的歷史,這不僅是對資本主義成果的概括,更是對人的對象性活動的實踐維度的概括。“工業是自然界對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學對人的現實的歷史關系。”工業作為人的本質的對象化,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物質條件,也是將人的本質力量全面公開展示的結果。三是社會內涵。“人是一個特殊的個體,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為一個個體,成為一個現實的、單個的社會存在物,同樣,他也是總體,觀念的總體,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會的自為的主體存在”。人在社會中是以一種特殊的、單獨的個體體現著自身的,但這種個體是包含在社會的總體中的,只有在總體中,這種單獨的個體才得以實現。因此,人的對象化是內蘊在人的社會生成維度中的。
異化勞動和異化理論作為在《手稿》中處于明顯的核心地位的思想邏輯和理論成果,其意義與作用具有差異性。總體來說,異化勞動主要是一個關乎現實、政治的經濟問題,其目的在于揭示工人的生存現狀和私有制的產生根源;而異化理論則是一個認識論問題。首先,馬克思明確地指出對異化勞動這一現實問題我們是“從當前的經濟事實出發”的,這是《手稿》時期的馬克思所表達出的一種堅定而又質樸的思想態度,這種態度促使馬克思將思想理論應用于現實的經濟批判中。馬克思在《手稿》里從工人勞動生產分析中發現了異化的經濟事實。我們知道在人類文明初期的農業社會中是沒有異化現象的,異化是伴隨著人類對象化能力達到普遍程度產生的,當人的主觀目的與他的勞動產品成為對立的時候,異化才能形成,所以異化產生的根源在于人自身,人同自然處于對立時才會產生異化。馬克思洞察到異化是人類工業實踐的產物,發現了異化產生的秘密,也就是盧卡奇所說的“異化則是一種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實現的特殊的變種”,這里所說的“一定的社會條件”其實是指人類文明達到了普遍化的認知程度,即“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第二社會形態。
馬克思在筆記本Ⅰ中提出了著名的異化勞動的四重內涵:勞動產品異化、生命活動異化、人的類本質異化、人同人異化。由此可以看到,馬克思的異化是一個從有形的勞動產品到無形的人與人相異化的過程。有形的勞動產品表明馬克思的異化不再是費爾巴哈的人的本質的宗教異化及黑格爾的人的自我意識的精神異化,也不再是宗教異化與政治異化的精神邏輯,而是人的現實的生產勞動的異化,是人在勞動實踐中所形成的歷史性與社會性的現實結果,這是馬克思思想批判的落腳點與“改造世界”的思想原則。由此,馬克思超越了傳統哲學“解釋世界”的認識論思想框架,開辟出了其對象性實踐活動的生存論的“新世界觀”。因而對象化過程就是主體不斷深化對客體本質認識的過程,通過對象化產生了異化,這也必然造成社會分工的形成。
三、對象化與異化的辯證張力
依循思想史邏輯探求《手稿》中對象化與異化雙重邏輯的內在關系之意義在于,既能全面真實地把握馬克思異化理論的具體闡發,又能客觀地還原其資本邏輯在現實語境中的演繹,還能深入探討馬克思早期思想轉變的革命歷史性進程和理解歷史唯物主義新世界觀的形成。青年馬克思的雙重邏輯所構成的思想張力為現實理解技術時代的新異化提供了豐富的理論礦藏。
首先,體現為異化勞動的現實維度與對象化價值的理想維度的張力。面對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社會現實,馬克思站在社會最底層的工人階級的立場揭示了異化勞動所呈現的勞動讓富人變得更加富有,而工人卻使自己更加貧困的事實。他運用異化勞動理論宣示了他的政治立場與道德情感,為我們展現出了一個鮮活的關注現實的思想家的高大形象,如“工人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在這段文字中馬克思既有經濟學的分析,又有哲學的思想批判,這一階段馬克思的異化思想被學者稱為“第一階段的道德評價優先視角”。此時在馬克思看來,異化勞動帶給人的完全是一種否定性,即一種對工人生命價值的否定性,這是他把人的本質預設為自由自覺的對象化活動的價值定位,并把對象化勞動與異化勞動比較而得出的殘酷現實。對象化是人的一種價值理想,而異化勞動卻給予工人無情的世界,這二者的對比彰顯出了資本主義社會本質,由此才會有青年馬克思專家“盧卡奇命題”:黑格爾將對象化等同于異化,而馬克思肯定了對象化而否定了異化。這里恰好真實地展現出在筆記本Ⅰ里馬克思傾向于費爾巴哈思想而呈現出的雙重邏輯,學界把它稱為“狹義異化”。所謂“狹義異化”是指當主體對象化為客體時,對象反過來與主體相對立、相疏遠。黑格爾沒有像馬克思那樣從工人的現實勞動出發來揭示異化,因而黑格爾把異化等同于對象化也就符合邏輯了。
其次,對象化與異化在勞動實踐中的內在統一關系問題。從發生學原理上來看,對象化與異化是一對相生相伴的概念范疇,對象化是事物發展的原因與根據,而異化則是對象化的現實評價結果。馬克思的對象化與異化思想是對德國古典哲學傳統的繼承,它構成了事物發展變化的辯證張力。對象化作為主體的價值目的是異化發生的主觀前提,而異化伴隨著人的實踐活動又必然是對象化的客觀結果,從對象化的視角來分析異化的內涵更是凸顯了馬克思新世界觀的歷史唯物主義,即人的對象化程度與異化現實是一對成正比的矛盾關系:對象化必然導致異化的思想邏輯與實踐依據。馬克思進一步說明在現實的世界中,自我異化唯有在與他人的現實的關系中才能得以體現,異化也正是通過實踐才得以實現的。因此我們看到,奠定馬克思實踐哲學內在基礎的是人的對象化活動與異化現實,沒有人的對象化,也就沒有人的實踐活動,也同樣沒有異化產生。這時的異化被稱為“廣義的異化”,它是主體對象化、異化(外化)、揚棄異化同時重新領有對象化的整個過程。馬克思指出:“自我異化的揚棄同自我異化走的是一條道路”,也就是說對異化的超越和揚棄是由高度的對象化來實現的。
再次,對象化是馬克思批判黑格爾異化哲學的核心問題。近年來學界對《手稿》筆記本Ⅲ中的“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哲學的批判”部分給予了充分重視與深入研究,其結果是人們驚奇地發現了為何馬克思在《手稿》之后僅僅幾個月就跨越轉變了,“新世界觀”由此誕生,這一跨越轉變正是源于馬克思在筆記本Ⅲ中通過對象化思想來揭示和批判黑格爾自我意識的抽象的精神勞動。馬克思首先肯定了黑格爾哲學的偉大之處,即堅持了人的異化,但同時也明確地指出了黑格爾哲學的致命之處是預設了感性現實的人等同于自我意識的精神運動,而這種運動是沒有經過外在的對象化來實現的,即沒有通過“克服意識的對象”來返回自身,黑格爾只是讓自我意識來代替并充當了這種外化的現實的對象性,他“惟一知道并承認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的勞動。”因而馬克思批判黑格爾的自我意識的異化只是抽象的、無實證的唯心主義的辯證法,因而也必然是不真實的、非現實的精神的自娛自樂而已。在馬克思看來,黑格爾的異化只是精神的異化,是沒有經過設定物性的現實對象化,因而這種外化的揚棄也必然是抽象地、無內容地、空洞地占有自己的對象性本質。“揚棄想象中的對象、作為意識對象的對象,就等于真正地對象性地揚棄與思維有差別的感性行動、實踐以及現實的活動”。馬克思認為,自我意識只有通過克服意識對象的具體性,才能使意識把握到對象的“本質”而返回自身,這是一個從對象意識到自我意識的過程,即從意識再返回到意識的過程,意識必須要通過一個現實的、外在的真實對象來完成這個過程,否則就成了自我意識的思維“自編自導”走空的過程。由此,馬克思進一步批判了黑格爾哲學的“純粹活動”不是人的現實的對象化的感性活動,沒有把自我意識看作人的自我意識,而是頭足倒置,使人成為自我意識的人,因此馬克思提出“要把對象世界歸還給人”才能真正地實現人的本質力量的現實性。應該說馬克思對象性活動的哲學思想不僅還原了黑格爾辯證法的現實力量與批判價值,而且也由此使他自己的“新世界觀”的實踐哲學登上了思想的歷史舞臺。
最后,對象化與異化理論在《手稿》之后的思想發展脈絡分析。我們知道馬克思在經過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思想轉變之后,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開始頻繁使用“對象化勞動”,而對象化與異化卻很少出現了,我們認為這是馬克思深入資本主義經濟學批判的必然結果。而“對象化勞動”的含義已不再是強調主體對象化為勞動產品的活動,而是勞動作為抽象的價值,是資本異化的產物。在此,與“對象化勞動”相對的一個概念是“活勞動”,它所創造的“對象化勞動”成果卻被“資本”所驅使和支配,從而形成了異化。這里的異化主角不再是《手稿》時期的資本家,而是資本家的化身“資本”,它成了資本主義社會合法的“法人”。馬克思從社會生產關系的維度發現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公開“秘密”。
孫伯鍨曾提出:“異化勞動指的是勞動的特殊社會形式,主要是指它的資本主義形式。對象化勞動則是指一般意義下的生產勞動,是就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而言的。所以,對異化勞動的研究實際上又涉及生產關系,而對對象化勞動的研究實際上又涉及生產力。”將對象化看作生產力是非常契合于對象化的內在邏輯的。對象化概念作為主體對客體對象的把握程度,表征了人類認識自然與客觀規律的文明進程,這種文明最典型的形式就是資本主義社會興起的工業文明。馬克思把體現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活動概括為工業和工業的歷史,它不僅是對資本主義成果的概括,而且更是對人的對象化力量的深刻性與創造性的體現,因而把對象化內涵延伸到體現人類文明水準的生產力上是符合其內在邏輯性的,因為有對象化才有體現人的勞動實踐的工業成果。馬克思分析道:“一切財富都成了工業的財富,成了勞動的財富,而工業是完成了的勞動”,以人的對象化程度體現的工業歷史就是人類生產力的最好標志。此外,異化勞動帶來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分工形成。異化勞動使所有以往的文明都要經過一個專業化的分化,而這一過程必然會徹底地改變以往“人的依賴關系”的農業社會,從而進入對“物的依賴”的工業社會。這種改變的實現是異化勞動的結果,每個人都成為“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對“物的依賴”成為社會普遍聯系的紐帶,成為人與人之間經過“物的異化”的抽象的獨立的社會關系。馬克思分析道:“物的依賴關系無非是與外表上獨立的個人相對立的獨立的社會關系,也就是與這些個人本身相對立而獨立化的、他們互相間的生產關系”。在這里,馬克思清晰地闡述了人與物的關系就是人與人的關系的表征,而資本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又是通過分工完成的,分工作為異化的結果必然導致生產關系的改變,只是這種改變是由“資本”這只看不見的手操縱的,由此,把異化勞動看作與生產關系相關聯的是符合實際的。應該看到,對象化與異化從青年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哲學問題到晚期《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的經濟學批判,從人本學理想框架的價值批判到唯物的科學主義現實關照,馬克思完成了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揭示并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新世界觀”。
簡而言之,《手稿》中對象化與異化的雙重邏輯是青年馬克思以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的對象化思想與黑格爾的自我異化的辯證法為思想資源和背景,以分析國民經濟學為現實依據而展開的對資本主義現狀的最初批判。應該說雙重邏輯的思想局面正是青年馬克思宏大而深刻的思想格局與思想交織的產物,也是馬克思從哲學批判到經濟學批判的思想現實的完成,更是馬克思“新世界觀”驚人一躍的思想平臺的形成。《手稿》最生動、最有價值的思想遺產就是馬克思為我們指出的現實之真與理想之維同承并舉的人類發展之路,這二者相對相融、相輔相成。在這一意義上可以說,“雙重邏輯”為后來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表達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作者:蔡佳容
文章來源:《學術研究》2023年第03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