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資本幽靈的譜系學【對《<資本論>唯物史觀原理解析》的解析】

許光偉 · 2024-02-03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階級社會工作區間內,人怎么異化和物質生產怎么發展是同一命題:即所謂“從異到惡”。但不應作為哲學的思考向度。依照鮑德里亞版本的故事,就是人類主體逐漸淪喪,直至悲傷離場的過程。所謂“我交換故我不在”“我生產故我不在”“我符號故我不在”,產生一個恐怖的結局:我鏡像,我擬真,故我在。后者實際就是現實版本的價值形式的全領域和全球化“統治場”。這個統治場域內,工資鏡和工資惡、資本鏡和資本惡高度一體。

?資本幽靈的譜系學

——勞動力商品的“前世”“今生”“來世”

 

按 語

        【本文選自《<資本論>第一卷唯物史觀原理解析——馬克思逝世140周年之際歷史發生學基本理論探究》第五部分,即全文結論。該文載《政治經濟學研究》2023年第4期P109-134,第五部分原標題名稱為《資本幽靈的譜系學總結:勞動力商品的“前世”“今生”“來世”》?!?/p>

 

 基金:吉林財經大學全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科研項目“《資本論》、工資與現代化: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研究”(2022WZD010)的階段性成果

 

相關閱讀:

許光偉|何謂唯物史觀主體 - 烏有之鄉 (wyzxwk.com)

www.juliangmedia.com/Article/sichao/2024/01/486845.html

b80554e6b3cbec46de14ca181409dd6c.jpg

 

何謂階級者?! - 烏有之鄉 (wyzxwk.com)

www.juliangmedia.com/Article/sichao/2024/01/486048.html

 

(一)

        《資本論》創作是馬克思的畢生事業,為一同化生成的理論建構進程。為了求得資本的唯物史觀知識,馬克思毅然選擇歷史學家的工作身份,所得到第一個完整的工作結果即是著名的六冊計劃。由于每一冊均被設定為“主體”,就相應由該主體化來的知行合一結構出發。這樣做的好處是,比較容易實現理論歷史和知識結構的統一。就像恩格斯指出的,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決不是對于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個別或零碎的批判,而以在聯系中闡述資本主義生產和有機結構的社會歷史規律為目的,同步實現對全部經濟學文獻的批判。

 

        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致力于現實詮釋。與之不同,替代它的《資本論》直接是從矛盾出發,從矛盾工具出發因而也就是從對對象主體的歷史批判出發,從“商品兩儀”出發。

 

       這樣經濟的社會形態就被完整地獨立出來,乃至《商品》成了一個獨立的創作——作為經濟的社會形態“理論導論”,從中取出幽靈知識——商品價值,成功解決了唯物史觀知識命題的現實羽化問題。并且,經濟的社會形態和物質生產對象之所以是統一的,在于它是社會形態的“主體承擔者”,即其核心的構件。

 

 

 

(二)

        然則,何謂知識?主體→結構→知識之謂也。然主體向結構的轉化,必得有矛盾規定性做中介,與此同時,結構以知識為自己的承接亦得有系統的中介形態。一言以蔽之,知識何以練成?“主體—矛盾—結構—系統—知識”之謂也。知識何來?經之,緯之,行之,知之,乃執行幽靈學同物象學和現象學路線斗爭的結果(見圖2)。

 

 fb18b4aef1d2df588108ac0678f58991.jpg

圖2 再生產“階級者”之問:由“主體”而“階級—統治—剝削—拜物教”的結構系統

 

        可見,形式邏輯只是知識工具,革命的形式并非源自形式邏輯本身,而源自系統工具、矛盾工具。主體者歷史世界也,結構者現實世界也;主體——自在而自由,結構——矛盾而系統。資本既是主體也是結構,演繹了史上最為壯觀的主體運動和階級斗爭場面,展示了最為繁復曲折的知識畫面與科學景觀。

 

        《資本論》的統一規定是階級分析和階級行動。為達成這個目標,又在不同抽象層次上因應主體范疇向經濟范疇的轉化,進行著階級決策的角色轉換:從歷史的階級行動決策到系統的階級行動決策,再到經濟個體的階級行動決策。故系統矛盾蘊涵著結構矛盾,認識矛盾蘊涵著實踐矛盾,與此同時,生產方式矛盾蘊涵著主體矛盾(見圖6)。

 

 83b66139e2b7c6caa2047de057c481d3.jpg

 

(三)

        在唯物史觀意義上,資本知識幽靈不外乎是“發展=危機”這個歷史公式,不外乎是“W=c+v+m”這個階級公式;深層次看,則不外乎是對經濟的社會形態執行了特殊的價值算法——“主體危機算法”(產物是“資本工資”)。由于這種算法,導致生產危機在特征形式上僅僅表現為“資本主義主體危機”,而非單純意義的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經濟危機乃至市場危機在本質上都只是主體危機的再轉化,是算法推演的過程和算法譜系的結果——由價值算法到系統算法、利潤算法(見圖5)。

 

6c25d056f4f0b94f52b22d3c53907225.jpg 

 

        而在當中,之所以將市場危機予以單列:既是對譜系的認知強化,又在于指出克服危機的主體實踐之路(如工資形式可以不再是資產階級的統治工具)。這同樣是語言幽靈學,需要特別的工具予以具象。

  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是解決資本之事的偉大認識工具和實踐工具。它的起點是主體范疇,它獨立托起政治經濟學批判的主戰場。

 

        由于遵循資本邏輯由主體邏輯定制原則,《資本論》第一卷就總體而言是主體蘊涵式的危機范型(或曰“主體危機范型”)。簡單勞動、雇傭勞動、兩極分化勞動是由“工資勞動”統一的運動序列,算法工資、雇傭工資、階級工資、市場工資從中指示工資算法循序漸進的成長歷程。

      

        既然商品具有“剝削的原罪”,商品便不能視為“天然的歷史純潔”。繼而商品怎一個異字了得:必須認識到,商品的本質是異化性。唯物辯證法是自然辯證法和主體辯證法的統一。然則,從主體來讀的商品研究對象是把握住了“主體異化對象”,揭發宗法向算法歷史轉型的特殊經濟形式。在以往時代,主體危機的直接表現是生產危機(產品短缺)及其衍生的階級矛盾危機。

 

        在資本主義時代,主體危機的物形式(所謂“生產過剩”)使之具有階級矛盾危機兩重的間接表現:一重是資本惡的結構表現、系統表現(經濟危機),一重是資本惡結構系統表現下經濟功能失常(市場危機)。顯然,前一重表現“第一性”,后一重表現“第二性”。后一重表現是前一重表現的結構運動繼續和局部細節深化。這樣有了所有制的主體讀法(主體危機的價值命題)、所有制的價值讀法(主體危機的工資命題)、社會存在的主體讀法(經濟危機的價值命題)、社會存在的知識讀法(市場危機的工資命題)。由此看到,異化是奴化的經濟實現。依據這一界定,工資是異化最集中的體現。

  從主體看,工資即奴化;從經濟看,工資是異化形式。工資的整體規定即“奴化異化”。

 

        “工人在法律上是‘自己的勞動能力、自己的人身的自由所有者’,而實際上他只不過是一個農奴而已。”

 

        一切勞動產品及其活動化為“交換價值”,似乎以共同體關系解體為前提,與此同時,卻要以生產者之間的物質依賴關系為條件。這就是連續運動、不間斷的資本再生產的“前世”和“今生”。資本怎一個“惡”字了得:《資本論》中工資是“主體范疇”(算法工資或工資兩儀)與“經濟范疇”(雇傭工資系統)的統一。

 

        作為主體范疇,工資是主體性規定的階級工資:可變資本是工人的看不見的階級身份,勞動力價值則是對于工人而言的看得見的算法統治工具。作為經濟范疇,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充當資本工資的經濟蘊涵物。資本生產方式下工資實現了對“剝削的價值”和“統治的價值形式”的內在統一。資本理解域內的工資規定性(階級和統治行動)由相對工資理論而來,又斷然超出這一理論。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工資不是資產階級生產的偶然形式,而整個資產階級生產卻是生產的暫時歷史形式。”

 

        在歷史唯物主義認識場域,“工資之行”導致“危機之知”(接續圖5的思路,機理見表1),反過來,“工資之知”在規定上必然就是“危機之行”。資本工資的結構系統即階級—統治—剝削—拜物教,其引發資本的階級者行為:工資勞動的階級斗爭→資本主義生產制度的主體統治與剝削→資本主義流通和分配制度的經濟統治與剝削→壟斷和虛擬的危機總爆發。

 

表1  資本工資何以統治:資本主義危機的主體蘊涵式

 82768e1e233514171d398a99f42300fa.jpg

 

 

(四)

        如此有了算法社會形態工資的行難與知難。知難(經濟范疇)謂為確立經濟形式的知識對象,重要的一點在于理解算法工資成長從價值形式起步,而價值形式的起步又是交換價值,這樣就引出資本和勞動的交換問題。行難(主體范疇)謂為如何由商品生產形式的階級對象、統治對象、剝削對象以及拜物教對象轉向資本生產形式的對應物。可見所謂歷史科學,在《資本論》語境中,在于強調以主體邏輯為理解入口。

 

        依據圖3,生產一般作為唯物史觀術語,即“主體理論”(主體論的對象蘊涵);其通過知識蘊涵得到“主體范疇”,通過事的蘊涵得到“主體邏輯”。《<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由探究對象蘊涵式、知識蘊涵式開始,當然不是肯定生產一般作為生產與分配、交換、消費的一般肉身關系,在于尋求生產方式的階級之事。

 

151e648f128af5d86150edd41ff6ef69.jpg 

圖3 經濟的社會形態(自然歷史過程)統一的研究對象“何以練成”

 

        為此《導言》整體上必須視為對主體的尋求,先將生產一般視為經濟的社會形態的主體理論,再落腳為資本一般,對主體范疇和主體邏輯進行“資本具象”。人類學意義的一般物質生產邏輯是一種空泛的說法,如果存在“人類學的生產邏輯”說法,那么,它就是主體邏輯。物質生產和主體邏輯總是統一的,由此,工藝邏輯(一般物質生產邏輯)無法直接代表“主體邏輯”,不宜混淆二者。

 

        所謂主體邏輯一般,即貫通歷史主體的規定(并非生產的抽象性或一般歷史關系),包括共有的規定和彼此延續著的各個時代生產的總體邏輯(幽靈主體)。恰恰是對這個規定,馬克思以“生產一般”(理論范疇)加以命名。作為唯物史觀的思維學支架,它的歷史范疇的初始形態是“共同體主體”。主體邏輯與生產邏輯一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幽靈學用語、一為唯物主義工作總用語,本質上是歷史具體的統一。而又正是主體邏輯決定“生產的一般規定在一定社會階段上對特殊生產形式的關系”,這是唯物史觀在《資本論》中的實在性。然則,“所謂政治經濟學批判,就在于堅定地將生產一般推進到資本一般。”

 

        經濟的社會形態是歷史統一的,并非各種社會形態的“斷章”,或者“斷章的組合”。在研究對象理解域內,唯物史觀以完整的物質生產為“對象主體”,乃是對全體主體邏輯的工作統一;這也就意味著依照發生學的進路,經濟的社會形態生產邏輯在實質性規定上整體分解為主體邏輯(通史道路思維或生產方式的本位論)和資本邏輯(資本關系的本體論即資本之事),后者乃是前者的轉化形式。生產一般是發展路向,內在標志是“勞動一般”歷史思維器官的逐漸成熟。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堅持以勞動或勞動一般考察生產一般,有效避免了生產一般條件的“經濟肉身說”。以此推斷,人類社會發展第二大形態的實質性在于對“算法社會形態的生產一般”進行人格化,確立勞動力商品的歷史形態,據此追溯它的前史和未來之路。既然擺在我們面前的對象仍舊是商品形式的物質生產,那么,應全面審視物質生產的歷史幽靈(生產方式)、社會肉身(生產關系)和階級經濟物象(交換關系)。

 1.jpg

 

(五)

        所謂人的依賴關系,指的就是原初的共同體;所謂人的全面發展和自由個性,則為重建的共同體。“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對勞動力商品的主體性描述,因而是第二大形態“從異到惡”的靈魂性規定(2)59。

     在階級社會工作區間內,人怎么異化和物質生產怎么發展是同一命題:即所謂“從異到惡”。但不應作為哲學的思考向度。依照鮑德里亞版本的故事,就是人類主體逐漸淪喪,直至悲傷離場的過程。所謂“我交換故我不在”“我生產故我不在”“我符號故我不在”,產生一個恐怖的結局:我鏡像,我擬真,“故我在”。后者實際就是現實版本的價值形式的全領域和全球化“統治場”。在這個統治場域內,工資鏡和工資惡、資本鏡和資本惡是高度一體的。

 

        “因此,資本和勞動的關系在這里就像貨幣和商品的關系一樣;如果說一方是財富的一般形式,那么,另一方就只是以直接消費為目的的實體。但是,資本作為孜孜不倦地追求財富的一般形式的欲望,驅使勞動超過自己自然需要的界限,來為發展豐富的個性創造出物質要素,這種個性無論在生產上和消費上都是全面的,因而個性的勞動也不再表現為勞動,而表現為活動本身的充分發展,而在那種情況下,直接形式的自然必然性消失了;這是因為一種歷史地形成的需要代替了自然的需要。由此可見,資本是生產的;也就是說,是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的關系。只有當資本本身成了這種生產力本身發展的限制時,資本才不再是這樣的關系。”

 

        所謂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所謂全面的關系,所謂多方面的需求,所謂全面的能力的體系,皆指示資本的再生產體系的運動與構造形式,作為資本消費勞動的結構特征。其偉大文明作用的“工藝邏輯”和“市場邏輯”并未表現出勞動主體任何的發展癥候。第二大形態恰恰是“勞動非發展”時代——盡管它的物質肉身面貌(市民個人或勞動力商品)是取得了長足進步。既然勞動作為使用價值,同樣是人類技藝“活的物質承擔者”,勞動變換的多方面需要、勞動發展的多方面關系以及勞動能力的全面塑造與培養,就和資本所要求的內容、形式完全不一樣。

 

        為此,無產階級不僅要果斷拋棄“絕對平等的工資說”,而且要進一步歷史地消滅“勞動力和勞動的區分”的資產階級分配法權,以“社會主義主體論”發動幽靈學與物象學乃至幽靈學本身(革命幽靈學)與資產者的現象學的路線斗爭。要知道,危機顯然不作為現象學的考察對象。一旦陷入現象學語境,危機旋即成為內涵歧義、外延不確定的語詞,危機的意義仿佛不由自身、不由全過程運動,而由所欲實際解決的對象問題來賦予。既然工資勞動具有“二重性”(勞動和勞動異化的統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依舊需要采用這種經濟形式,那么主體危機仍然可能“死灰復燃”。在實質性上,主體危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勞動者發展危機,由此引發全過程的危機形態。當下的全球場域乃是經濟危機越來越具有全過程運動、全領域覆蓋的新特征的再生產體系,全過程域的瓦解性強烈。

 

        資本主義危機已然是發展至頂峰形態的歷史主體危機。其階級生產方式和勞動方式不可為繼。社會主義必然會使勞動成為理解歷史世界“新的思維器官”。主體既然是與危機伴生的主體,出路必然是歷史走出“勞動力商品”,走出“工資的統治算法”。勞動力商品的工資規定“姓資”,在于它是資本工資,在于它對算法工資和雇傭工資的統一。

 

      社會主義工資“姓社”“不姓資”。唯物必拜物。通過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生產,通過堅持人民至上的公有制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健康發展,以“高質量的生活資料”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勞動過程文明規劃”為兩儀標準,社會主義工資在新時代一定能夠走出單純唯物論的要素肉身主義,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謀劃社會主義生產一般的歷史唯物主義新意涵。

 

1.jpg

許光偉:工資“姓資姓社”問題探究 (kunlunce.com)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2] 《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3] [法]阿爾都塞:《論再生產》,吳子楓譯,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9年。

[4] [法]德里達:《馬克思的幽靈——債務國家、哀悼活動和新國際》,何一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5] 程恩富:《論<資本論>研究的發展趨勢》,《世界經濟文匯》1987年第2期。

[6] 許光偉:《<資本論>第一卷的邏輯:歷史發生學》,《當代經濟研究》2011年第7期。

[7] 許光偉:《<資本論>與主體革命論——從黨的二十大報告看唯物辯證法的工作譜系》,《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23年第1期。

[8] 許光偉:《<資本論>的工資理論邏輯:基于價值形式的統治場論》,《經濟縱橫》2023年第10期。

[9] 許光偉:《現代化進程中的國家要素論——馬克思主義主體規定研究》,《貴州社會科學》2023年第11期。

 

全文注釋

1《資本論》四卷是從經濟的社會形態“階級書寫”的角度實施對唯物史觀原理的具體化,包括階級的主體規定(階級者)原理、結構原理、事原理和認識原理。本文作為系列寫作的第一篇,主述主體原理。余下將以此為基礎,結合新時代社會主義的現實需求,深入解析《資本論》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唯物史觀原理的學說內容。

2(1)《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649頁。

3(1)據此,唯物史觀學說將主體提升為對象主體的意義全體規定。所謂對象主體,即對象之我、運動之我,如文化學的“身體之我”、哲學主體的“實體即主體”命題皆有這種意味。而在哲學界,主體術語作為科學事件的認知意義是黑格爾在亞里士多德、斯賓諾莎、笛卡爾、康德、費希特的基礎上第一次予以集成化,并完成對其革命性涵義的確認。

4(2)[德]約瑟夫·福格爾:《資本的幽靈》,史世偉等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4年,第1頁。

5(3)[法]德里達:《馬克思的幽靈債務國家、哀悼活動和新國際》,何一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86頁。

6(4)張一兵:《主體歷史觀與“無主體過程”論的二歧悖結析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理論中的內在邏輯沖突》,《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

7(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頁。

8(2)在歷史研究中,生產方式和生產一般具有緊密的歷史主體聯系。正是由于不懂得生產一般作為“社會實踐的主體理論”的工作意蘊,致使產生認識上的偏差:斷定“把生產一般當作研究對象是錯誤的”;理由竟然是“將特定社會性質的生產放在人類社會的一般歷史進程中來理解”并非生產一般術語所能涵蓋的內容,生產一般被限定于抽象共性即“抽象的簡單的范疇或者說一般范疇”,而所謂特定社會性質的生產也竟然是:“一定的‘社會體’即‘社會的主體’(例如雇傭工人)始終在各個生產部門組成的總體中活動著,形成類似于動植物機體一樣的‘社會機體’。”(羅雄飛:《<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是理解<資本論>的一把鑰匙》,《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0年第6期)

9(3)圖名或可界定為“唯物史觀主體生產主體”,其落成研究對象的主體表達即生產一般。居于中央的是勞動過程文明規劃(即主體),為歷史規劃、社會規劃、工藝學規劃、政治經濟學理論所圜橋,復教澤環繞四周的諸種主體規定。

10(1)張一兵:《主體歷史觀與“無主體過程”論的二歧悖結析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理論中的內在邏輯沖突》,《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

11(2)許光偉:《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北京:社會文獻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50頁。

12(3)許光偉:《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北京:社會文獻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49頁。

13(4)比岱:《請你重讀阿爾都塞》,《國外理論動態》2013年第6期。

14(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頁。

15(2)許光偉:《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北京:社會文獻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310頁。

16(3)對這句話的解讀有多種方式,如在規定上沒有事的蘊涵式(歷史世界的統一性)就沒有事本身,乃至沒有研究對象就沒有對象,再如沒有理論就沒有實踐,等等。又或許在馬克思看來,生產一般乃是作為對黑格爾抽象唯心的“精神活動主體”術語的替換。為此,生產一般研究路線是從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支架下降到實踐場(生產過程)的認識支架。生產一般(主體的實踐格局)蘊涵支配社會實踐場理論功能的意指,它的落腳必然是范疇,從而是研究對象的直接基礎。在事的科學感召下,其合并針對歷史對象運動的“存在者之我(祖系,父系,孫系)”與針對社會存在構造的“存在之我(幽靈,肉身,物象)”。

17(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頁。

18(5)像李嘉圖這樣的經濟學家的思維痼疾就在于不懂得“生產一般的主體理論”的存在。“李嘉圖所以有片面性,是因為他總想證明不同的經濟范疇或關系同價值理論并不矛盾,而不是相反地從這個基礎出發,去闡明這些范疇以及它們的表面上的矛盾,換句話說,去揭示這個基礎本身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65頁)以至于有馬克思這樣的議論:“把經濟范疇按它們在歷史上起決定作用的先后次序來排列是不行的、錯誤的。它們的次序倒是由它們在現代資產階級社會中的相互關系決定的,這種關系同表現出來的它們的自然次序或者符合歷史發展的次序恰好相反。問題不在于各種經濟關系在不同社會形式的相繼更替的序列中在歷史上占有什么地位,更不在于它們在‘觀念上’(蒲魯東)(在關于歷史運動的一個模糊的表象中)的順序。而在于它們在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內部的結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9頁)

19(1)《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8頁。

20(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7頁。

2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7頁。

22(2)黃志輝:《馬克思主義人類學的當代進路兼論<資本論>第一卷中的工業民族志及其雙重敘述》,《思想戰線》2022年第4期。

23(3)價值形式術語是馬克思區分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工作產物。

24(1)《資本論》中,馬克思總體上既傾向于等同使用“價值形式”“交換價值”兩個術語,又將前者限制在“交換價值的發展”意義層面,前者是歷史生產一般的工作組成,后者是市場一般(物象學)的工作組成。從而相較而言,二者的區別在于:一個是價值幽靈學的出場,一個是價值形式工具的出場,以及一個是幽靈的實體和肉身,一個是幽靈的面具。

25(2)《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88—89頁。

26(3)一言以蔽之,“買和賣才不僅支配了生產的剩余,而且支配了生產的實體本身”;“如果說一方面商品表現為資本形成的前提,那么另一方面,就商品是產品的一般元素形式而言,它在本質上表現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產物和結果。”“這里可以看到,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甚至連屬于過去生產時期的經濟范疇,也獲得了特殊的歷史的性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頁)盧卡奇則用根據可計算性加以調節的勞動的合理化原則,來具體解釋造成物化的原因。“盧卡奇認為,資本主義商品生產條件下人的關系的物化,具體地說來,就是人自己的活動、人自己的勞動,作為某種客觀的東西,某種不依賴于人的東西,某種通過異于人的自律性來控制人的東西,同人相對立。這種情況既發生在客觀方面,也發生在主觀方面。”(梁樹發等:《馬克思主義史》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15頁)

27(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6頁。

28(5)而實際上,《價值形式》完完全全是歷史描述。作為“交換價值的發展”的歷史邏輯:價值承擔者的第一形式是統治的算法雛形,第二形式是個體統治的算法特征形式,第三形式是算法統治一般(社會化的個體統治),第四形式是貨幣的統治形態完成。說到底,就價值形式這一節內容而論,其必然同時是“商品兩因素”“勞動二重性”“交換價值發展”“商品拜物教”四者統一的規定。

29(1)許光偉:《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北京:社會文獻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47頁。

30(2)許光偉:《生產關系的三層次解讀關系及其意蘊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域內的道名學說和生長論》,《當代經濟研究》2016年第10期。

31(3)這是相對價值主體而言的經濟范疇。價值是幽靈、肉身、物象合一,價格同樣如此。抽象勞動乃價值實體“幽靈之我”,使用價值和價值形式乃價值實體“肉身之我”(物質肉身和經濟肉身)階級肉身由其矛盾性規定化出,交換價值乃價值實體“物象之我”。經濟范疇必然是對上述社會存在的如實反映,體現運動環節和結構細節上的推敲。

32(4)就預付資本作為主體范疇的知識構造而論,“價值”(歷史本質)是幽靈,c+v價值形式是肉身,資本要素形式則是運動物象。針對這一對象存在,所以作為具有完整系統內容的經濟范疇的資本:以資本循環運動為結構幽靈,以商品資本、貨幣資本、生產資本為結構肉身存在,以再生產的經濟運動為結構物象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幽靈類經濟范疇是由主體范疇的整體規定所化出。

33(1)《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78—179頁。

34(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15頁。

35(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0頁。

36(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頁。

37(5)《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79—181頁。

38(6)黎庶樂:《論阿爾都塞的“歷史無主體”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2008年第1期。

39(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12頁。

40(1)《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89—90頁。

41(2)“各種使用價值或商品體的總和,表現了同樣多種的、按照屬、種、科、亞種、變種分類的有用勞動的總和,即表現了社會分工。這種分工是商品生產存在的條件,雖然不能反過來說商品生產是社會分工存在的條件。”(《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55頁)

42(3)“一切商品,作為社會勞動的化身,都是同一個統一物的結晶。”(《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21頁)

43(4)錢津:《抽象勞動與勞動概念辨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年5月25日。

44(5)在開端上,從物質生產出發和從一般商品出發并不能看成是彼此抵牾的。事實恰恰相反,如上所論,它們在商品兩儀(主體邏輯)架構下高度統一。而對商品歷史世界的追問是全面滿足了研究對象的科學事件出場要求,是把研究對象第一次作為一個“認識對象”予以集中生產。質言之,“以商品獨立條目的寫作為開端,該原理實質涵義在于錨定‘物質生產’和‘歷史生產’的有機聯系;復以勞動過程為一以貫之線索,其全面推進與闡明個別上升到一般的歷史經濟認識,實現由道路而系統、由矛盾而規律、由范疇而概念的馬克思主義知識生產。”(許光偉:《<資本論>有機構成歷史研究的若干基本問題階級與拜物教經濟學原理之一》,《政治經濟學研究》2021年第4期)

45(6)許光偉等:《唯物史觀原理與經濟的社會形態理論研究基于<資本論>的考證》,《當代經濟研究》2022年第7期。

46(1)其構造式為“A+Pm W(L)”。

47(2)主體范疇具有嚴格的歷史類型如由商品兩儀所規定的“以商品為中心”、由再生產所規定的“以資本為中心”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以人民為中心”的不同類型,由此決定了它的講述工具的性質。質言之,如果說主體范疇是主體知識,那么有機構成即是主體知識工具。“從有機構成看,并沒有什么本體論,只有主體論:因為唯有從這一角度,才能真正實現歷史關系對象和生產一般理論的合而為一,賦予生產一般實在的內容。”(許光偉:《<資本論>有機構成歷史研究的若干基本問題階級與拜物教經濟學原理之一》,《政治經濟學研究》2021年第4期)

48(3)資本是唯物史觀的階級術語,而有階級的主體、結構、總過程之事及其認識范疇的四卷體式“璧合天成”。在實質上,該圖意指算法社會形態之研究對象結構落成,是為關于“幽靈我”(美丑幽靈)、“肉身我”(本末肉身)、“物象我”(真假物象)三位一體的價值形式統治場。以此引發“生產關系的經濟學A經濟學(A體系)”與“資源配置的經濟學B經濟學(B體系)”之戰。

49(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4頁。

50(2)許光偉等:《<資本論>有機構成的唯物史觀深層景象階級與拜物教經濟學原理之二》,《政治經濟學研究》2022年第1期。

51(3)所謂:“人無論在客觀上還是在勞動過程的態度上都不表現為是這個過程的真正的主人,而是作為機械化的一部分被結合到某一機械系統中去。”“由于勞動過程的合理化,工人的人的性質和特點在同按照合理的預測而發生作用的那些抽象的局部規律相對照時,越來越成為只是錯誤的源泉。”于是在這里:“當人本身的存在被歸結為一個孤立的粒子而被一個異己的關系所吞并時,人格只能處于無可奈何的旁觀地位。”(梁樹發等:《馬克思主義史》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16頁)

 52(4)許光偉:《<資本論>有機構成歷史研究的若干基本問題階級與拜物教經濟學原理之一》,《政治經濟學研究》2021年第4期。

53(1)許光偉等:《<資本論>有機構成的唯物史規深層景象階級與拜物教經濟學原理之二》.《政治經濟學研究》2022年第1期。

54(1)作為通史之事,“階級社會形態經濟的社會形態”是經濟的社會形態研究路線的由來。經濟的社會形態是生產方式與經濟基礎的統一。所謂商品兩儀,言經濟的社會形態的基本矛盾;所謂再生產主體,言資本的階級者主體的歷史性狀。然則,主體論實為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意義的指示,必須在這些歷史本位的基礎上把握“經濟決定論”(經濟唯物主義)。

55(2)“庸俗經濟學家不能設想各種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部發展起來的形式竟能夠離開并且擺脫它們的對立的、資本主義的性質。”(《資本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435頁)而這正是我們要堅持的?!顿Y本論》第1卷的結論是直接宣告了這一結果:“這種剝奪是通過資本主義生產本身的內在規律的作用,即通過資本的集中進行的……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一起并在這種壟斷之下繁盛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梏。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873—874頁)

56(1)此術語意義為:工人階級依照可變資本領取生活資料所有制的階級工資最低額。馬克思在談論“六冊計劃”的綱要設想時明確指出:資本工資的主體范疇是做資本主義工資分析的基礎,“從土地所有制向雇傭勞動的過渡不僅是辯證的過渡,而且也是歷史的過渡,因為現代土地所有制的最后產物就是雇傭勞動的普遍建立,而這種雇傭勞動就是這一堆討厭的東西的基礎”。為此,在對“資本一般”進行考察時:“假定工資總是等于它的最低額。工資本身的運動,工資最低額的降低或提高放在論雇傭勞動的那一部分去考察……只有這樣,才能在研究每一個別關系時不致老是牽涉到一切問題。”(《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8頁)

57(2)接續圖3,研究對象“真假之辨”“美丑之學”意在烘托“是非之論”。以資本工資而論,守護的是A體系,既是階級工資,亦為拜物教收入,以勞動二重性管轄“階級范疇”“拜物教范疇”。反之,新古典工資守護的是B體系,既鼓吹市場工資的自然合理性,亦粉飾拜物教收入的經濟神秘性質,以資產階級物象二重性管轄“市場范疇”“物象范疇”。站在社會主義學術批判角度,A為“是”,B為“非”,這就是A與B經濟學的是非之戰。圖中的“工廠分封”指示使用價值生產和剩余價值生產,“資本分封”則指示貧困積累和資本積累。

58(3)《政治經濟學批判(六冊計劃)》向《資本論》的設計思想轉化整體反映了認識支架和歷史支架的工作合一性。

59(1)由此有以下著名的議論:“正統經濟學用預先確定的觀念來解釋社會現實;它也并不從實際的社會關系和社會力量出發來解釋這些觀念,包括其自身的概念。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則是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實際進程和現實關系作為自己的出發點。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在我們頭腦之外的客觀世界中的確存在著資本主義這樣一個客體……在人類社會里肯定存在著使物質生活條件再生產出來的某種社會系統,而它必然表現為特殊的社會關系。因此,這樣一個前提不是人為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之所以被稱為科學的,其基礎就在于自己的中心范疇是在資本主義方式中發現的實際社會關系的抽象表現。只要這些關系還存在,這些理論范疇就會起作用……馬克思主義把生產看作是自然力、人的自覺性和社會關系三者的組合,而且這三者密不可分。另一方面,正統經濟學卻只是單一地集中在生產的自然物質方面,而把精神的和社會關系的要素一股腦推給了社會學部門……經濟學變成了形式化的游戲,社會學的抽象則根本不著邊際。這種情況是不能容忍的。對具體的社會經濟體現的分析研究,要求統一的社會科學體系。物的生產離不開一定的社會關系,因為為了進行生產和實行產品分配,人們就要相互發生關系。因此分析物的生產離不開分析社會關系。馬克思第一個發現了這一原理,并隨后為歷史的、唯物的和統一的社會科學奠定了基礎。”(霍奇遜:《資本主義、價值和剝削一種剝削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第49—51頁)

60(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8頁。

61(3)許光偉:《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北京:社會文獻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302頁。

62(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54頁。

63(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8—49頁。

64(2)該圖真正的主題其實指向對“發展/危機”機理共生性的探究。關于“價值形式統治場”問題的探究,參閱拙文《<資本論>的工資理論邏輯:基于價值形式的統治場論》。

65(1)該圖全方位展示了歷史科學的“研究對象(對象)”蘊涵式。什么是科學事件?以對象運動的一和對象思維學為開啟和復歸:“對象的一”開啟“研究對象的三”(研究對象主體、研究對象結構、研究對象內容的理論知識體系),通過對象蘊涵式,運動復歸于“對象的一”。在運動序列上,即由對象發生(始)→對象存在(結構中介)→對象歷史(終)之研究過程,轉向研究對象主體(歷史世界即研究對象主體之始)→研究對象發生結構(統一對象發生和對象歷史的構造)→研究對象內容(對象歷史結果和研究對象主體之終)之敘述過程。為此,商品對象性的歷史總結果就構成《商品》獨立寫作的對象。這個寫作對象,借由商品歷史世界,馬克思旨在為讀者提供“系統矛盾的知識學閱讀”。因為唯有站立系統矛盾的最后高度,方可鳥瞰經濟的社會形態全局,由成熟形態向前追溯生產方式矛盾及其歷史認識矛盾,形成從結果敘述的“歷史探究科學講述”體式??傮w來看,這是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思維支架和語言支架,以此支持事的蘊涵式。在認識產物上,則是形成關于歷史世界統一性的“時空三維”思想構圖(見圖右側的示意)。使用價值、價值、價值形式、交換價值、商品拜物教作為經濟的社會形態歷史世界構圖的基本術語,自然是時空三維構圖的歷史支架和認識支架;在表象上,使用價值、價值、價值形式、交換價值、商品拜物教彼此間的矛盾性即“系統矛盾”,其中蘊涵的基本結構矛盾是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之間的矛盾。關于交換空間的“虛空間”,馬克思指出:“正像商品的交換價值二重地存在,即作為一定的商品和作為貨幣而存在,同樣,交換行為也分為兩個互相獨立的行為:商品交換貨幣,貨幣交換商品;買和賣。因為買和賣取得了一個在空間上和時間上彼此分離的、互不相干的存在形式,所以它們的直接同一就終止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7頁)“因此,價格和價值的差別不只是像名和實的差別;不只是由于以金和銀為名稱,而是由于價值表現為價格運動的規律。但是它們不斷地不同,從來不一致,或者只是在完全偶然和例外的情況下才一致。商品價格不斷高于或低于商品價值,商品價值本身只存在于商品價格的上漲和下跌之中。供求不斷決定商品價格;供求從來不一致,或者只是在偶然的情況下才一致;而生產費用又決定供求的波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6頁)是以為了寫出總認識范疇,馬克思對勞動價值論進行了特別書寫,即作為唯物史觀“主體理論”“主體邏輯”“主體范疇”的工作合一,而非僅僅作為理論邏輯。依據這一線索,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完全殊異于資產階級古典學派的勞動價值理論,在于它是理解研究對象的理論工具、知識工具。由此生出“有機構成”思維學總工具,其書寫主體的矛盾、結構和知識(如資本有機構成所落成的工作規定,即由價值形式所支持的資本一般的知識主體知識、階級知識、經濟知識)。歷史,思維,語言,乃是《商品》方法論為我們提供的有價值的認識的全部東西。質言之,“就內在統一性而論,這一原理和工具于是成為存在與思維同一性規定的工作具象形式,著眼于提供和勞動社會發展及其生產聯系有關的歷史規律活動的通史道路線索,在性質上歸屬于唯物辯證法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許光偉:《<資本論>有機構成歷史研究的若干基本問題階級與拜物教經濟學原理之一》,《政治經濟學研究》2021年第4期)

66(1)如果將圖5、圖6結合起來看,由商品進到勞動力商品,那么商品歷史世界可實現為對象運動與對象存在的統一。再由圖3顯示:在實踐意味上,生產方式不過是生產一般的對象蘊涵式歷史運動指向;在結構路徑上,生產一般降落為生產方式之知識蘊涵式,即理論知識。只有具備雙重蘊涵式,商品才具備生產方式事的指向性資格,直至成為歷史世界事的蘊涵式。生產方式的本位論在于統一自然歷史過程之行、自然歷史過程之知、自然歷史過程之事,統一歷史科學的研究對象。

67(2)這意味著在文明規劃上,宗法社會也必然是算法社會形態的不可或缺的基礎。

a7d60fd4faacd6d1a42b0dd5ce5ef7a1.jpg

68(1)依照對唯物史觀的生產的主體命題進行解析的認識結果(見圖1):唯物史觀是關于“物質生產”(即物質資料的社會生產)歷史運動規律探究的學說體系,是以物質資料社會生產為實際的起點引申出對階級問題的通盤考慮,在這當中主體危機毫無疑問是被建立為通史線索了。進一步,直接生產總是支配著再生產,當歷史發展到二者可以合而為一的階段,再生產便取得獨立特征的社會形態命名。所謂再生產社會,就在于將出發點直接放置于勞動而非勞動力之上,這樣可以認為,“以勞動塑形為原動的物質生產與再生產就成為馬克思恩格斯確認人類社會歷史存在和發展一般基礎,同時,也是馬克思恩格斯所奠定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最基礎性范式。當然,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生產的思考從一開始就是兩種生產的觀點,即除去物質生產之外,還有人自身的生產,后者在遠古社會中往往居主導性地位。物質生產只是發生附屬的作用。”(張一兵:《勞動塑形、關系構式、生產創序與結構筑模》,《哲學研究》2009年第11期)

69(2)許光偉:《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北京:社會文獻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630頁。

70(3)許光偉:《主體邏輯與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人民主體論的理論主線考察》,《內蒙古社會科學》2023年第3期。

71(4)錢津:《抽象勞動與勞動概念辨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年5月25日。

72(5)在某種意義上,算法社會形態即是經濟的社會形態的同義語。

73(6)許光偉:《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北京:社會文獻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631頁。

74(1)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是解決資本之事的偉大認識工具和實踐工具。它的起點是主體范疇,它獨立托起政治經濟學批判的主戰場。

75(1)從主體看,工資即奴化;從經濟看,工資是異化形式。工資的整體規定即“奴化異化”。

76(2)[英]柯亨:《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第169頁。

77(3)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工資不是資產階級生產的偶然形式,而整個資產階級生產卻是生產的暫時歷史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657頁)

78(1)許光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方法論研究兼對生產一般與資本一般機理關系的考訂》,《經濟縱橫》2019年第2期。

79(2)在階級社會工作區間內,人怎么異化和物質生產怎么發展是同一命題:即所謂“從異到惡”。但不應作為哲學的思考向度。依照鮑德里亞版本的故事,就是人類主體逐漸淪喪,直至悲傷離場的過程。所謂“我交換故我不在”“我生產故我不在”“我符號故我不在”,產生一個恐怖的結局:我鏡像,我擬真,“故我在”。后者實際就是現實版本的價值形式的全領域和全球化“統治場”。在這個統治場域內,工資鏡和工資惡、資本鏡和資本惡是高度一體的。

80(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6頁。

?

政治經濟學研究 2023,(04),109-134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焦桐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如何看待某車企“中國工人”在巴西“被指處于類似奴役式環境”
  3. 從歷史工人運動到當下工人運動的謀略——(一)歷史工人運動
  4.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5. 烏克蘭逃兵
  6. 殖人哭了:還是中國好,別來美國做牛馬了
  7. 倒反天罡!瑞幸給打工人節假日三薪,原因竟是…
  8. 王忠新:清除內奸遠遠難于戰勝外敵——蘇聯“肅反運動”功不可沒
  9. 女士,你罵“泥腿子”,身份暴露了
  10. 金融殖人是致命危險
  1.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2.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3.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4. 與否毛者的一段對話
  5. 元龍:1966-1976,文人敵視,世界朝圣!
  6. 群眾眼睛亮了,心里明白了,誰不高興了?
  7. 社會亂糟糟的,老百姓只是活著
  8.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9. 我國的社會已經有了很大的問題:內卷,失業,學歷貶值…
  10. 不能將小崗村和井岡山相提并論!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7.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0. 我們還等什么?
  1. 元龍:1966-1976,文人敵視,世界朝圣!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機關事業單位老人、中人、新人養老金并軌差距究竟有多大?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日本一本2019道国产香蕉 | 亚洲午夜在线一区二区日韩电影院 | 亚洲色一色噜一噜噜噜人与 |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精品 | 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一线久 | 亚洲三级精品在线观看 |